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讀到女作家俞悅的散文隨筆集《意外之美》,在令我感受到一份“意外”之余,更頗覺有解憂舒暢的效果。此書讓人愛不釋手。
瘦長的一本小書,封面以橙黃與草綠相間呈現,上面站著一只可愛的小白兔,很有治愈感。書中每篇隨筆差不多只有千字左右,輕盈溫和,短小精煉。俞悅的文筆絕佳,視角獨特,點到為止,又余味無窮。一篇篇親和道來的文字中,她說故鄉,談藝術,憶親人,述時光,也聊閱讀,聊收藏,聊身邊人的各種生活方式。兼以作者手繪的數十幅小畫安插其間,頗似古時那種文人小品畫,更添意趣。
何為“意外之美”?作者結合現代人愈來愈快的生活節奏和委實存在的焦慮情緒,如此詮釋:“世界上最神秘的事,就是人的可能性。你可能知道你是誰,但是你不知道,你還可能是誰。你現在的生活,也許只是你生命諸多可能性的一種。”她講了一個農民偶然拿起照相機的故事:“對于這個勞作的農民來說,這架照相機就為他打開了生命中的另一種可能。”的確如此,這“另一種可能”興許正是這個農民用相機鏡頭捕捉到的一張張“意外之美”。
她在小文《那些慢》里說:“在現代社會,悠閑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品……于是,對都市人來說,忙,還是悠閑?這是一道困難的選擇題。”她說有次和一些朋友去成都,坐在茶館里正享受難得的慢生活與恬靜自在時,有位朋友的手機鈴聲響了,尚未接到電話的朋友立即緊張焦慮起來。接下來,手機鈴聲此起彼伏,擾亂了片刻的“慢”。她立刻想到歌德表達現代精神的詩劇中,浮士德的那聲呼喊:“多美啊。請停下來。”那是在向一個時代呼喊,意外之美中能讓人產生意外的深刻思考。《意外之美》大多講的是物,也是飽含人情的事務。講物的同時,徐徐道來一份情理中的趣味,自身就有一種“意外之美”的文字魅力。
從日常生活的諸多細微處入手,漸次引申到一種言之有物的哲思,這種“物語式”小品文,頗有林語堂或梁實秋的遺風和余韻。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兼具幽默,張弛有度,也一下讓我聯想到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的那本《戀人絮語》,確有神合之妙。
“我們不僅要知道生活是怎樣的,還要知道生活還可能怎樣。所以,要選擇,要遠行,要飛翔。”俞悅如是說,很有解惑解憂的韻味。
看得出,俞悅在寫作這些隨筆時,親切溫和中暗流著一份靈動清冽,有一種古代文人的雅致,又有一種現代人的風趣幽默。不論寫瓷寫鏡,寫物寫人,由器物至節奏,從時間到空間,都飽含一份東方禪意,讓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場場美的邂逅,也品嘗到一份難能可貴的意外之美。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