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中國詩詞大會》在節目中曾出題:詩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中的錦江何以得名?點評嘉賓蒙曼提到,在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是最具代表性的蜀錦,在中國家喻戶曉。
蜀錦,是蠶叢見夏禹時包裹玉器的獻禮,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的硬通貨,是唐中宗安樂公主的嫁妝……為什么人人都愛蜀錦?
公元前2世紀左右,發源于昆侖山脈的尼雅河曾創造了一片繁榮的綠洲,滋養出在漢代絲綢之路南道上的精絕國。2000多年后,中日尼雅考古合作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的尼雅遺址,發現了這個已經消失的古國。
考古學家們在這里,發現了織有“延年益壽長葆子孫”“安樂如意長壽無極”等吉祥語的漢錦,其中一塊錦護膊尤為特殊,上面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在一平方厘米的織錦中,匯集了五種不同顏色的絲線,其中經線密度高達220根,緯線密度48根,代表了當時世界最高的織造水準。
這件珍貴的織錦作為“精絕國”存在的歷史見證,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2002年與三星堆青銅神樹、綿陽東漢搖錢樹一起,被列為國家首批64件(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如何證明“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是一塊蜀錦?成都平原氣候溫潤潮濕,一直沒有出土過漢代織錦實物,但2012年在老官山漢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四部織機模型,同時還出土了整經、絡絲、搖緯等紡織工具模型和15件彩繪木俑。這一發現證明早在西漢時期,蜀地已經開始使用大型的提花織機織造蜀錦。中國絲綢博物館復原了一臺老官山織機,用“漢機織漢錦”,成功復制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證明了它就是一塊2000多年前的“成都造”。
蜀錦為什么珍貴?它不僅是“天下母錦”,也是紡織技術的活化石。有專家認為,我國染織史上,唯有蜀錦是經歷了“經錦”和“緯錦”兩個發展階段的傳統工藝織錦。
織造一匹蜀錦的復雜程度,不亞于用計算機編程。從原材料“蠶絲”的制作開始,就要進行選檢、染色、絡絲等近10項工序;之后還需要圖樣設計、點意匠、挑花結本、裝機、織造等程序,準備工作長達半年。等到上機織造,9600根經線和緯線,在11520根纖線的帶動下,經緯交織,不停反復。即便是最熟練的工人,每天最多只能織出10厘米。為了這10厘米,一名挽花工人要提起相當于1200公斤的重量,與他搭檔的投梭工人,則需要投梭400次。
蜀錦是古代四川富庶的見證,也是蜀漢政權的重要財政收入之一。相傳,諸葛亮在他位于廣都縣的舊居葛陌附近,種桑八百株,用實際行動鼓勵人們種桑養蠶。
蘇東坡的朋友仲殊則將成都因織錦富裕的畫面,用一首《望江南》擺在了大家的面前:“成都好,蠶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燈火上紅樓。車馬溢瀛洲。人散后,繭館喜綢繆。柳葉已饒煙黛細,桑條何似玉纖柔。立馬看風流。”
如果沒有蜀錦,中國的文學史上,將會失去很多樂趣。
漢代辭賦家盛覽將會失去代表作《合組歌》《列錦賦》,這是他向司馬相如請教的成果。司馬相如以織造蜀錦的過程舉了例子:“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
杜甫將會失去他最受歡迎的詩句之一:“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至少在漢代,成都就已經有了“錦官”,“錦官城”則很可能是諸葛亮設立的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沒有蜀錦,杜甫的詩歌也就不成立了。
而柳永最迤邐的《蝶戀花·鳳棲梧》也將不復存在。“蜀錦地衣絲步障”“旋暖熏爐溫斗帳”“鴛鴦繡被翻紅浪”,這首纏綿悱惻的詞,其創作背景,是柳永在與佳人隔著朱門相互凝視時,目之所及的蜀錦。
蜀錦在古代四川對外交往中,也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漢代,蜀錦已隨絲綢之路走向了西亞。絲綢之路通到哪里,蜀錦就會被帶到哪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很可能就是通過蜀道,從成都抵達長安,再順著絲綢之路流通到了精絕國。
張騫在大夏看到的“蜀布”,既有可能是四川的麻織品,也有可能是“蜀錦”。左思《蜀都賦》提到蜀錦:“黃潤比筒,籝(yíng)金所過。”印度考古學家喬希指出,古梵文文獻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歡穿中國絲綢,濕婆神尤其喜歡黃色蠶繭的絲織品。這種黃色的絲織品,可能就是左思所說的“黃潤”細布。
唐代的傳世蜀錦“四天王狩獅紋錦”“蜀江太子御絹傘錦”“蜀江小幡”“赤獅鳳紋蜀江錦”等,被遣唐使帶回日本,如今藏于正倉院和法隆寺之中。
蜀錦織造技藝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蜀錦織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于蜀錦織造技藝復雜,學習強度大,從零基礎開始學習織造蜀錦,到學會全套手工技藝,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目前,國家級和省級蜀錦織造技藝傳承人共有5名,多名市級、區級非遺傳承人也在努力承襲這一古老的技藝。他們在發揚傳統織錦紋樣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與國際知名插畫師倪傳婧等人合作,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戰國舞人動物紋經錦”等蜀錦進行重新創作,用更加現代的元素重新解構,讓經典的作品在當下煥發新生。
(源自“天府新視界”,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