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如果你想去一個地方,兜兜轉轉發現自己迷路了,這可如何是好?別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即刻上線給你幫助,脫困的你以為“北斗”就這么點本事?那就大錯特錯了,看著遙不可及的北斗系統能為我們做的還有很多。
帶著滿滿的好奇心,本期實驗室,小讀者和湖南日報全媒小記者來到位于長沙的北斗科普實踐基地,在專家的帶領下,與“北斗”親密接觸,揭開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的神秘面紗。

走過漫長的“星光之路”
深邃夜空,斗轉星移,時間與空間,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從仰望星空、觀測天象到推算歷法,從司南到羅盤……人類一直在探索獲取時間和位置的最優方式。
“有沒有同學知道為什么我們的衛星導航系統要以‘北斗’命名?”基地講師宋倩剛拋出問題,同學們就爭先恐后地回答起來:“因為北斗星能指明方向!”“古有指南針,今有北斗系統!這樣取名很有對稱美。”
“大家說得都對,北斗星,自古為中華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時辰,所以我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以‘北斗’命名。昔有指南針,今有北斗系統,這是中華民族創新智慧的跨越時空接力。”宋倩老師的解讀讓同學們對北斗系統的發展之路產生了興趣。她告訴大家,作為我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走過了漫長的“星光之路”。

在我國開始規劃北斗藍圖時,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布局。以我國當時的國情,照搬、模仿歐美國家都行不通,唯一能走的路就是自主創新。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自主研發之路困難重重。北斗系統“原子鐘”、導航定位芯片的研發,都凝結著航天人接續奮斗的心血,飽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本色。
經過北斗人的不懈努力,1994年,北斗一號系統建設啟動,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04年啟動建設的北斗二號系統于2012年完成了14顆衛星的組網,不僅服務中國,還可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北斗三號系統的建設于2009年啟動,至2020年完成30顆衛星的組網,從而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與授時服務。
聽完宋倩老師的介紹,同學們紛紛感嘆:“大國重器,必須靠自己!”

“北斗的應用只受想象力限制”
“我覺得北斗系統有點高冷,太神秘了吧!”“費了這么大力氣研發出來的北斗系統,難道就只用來導航?”“老師,北斗系統這么神奇,它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面對同學們迫不及待想要解答的各種疑問,基地工程師張豪邀請大家圍坐一起,先來聽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孫家棟爺爺是怎么回答的——“北斗的應用只受想象力限制。”
原來,北斗系統早已脫下高冷神秘的外衣,走進了普通民眾的生活,融入了各行各業——當你到達公交站時,北斗系統正精準提供每輛公交車的位置,所以你才能通過電子站牌知道最近的一輛車何時到達;當你點外賣時,點餐軟件顯示外賣小哥此刻正在商家取餐還有10分鐘送達,這也源自北斗強大的定位功能;晚上看新聞里講述藏羚羊的故事,它們棲息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原荒漠,條件惡劣且屬于無人區,利用北斗系統為藏羚羊裝上定位項圈,可以幫助人們掌握藏羚羊的習性……
“不僅如此,你們最喜歡的電話手表精準定位、授時,也正是北斗在貢獻力量。另外,北斗衛星系統還能夠提供實時路況信息,幫助你們乘坐的校車規避擁堵路段,選擇最安全、最快捷的行駛路線,減少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張豪老師一口氣介紹了這么多北斗系統的作用,讓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遠在太空的“北斗”并不遙遠,它就在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