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鵝細小病毒病又被稱為短喙侏儒綜合征,可導致鴨“大舌病”,癥狀表現為短喙、舌頭外伸、易骨折、生長發育遲緩等,雖然致死率較低,但致殘率高,出欄品質下降,很容易增加養殖成本,降低養殖收益。該病毒主要感染北京鴨、番鴨、櫻桃谷鴨等。目前,針對新型鵝細小病毒病尚未出現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疫苗接種防控為主,日常加強飼養管理、做好衛生清潔工作,從而降低發病率,減少經濟損失,推動鴨養殖產業穩定發展。
關鍵詞:新型鵝細小病毒?。辉\斷;防控
通信作者:張洪艷(1973—),女,本科,高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預防及治療工作,E-mail:wyjy8882024@163.com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4)09-0099-04
規?;B殖過程中,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該病傳播速度較快,具有一定的流行季節性。鴨感染后發生骨質疏松、下喙萎縮,出現典型的“大舌頭”“侏儒癥”,患病鴨生長遲緩,易骨折,死亡率升高,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實際生產中,加強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診斷與防治,了解病毒的具體形態、培養特性、理化特性以及流行特點,為后續防治提供技術支持;還應了解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臨床癥狀、病理剖解特征,掌握科學的診斷方法,落實必要的防控措施,從而降低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推動鴨養殖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1 病原學
1.1 新型鵝細小病毒形態特征
新型鵝細小病毒是當下已知的最簡單、最小的單鏈DNA病毒。這種病毒與鵝細小病毒、番鴨細小病毒形狀相似,表現為二十面體對稱的球形。新型鵝細小病毒直徑約為 20~24 nm,表面不存在囊膜包被,主要由32 個殼粒組成,殼粒之間相互獨立[1]。電鏡觀察病毒粒子表現為兩種形態:一是病毒粒子實心,結構完整,內部含有核酸;二是病毒粒子空心,結構不完整,內部不含核酸。
1.2 新型鵝細小病毒理化特性
新型鵝細小病毒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耐酸,耐乙醚,耐熱。該病毒在56 ℃可以存活3 h;65 ℃存活30 min,不失去毒性;在pH3的酸性條件下能正常存活;對氯仿、0.5%苯酚等消毒藥物不敏感,對紫外線照射比較敏感[2]。該病毒不會凝集禽、哺乳類紅細胞,但能夠凝集黃牛精子,可以利用這一理化特性進行病毒鑒定。
1.3 新型鵝細小病毒培養特性
新型鵝細小病毒只能在鴨胚或鴨胚成纖維細胞上分離培養,在鵝胚中不增殖。新型鵝細小病毒接種鴨胚后,需連續傳代4次以上才會對鴨胚產生病變,病變的典型表現是鴨胚尿囊膜變厚,顏色呈灰色。在鴨胚成纖維細胞上,也需連續培養4代后才出現明顯的細胞病變,細胞病變主要表現為細胞變大,形狀變圓,伴隨細胞脫落[1]。
1.4 新型鵝細小病毒流行特點
1.4.1 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 目前,新型鵝細小病毒感染已經在我國山東、福建、河北等地出現。雖然與鵝細小病毒病相比,新型鵝細小病毒病致死率并不高,但這種疾病會導致鴨短喙、生長發育遲緩、脛骨易骨折,降低飼料轉化率,增加養殖成本與淘汰率,給養鴨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1.4.2 傳播流行具有一定季節性 新型鵝細小病毒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較為流行,尤其是在春初、秋冬寒冷季節屬于高發期。夏季光照強度高,紫外線強,能有效殺死環境中的新型鵝細小病毒,發病率大大降低。
1.4.3 能夠垂直傳播 新型鵝細小病毒可在鴨胚中培養,即可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這進一步增加鴨群感染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概率。
2 臨床癥狀
患病鴨的典型臨床癥狀是上下喙萎縮導致的“大舌病”、生長發育遲緩導致的“侏儒癥”。與成年鴨相比,雛鴨對新型鵝細小病毒易感性更強。初次感染時,臨床癥狀并不明顯,隨著病程的延長,出現精神狀態差,萎靡不振,目光呆滯,活動意愿下降,食欲減退;羽毛雜亂,失去光澤。
與健康鴨相比,生長發育明顯變緩;上喙萎縮,導致鴨舌外露,呈典型的大舌頭狀,進食困難,身體日益消瘦,營養不良;感染后期,患病鴨免疫力嚴重下降,易繼發感染其他疾病或機體衰竭死亡。同時,患病鴨的骨質密度也會有所下降,翅膀、腿骨等更易骨折,出現跛行,行走時容易劈叉,嚴重時癱瘓,最終被淘汰[3]。
與鴨細小病毒病相比,新型鵝細小病毒病死亡率雖低,但愈后易變成“僵鴨”“殘次鴨”等,飼料轉化率下降,出欄率降低[1]。此外,有研究表明,鴨群感染新型鵝細小病毒后,更易感染圓環病毒,導致出現脫羽綜合征。其中圓環病毒可能是導致這一癥狀出現的主要原因,新型鵝細小病毒主要起到的是“輔助增強”的作用[4]。
3 病理剖解
鴨在感染鵝細小病毒、番鴨細小病毒致死后[5],主要病理特征是滲出性腸炎、胰腺壞死。除此之外,患病鴨的腸道黏膜嚴重出血,膽囊出現不同程度的腫大,胰腺表面散亂分布白色的壞死點;心肌內膜表面分布有出血點,血管擴張明顯。
與上述兩種疾病的癥狀相比,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病理變化具有相似性,但整體的損傷程度相對較輕[1]。剖解可見,腸道出血性卡他性炎癥,腸道黏膜增厚、表面有出血點;腸內淤積大量紅色或褐色黏液,內容物不形成腸心。因舌頭長期外露,磨損嚴重;骨骼發育也嚴重受阻,主要表現為骨質疏松、易斷。少數病例會出現心包積液,多個組織器官出血,如胸肌、腿部肌肉有出血點,胰腺表面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肺部充血嚴重,胸腺輕微出血。
從組織病理學變化來看,鴨在感染新型鵝細小病毒后,心肌纖維出現明顯的水腫、壞死,心肌纖維間質嚴重充血,并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胰腺腺泡呈水腫狀態,胰島與腺泡之間,界限模糊;鴨舌有明顯的炎癥,其中結締組織變得疏松,整體水腫較為明顯[6];胸腺髓質淋巴細胞和網狀細胞壞死嚴重,有明顯的炎性細胞浸潤;腎小管出血嚴重,上皮細胞大量死亡,管腔狹窄,水腫較為明顯,同時伴有炎性細胞浸潤。
4 診斷
4.1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診斷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一種有效的檢測方法。這種診斷方法利用抗原與抗體能夠進行特異性結合的原理,將抗原或抗體吸附在一個固相載體上,然后使二者發生免疫酶反應,最后通過底物顯色處理,采用分光光度計完成對檢測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這種檢測診斷方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特異性強,不會出現假陽性問題。目前,已有研究人員利用新型鵝細小病毒VP2作為包被抗原,建立了新型鵝細小病毒檢測診斷體系,可以實現對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準確診斷[7]。
4.2 瓊脂擴散試驗
這種診斷方法利用了可溶性抗原能夠在對應抗體所在半固體瓊脂凝膠內進行擴散形成白色的沉淀線原理。具體應用時,可將新型鵝細小病毒的抗體加入瓊脂內,隨后在瓊脂上打孔,并在孔內放入待檢測抗原,抗原和抗體在瓊脂孔內擴散,如果存在新型鵝細小病毒,二者將會發生特異性反應,最終形成白色的沉淀線,以是否出現白色沉淀進行判斷。
4.3 PCR技術
PCR技術是一種典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優點。進行診斷時,可以采用實時熒光定量 PCR技術。該診斷技術是在PCR 反應體系基礎上加入探針,然后通過熒光強度變化完成對信號定量的分析,最后還可通過建立擴增曲線,判斷新型鵝細小病毒基因的數量、種類等,并發現新型鵝細小病毒的特異性基因,完成確診。
5 綜合防控措施
當前對新型鵝細小病毒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發病后的應對做法是及時隔離疑似新型鵝細小病毒感染病鴨,對確診病例進行撲殺、無害化處理,避免新型鵝細小病毒病大范圍傳播,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5.1 接種疫苗預防
對新型鵝細小病毒病尚未有特異的商品化疫苗,但有學者研制出了一種針對“大舌病”“侏儒癥”的候選滅活疫苗。通過接種疫苗,能夠對鴨群感染新型鵝細小病毒復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這為后續新型鵝細小病毒病免疫防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
5.2 做好衛生清潔工作
新型鵝細小病毒有著較強的外界適應能力,可在外界環境中長期存活。防控新型鵝細小病毒病時,應嚴格按照衛生防疫制度,做好衛生清潔工作,保證養殖區干凈衛生。定期清除鴨糞,并統一運往遠離養殖區的固定地點,利用高溫發酵殺滅病毒。定期檢測水質和飼料質量,做好飲水器、水線和飼養用具的消毒,保障飲水和飼料干凈整潔。鴨舍、運動場地采用2%火堿溶液定期消毒;舍內的飼養工具等采用0.5%百毒殺消毒液進行消毒,有效提升防控效果。
5.3 加強飼養管理
鴨群在免疫力低下或遭受外界低溫冷凍應激刺激時,更易感染新型鵝細小病毒,應重視日常飼養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加強管理。日常飼喂全價優質飼料,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提升鴨群的抵抗力;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導致疾病傳播;實行分群飼養,將不同階段、品種的鴨分開飼養,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做好通風保暖工作,保障舍內溫度不低于20 ℃,等等,從而大大降低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發病率。
6 總結
與鵝細小病毒病相比,新型鵝細小病毒病臨床癥狀相對輕微、死亡率低,受典型的“大舌病”“侏儒癥”影響,鴨群的飼料回報率低,淘汰率較高,且這種疾病傳播速度非常快,給養鴨業帶來的損失較大。通過盡早發現和診斷新型鵝細小病毒病,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降低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發生率,提高鴨養殖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卞國志,馬海彬,羅夢萍,等.新型鵝細小病毒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19,27(4):102-107.
[2] 王正一,李晴晴,黃俊霖,等.一例鴨源鵝細小病毒感染的診斷[J].廣西畜牧獸醫,2022(07):179-181.
[3] 李旋亮.番鴨細小病毒診斷方法及中西醫治療措施[J].新農業,2023(04):63-64.
[4] 田琴,張明華,周碧君,等. 鴨圓環病毒與鵝細小病毒混合感染病例的實驗室診斷[J].貴州畜牧獸醫,2020(06):41-44.
[5] 沈思思.番鴨細小病毒病的診斷與防治[J].家禽科學,2022(07):71.
[6] 喬丹丹,劉婷雋,陳全剛,等.新型鵝細小病毒病診斷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24(02):72-72.
[7] 李廣.表達新型鴨源鴨細小病毒VP2蛋白重組乳酸菌的構建[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2.
[8] 汪宏才,馬瑤,商雨,等.水禽細小病毒疫苗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22(12):20-24.
收稿日期: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