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內部審計成效,教育系統要著眼于內審機制建設、理念方法、成果應用、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考察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契合實際,對審計理念加以轉變,優化創新內審工作方法,通過相關制度對各項業務流程加以規范,實現對審計成果的高效轉化,為教育事業的穩健長遠發展提供助力。本文淺析了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探究了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提質增效的措施,以期為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提供借鑒。
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內審力量較為薄弱 教育系統安排的內審人員數量較少,負責內審工作的專職人員不足,在落實審計項目相關工作時,通常需臨時從學校或其他科室部門抽調人手。抽調的部分人員缺乏內審知識和相關技能,難以勝任內審工作。教育系統現有內審人員沿襲陳舊滯后的審計理念,導致所開展的審計工作缺乏專業深度。從內審隊伍整體結構來看,以財務人員居多,因而僅注重對會計資料和相關信息加以關注,未能從非會計資料中深入挖掘和科學分析內審線索和關鍵信息,不利于審計工作的全面落實,難以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缺乏對審計成果的有效轉化 教育系統開展內部審計時,審計人員缺乏全局視野把握,審計范圍狹窄,涉及審計業務內容較少,以經濟業務為主,只關注財務相關業務內容的合規與真實性,難以滿足當前教育系統新要求。在當前,教育系統內審工作越來越嚴格,對審計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應擴展審計的范圍,除了注重事后審計以外,還應加強事前審計,不斷規范提升教育系統內控管理水平。結合新要求,進一步完善財務框架與財務管理功能,分享實際業務開展情況,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問題,立足于實踐積極探究優化改善內控管理的有效辦法,提升教育資金利用的精準性,避免資金浪費。從審計現狀來看,審計整改環節較為薄弱。內審機構缺乏整改問責的完善機制,缺乏良好的整改能動性,片面重視內部審計,相對忽視審計整改,導致審計整改流于形式,難以從根源上實現徹底有效地整改,對于尚未整改完成的問題,缺乏持續跟蹤。在應用審計成果時,局限于狹窄的范圍,各部門缺乏有效聯動,僅著眼于內控和財務管理層面對相關流程進行規范改進,未能從深層次上促進內部審計發揮其應用價值。
缺乏完善的內審工作機制 教育系統缺乏完善的內審工作機制,沿用落后的審計工作方法,難以保障審計工作成效。現有審計人員缺乏清晰明確的職責劃分,審計工作缺乏規范流程,缺乏嚴謹科學的審計評價,審計整改呈現出較強的隨意性,缺乏完整的審計檔案。從內部審計總體過程來看,審計準備相關流程被過度簡化,審計操作不夠規范,受主觀判斷影響較大,難以找準審計重點,無法及時發現因此的風險問題。一些審計項目雖交由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執行,但沒有提前做好方案計劃,審計重點要求不明確,最終影響了審計質量。教育系統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完善的內審機制,沒有結合審計要求,建立規范的審計制度,導致審計行為不合規,甚至存在違法現象。教育系統在進行內部審計,以項目為重要載體,傾向于事后審計,審計本身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并落實有效整改,不利于內部審計發揮其預警功能。教育系統未能將審計關口有效前移,難以在事前階段實施有效預防和在事中階段加強有效控制,無法從根源上規避各類問題,難以及時發現和有效應對各類風險隱患,難以保障高質量的內部審計。
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提質增效措施
秉持創新理念加強審計力量 一是教育系統要對審計資源加以整合,并對審計人員結構加以優化。在審計工作專職人員的牽頭組織下,聯合各崗位工作人員共同落實審計工作,通過對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審計工作成效。教育系統每年要對審計工作安排專項經費,對審計資源加以整合,在必要情況下,聯合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確保審計任務的高效良好完成。二是教育系統要注重培養優秀的審計人才,對現有審計人員加強作風建設,引導審計人員深入學習政治理論,提高政治素養,并激發審計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督促其切實履行監督職責。要為審計人員拓寬業務培訓渠道,構建豐富的培訓內容,將內部控制、資產采購、財務管理、計算機技術等知識納入培訓內容中,拓寬審計人員的視野和知識面。要鼓勵引導審計人員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開展實務研究,將所思、所學、所得撰寫為論文,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強化自身的業務技能。三是教育系統在開展審計工作時,提升對非會計資料的重視。因為非會計審計資料通常與事前審計有著緊密的關系,更有利于推動事前審計落實,進一步擴大審計范圍。例如,在審查教育系統業務活動檔案時,形成對業務事項的全面了解;對各類會議紀要進行審查,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重要事項相應的決策過程;對學校形成的年終總結、述職報告等文件資料進行審查,加深對學校各項業務活動的了解,深入挖掘此類資料與會計資料存在的聯系,為優化創新審計工作找準突破口。
優化整改審計工作并加強對審計成果的運用 一是遵循內審監督各項要求,找準審計重點,對內部審計各項職能加以創新,展現審計功能價值。應圍繞教育系統業務活動開展實際,發現薄弱點,找出風險隱患點,傾注更多審計資源,彌補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優化提升教育系統內控水平。除了加強事后審計總結,還應立足事前,重點預防,凸顯審計價值。同時,進一步提升資金績效管理力度,提升績效評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保障資金使用的合理合規性,明確具體的資金使用流向,確保資金支出符合“三重一大”要求,避免資金浪費。二是加強審計整改。內審機構應建立完善科學的審計工作機制,加大審計整改力度,切實解決存在的審計問題,加強“銷號”標準的嚴格控制,推動整改措施落實。在完成審計后,應重視落實回訪工作,檢驗確認整改后的效果,確保審計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此外,在進行審計整改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需要及時追究相關主體責任,落實懲處措施,針對拒絕審計整改、虛假整改的單位,應通報批評,追究具體的責任主體,加大處罰力度。三是對審計成果進行深度運用,并提高審計成果共享廣度。內審機構要注重對審計成效加以轉化,促進內部審計最大化發揮其價值。對于內部審計找出的典型問題,要制定規范制度,促進對審計成果的拓展運用。對于重大問題,要促進各職能部門加強聯動,協調配合,實現對問題的有效解決。要向各業務部門傳遞審計成果,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廣泛運用審計成果。另外,教育主管部門要綜合運用系統內部各類平臺和會議、通知等形式反饋內部審計找出的風險點,督促學校在落實各項業務的實踐過程中,有效規避風險點。
優化內部審計工作機制 一是構建完善的制度規范內容,結合實際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內審目標,明確具體審計要求,建立完善審計制度,規范具體審計工作流程,充分發揮出審計的功能與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參與審計制度的完善,提出合理的建議與要求,優化審計制度內容,對內審工作、審計整改、內審輪審等各項工作出臺規范完善的制度,明確內審職責和各項業務程序,提高審計整改成效,搭建審計工作整體框架,將各部門資源整合起來,協商解決審計問題。內審機構要遵循上級規定,考慮業務工作內容的動態變化,及時對內審制度進行反饋修正,實現對內審制度的優化完善。二是對審計工作具體方案加以優化,據此促進審計項目的高效有序開展。內審機構要全面把握教育內涵覆蓋的各項內容,明確審計重點,定位審計難點,結合實際業務活動變化,優化審計計劃方案。針對提出的審計要點,應做進一步細化拆解分析,落實審計細節,提升審計質量水平。立足各個審計環節,合理規范審計時間,提升審計計劃方案的可操作性。三是做好審計準備工作。審計人員應從事前審計角度出發,提前做好各項審計工作準備,其間需要做好全方位調查工作,了解各方面情況,搜集相關線索,公布多樣化舉報途徑,用于收集各種關鍵信息。詳細查詢分析審計資料,了解被審單位財務整體情況,重點關注大額支出,及時發現問題與疑點,落實必要的驗證查詢措施。還可以翻閱以往歷史審計資料,尋找蛛絲馬跡,找準其內部控制存在的薄弱之處,結合審前調查,初步對審計重點加以確定,實現高效率的審計工作。四是內審機構要對自身的工作思路加以轉變,在年度內審工作計劃中納入日常審查,找準存在的疑點及風險點,及時發出整改提醒,提前實施審計糾偏,促進內部審計切實履行其監督職能。
加強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 一是促進內審人員增強信息化意識,并優化創新審計理念,關注信息技術變革,加強信息技術在內部審計工作實踐中的滲透應用,據此提高內部審計時效性和精確度,促進內部審計預期目標的良好實現。二是針對內部審計構建完善的信息化制度,為審計信息提供安全保障,促進不同系統之間加強信息對接,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實現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內部審計。要對內審信息化建設涉及的各項環節形成制度約束。同時,要配套構建績效考評、運維監管以及應急響應等輔助機制,保障內審信息化系統運行正常。三是優化配置相關硬件、軟件。要增加資金投入,針對內審信息化建設優化配置相關硬件、軟件,保障系統高效有序運行。四是加強對計算機審計的運用。要探究應用互聯網審計,以信息化方式實施高效的內部審計。要針對內審信息構建完備的數據庫,制定科學可行的數據庫規劃,建設標準規范的數據資源。要對內審方法加以優化,以信息化方式落實內控測評、審計抽樣以及風險評估,依托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優勢,保障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內部審計。五是研發應用信息化軟件。教育系統要契合自身內部審計需求,增加投入,促進審計工作人員與軟件技術人員的溝通協調,大力研發應用信息化軟件。
總而言之,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內審力量較為薄弱、缺乏對審計成果的有效轉化、缺乏完善的內審工作機制、缺乏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對此,教育系統要通過秉持創新理念加強審計力量、優化整改審計工作并加強對審計成果的運用、優化內部審計工作機制、加強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等措施實現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