摘 要:雞壞死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嚴重時可引發腸毒血癥,給養雞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臨床表現食欲不振或廢絕,精神沉郁,羽毛粗亂,病程稍長后排出黑色間或混有血液的糞便;典型病理變化是小腸黏膜壞死。治療不及時,會增加病雞的死亡率。本文對隴西縣某養雞場一例洛島紅雞壞死性腸炎的診治體會進行總結,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蛋雞;壞死性腸炎;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09-0078-03
壞死性腸炎是養雞過程中的常見病,雛雞和青年雞是易感群體。其特征癥狀為腸道黏膜壞死,影響雞只的消化和營養吸收,導致其生長受阻、產蛋量下降,甚至死亡。潮濕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發病率較高,夏季病情多呈慢性,冬季病情則多為急性。壞死性腸炎會導致蛋雞產蛋率降低、蛋品質量差、淘汰率增加等,影響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還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1 發病情況
隴西縣某蛋雞養殖場,飼養洛島紅雞2 000余羽,按照常規免疫流程對雞群接種了馬立克氏病、傳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及新城疫等疫苗。60日齡前,雞群生長狀況良好,存活率為95%,70日齡時轉群上籠,160日齡產蛋率達到了55%,180日齡產蛋率達到了80%,200日齡時產蛋率超過90%。238日齡時突然發病,病雞呆立不動,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雞冠發白,出現腹瀉,排出黑色粘稠糞便,伴有脫水癥狀。養殖戶使用治療腹瀉的藥物,癥狀未得到緩解,陸續有雞只發病。2周內雞群共發病120例,死亡30例,產蛋率下降至65%。
2 臨床癥狀
在發病初期,病雞糞便變稀,雞群采食量和產蛋量基本沒變化。發病3 d的蛋雞,明顯表現出精神萎靡、呆立不動、采食量下降、羽毛干且亂和持續性腹瀉等癥狀,排出黃褐色的糞便,有惡臭味[1];個別病雞糞便呈黑褐色煤焦油狀,混有血液以及腸道黏膜組織。隨著病程的延長,部分病雞雞冠褪色,顏色呈灰白色;雞蛋殼失去正常的光澤、變薄易碎,顏色變淺、發白。在發病后期,病雞食欲廢絕,快速消瘦,出現脫水癥狀,最后因脫水、器官衰竭死亡。
3 剖解變化
肉眼變化主要在小腸。腸道表面有不規則的出血點,小腸壁變薄、黏膜表面有潰瘍,嚴重的可見到壞死病灶和腸道黏膜彌漫性充血;盲腸部位腫脹,表面有滲出物。病理組織學: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嚴重脫落,腸絨毛破壞;小腸壁層次不清,肌層出現壞死、潰瘍和炎癥細胞浸潤;盲腸淋巴組織顯著增生[2],濾泡擴大,淋巴細胞浸潤明顯。
4 診斷
可以根據臨床癥狀及典型的肉眼病變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結合病原分離、顯微鏡觀察、生化鑒定等實驗室方法。臨床上注意與潰瘍性腸炎及球蟲病等區分。
4.1 實驗室檢查
腸黏膜涂片、鏡檢:刮取病死雞的腸黏膜或取典型病變腸道的內容物作為樣本,將樣本均勻涂抹在載玻片上,不要過厚,然后進行革蘭氏染色、電鏡下觀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特性。電鏡視野中,病原呈革蘭氏陽性,著色均勻,有莢膜[3],為短粗、兩端鈍圓的大桿菌,單個或成對排列。
病原分離、鑒定:取病死雞的腸道內容物或腸壁組織,劃線接種于血液瓊脂平板上,在厭氧環境中(37 ℃)培養24 h,觀察菌落生長情況。結果在血液瓊脂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呈淡灰色、圓形、隆起且表面光滑,且菌落周圍出現雙重溶血現象,即外區不完全溶血、脫色以及內區完全溶血,這是魏氏梭菌的一個典型特征。
生化試驗: 挑取菌落進行生化試驗 ,結果該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蔗糖、果糖,產酸產氣;不發酵甘露醇。牛乳培養基中劇烈發酵,液化明膠,過氧化氫酶陰性[4]。分離菌生化試驗結果符合魏氏梭菌的生化特點。
根據分離菌的形態特點、菌落特征和生化試驗結果,判斷本次分離的細菌為魏氏梭菌。
4.2 鑒別診斷
潰瘍性腸炎是由腸道梭菌引起的,特征性病變為小腸后段和盲腸的多發性壞死和潰瘍以及肝壞死。而壞死性腸炎病變局限于空腸和回腸,肝臟和盲腸很少發生病變。
球蟲病可通過糞便涂片或腸黏膜涂片檢查到球蟲卵囊、裂殖體等。而壞死性腸炎通過腸黏膜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觀察革蘭氏陽性芽孢桿菌,憑此與球蟲病進行區分。
根據上述實驗室診斷結果和臨床癥狀、典型的腸道病理病化以及鑒別診斷,綜合分析洛島紅雞發生壞死性腸炎主要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
5 治療
因為發病雞正處于產蛋高峰期,無法使用西藥治療,按照中醫“下焦濕熱毒”進行治療。
取金銀花50 g、白頭翁100 g、黃連50 g、黃柏 50 g、蒼術100 g、龍膽草50 g、穿心蓮75 g、白芍50 g、甘草50 g、活性炭25 g,混合后粉碎成粉,每只雞1~2 g,均勻拌料飼喂,每天2次,連用3 d。或將上述配方中藥煎煮、過濾除渣,放涼后可供500只雞自由飲用,每天2次,連用3 d;藥渣粉碎拌在飼料中讓雞采食,以增加藥效[5]。
6 病因分析
本病例的發生由多種因素引起,一方面患雞前期患過球蟲病,雞群免疫力低下;另一方面與與養殖環境有關,養殖戶衛生消毒措施執行不到位。雞舍糞便堆積較多,為魏氏梭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消毒不徹底又導致魏氏梭菌在腸道大量繁殖產生外毒素引起腸炎、腸道血癥。另外,雞舍濕度大、密度高、通風不良也增加了雞患病的風險。在雞群發病后,養殖戶未能及時發現,糞便污染的飼料和墊料成為魏氏梭菌傳播的重要媒介,導致更多的雞只感染發病,增加了治療難度,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7 日常防控措施
7.1 衛生管理
搞好環境衛生,勤清理糞便、垃圾等廢棄物,及時更換墊料,定期清潔喂料器、飲水系統,保證飼料和飲水清潔無污染。同時做好雞舍內外環境和飲水系統、飼養用具的消毒工作,并對病死雞和污染物進行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消滅病原菌,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
7.2 飼料管理
合理配制飼料成分,確保蛋雞獲得充足的營養,提高其免疫力,避免使用受污染或劣質的飼料,防止飼料攜帶細菌;在飼料中添加益生素、酶制劑、霉菌吸附劑和腐殖酸鈉等,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抑制魏氏梭菌的生長、繁殖,并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降低發病風險[6]。
7.3 環境控制
雞舍設計科學,通風設備正常運行,便于排出濕氣和有害氣體,確保新鮮空氣能夠及時進入雞舍。降低飼養密度,保持雞舍內的溫度適宜,冬季可使用保溫材料、供暖設備等防寒保溫;夏季溫度高時要加強通風,輔以濕簾降低溫度。保持雞舍內的濕度在適宜范圍內,避免過高或過低,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通風換氣、使用加濕器或除濕器等相應措施。
7.4 定期監測
定期對蛋雞進行健康監測,觀察體重、糞便、產蛋量等指標,及早發現異常,快速采取應對方案,避免疾病擴散;定期進行細菌學檢查,監測雞舍內細菌的種類和數量,從而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病原體。
8 結語
臨床上常見蛋雞梭菌和球蟲混合感染引起的腸毒血癥,給養雞業造成很大的損失,注意做好球蟲病的控制。近年來,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主要與環境因素有關。在實際生產中,可通過改善養殖環境、高發季節加強雞舍衛生消毒、重視日常飼養管理和飼料營養均衡、間歇在飼料中添加藥物等綜合防控措施預防。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壞死性腸炎的發生和擴散。
參考文獻:
[1] 陳玉玲.雞壞死性腸炎及球蟲疾病防治研究[J].畜牧業環境,2022(5):83-84.
[2] 李永強.防治雞壞死性腸炎的新觀點[J].北方牧業,2022(13):27-27.
[3] 虎萌.淺談雞壞死性腸炎綜合防治[J].河南農業,2023(11):56.
[4] 張冉.1例雞壞死性腸炎談該病的診療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12):129-130.
[5] 傅仕嶸,張勇,許寶軍.中藥組方治療火雞壞死性腸炎[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8(06):37.
[6] 陳科宇.中藥復配物對雞產氣莢膜梭菌壞死性腸炎治療效果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23:71.
通信作者:康志剛(1997—),男,本科,中級獸醫師,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與應用工作,E-mail:kangzhigang1001@163.com
收稿日期: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