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隨著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不斷更新和深入,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面臨更規范、更科學的工作要求,為此,應持續推進內部控制的建設以及核算管理模式的轉變,健全監督機制,統一管理標準,規范管理操作。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持續優化審核機制,加速財務管理安全性建設,確保能夠快速、安全支付與結算,實現財務預決算公開化、透明化,多措并舉地完善部門預決算制度,提升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質量,滿足事業單位發展對科學精細管理的新需求。
大數據時代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促進性作用的發揮
財務大數據共享平臺,保證財務數據的可靠性與完整性,提升財務數據信息質量
(1)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過程中,財務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本級及下屬單位網上會計審核、記賬操作,使財務數據更加科學規范,確保數據的可靠性,以此提升財務管理效率,降低財務管理成本,增強事業單位核心競爭力。利用財務大數據共享平臺,有網上報賬系統,能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和更新制度設計,優化業務流程,能科學合理細化財務事項權責,能明確預算單位的會計主體責任,使財務人員從繁雜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充分利用各功能模塊,將更多精力投放在對預算執行進行動態監控、利用會計信息數據分析、指導、預測、監督等管理會計方面,為單位提供財務決策依據。而傳統財務管理,受限基層事業部門審核報銷流程,或者核算中心設置金額、重大事項有限制條件,增加核算中心的工作量,影響記賬的及時性。
(2)財務數據的核查與質量檢測,是財務大數據共享平臺最為基本的操作,是確保事業單位財務數據可靠性的關鍵工作內容,不僅能夠及時剔除錯誤的財務數據,統計財務數據質量檢測結果,同時可以為事業單位提供最為準確的第一手財務數據參考。
(3)財務大數據共享平臺具有自動識別與糾錯功能,可以利用數據審計功能記錄數據并隨時查詢。在數據交換與共享過程中,以高靈活性確保數據的安全性、私密性、完整性及可追溯性。
預測性分析,加快推動財務管理智能化,為財務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預測性分析涵蓋了各種統計學技術,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利用預測模型等,幫助事業單位了解財務管理現狀,合理做出未來發展趨勢的預判,形成決策根據。為加速推動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數智化,事業單位需要通過財務預測測算企業投資、籌資各項方案的經濟效益,對未來財務活動與成果,做出較為科學的預估與測算,以此為財務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為事業單位編制財務計劃提供基礎服務。
精細化成本管理,提高財務管理效能 精細化成本管理屬于一種財務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通過不斷優化財務管理手段、深化財務管理內容、拓寬財務管理領域,將財務管理分布到事業單位不同管理層面,以財務管理為核心,對事業單位成本支出予以精細化核算,完成對成本費用的合理化控制,逐漸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效能、質量,賦予事業單位積累性競爭優勢。例如,事業單位通過推行戰略財務管理,以大財務觀念,將財務管理延伸到事業單位每個財務管理細節,通過信息化管理的實施,實現內向型信息系統至外向型管理模式的變化,以此謀求協調一致的財務管理目標。
財務管理路徑分析
應用計算機技術,制定統一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完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 內部控制作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活動中矯正與制約的關鍵手段,能夠有效確保事業單位資產的完整性與安全性,防止發生錯誤、舞弊,為事業單位提供最為真實的財務管理策略。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屬于會計控制范疇,在完善過程中,需要應用計算機技術,制定統一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形成獨立的內部控制系統。
一方面,持續優化財務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為財務管理提供工作依據。基于大、智、物、移、云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對象,逐漸由單一的控制“人為因素”轉化為,同步控制人為因素及財務管理系統,在內部控制監督的復雜程度上持續增大難度。有鑒于此,事業單位需要建構能夠全面提升財務管理水準、內部風險防控能力的財務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事業單位需要以事前、事中和事后不同階段的防范、監督和跟蹤為著力點實施財務管理,在多個方面制度出具有針對性的內部會計控制策略,創造出健康的財務管理運行環境。
另一方面,內部控制監督質效提級。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部門需要從單位的整體財務管理現狀出發,緊握財務內控監督核心業務與新增事項,依據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梳理內控監督流程,
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所需要的財務數據予以整合,使用云計算技術將大量數據進行篩選,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經營決策提供基礎數據支持,有效防范財務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廉政風險。為科學提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效能,保證單位財務監管質量,事業單位應當通過培訓、專題講座等形式,增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人員對內部控制和財務管理的認知,樹立內部控制理念,持續健全單位內部控制組織架構,依靠自檢自查、崗位評定、內部審計與監督等措施落實依法依規辦事意識。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1)確保審計和合規效率和準確性,優化審核機制
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能夠依靠智能合約建構健全的、完善的權限校驗體系,通過嚴格的信息化財務治理,創造出良好的數字化財務管理環境,有效降低經費舞弊、簡化財務管理流程,確保審計和合規效率和準確性,持續優化審核機制。
一方面,傳統的事業單位審計工作側重于業務及事項的真實程度,審計過程主要用來評估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區塊鏈技術的數據一致性應用優勢,從源頭上真正解決會計信息是否具備真實性的審計難題,幫助事業單位從復雜繁冗、單調枯燥的原始憑證真實性驗證工作任務重解脫,將更多的審計力量投放到更加高級的審計任務中。依靠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功能,事業單位能夠在財務管理過程中靈活進行報銷審批流程的鏈條設計,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審計的流程簡化,在報銷審批流程中,能夠實時統計報銷金額與類別等關鍵信息,實時掌握報銷、預算支出的一致性,動態化了解報銷審批流程執行情況。
另一方面,為防止事后審計造成的諸多弊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事業單位通過
審計模塊的創設,改變審計載體、方式,確保審計和合規效率和準確性。
一般情況下,審計模塊能夠實時監管交易活動,有效改變傳統的審計形式,確保審計能夠進能夠被合法的審計機構使用。在此過程中,區塊鏈技術主要運用智能合約模塊建構嚴格的權限校驗體系,確保交易與用戶間不產生直接關聯性。針對不同歸口的經費審計,區塊鏈主要以可追溯、不可逆且可信任的痕跡,在持續優化審核機制過程中,規避重復性審計行為,降低審計工作量,降低審計負擔,避免事業單位浪費大量人力和財力。
(2)加快安全性建設,確保快速、安全支付與結算的,提高資產管理
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分布式賬本技術,能夠在事業單位財務安全性建設過程中,持續提升電子支付、電子結算的效率與安全性,確保事業單位能夠快速、安全支付與結算。
一方面,在加快安全性建設過程中,區塊鏈技術通過快速確認交易,實現實時交易,減少交易的時長,提升支付效率。在手續費上,區塊鏈技術能夠快速剔除中間支付環節,降低支付成本、減少手續費。同時,運用智能合約這一可編程合約,自動化、規范化電子支付流程,提升安全支付效率。為提升電子支付安全性,區塊鏈技術依靠去中心化功能規避單點故障、供給,提升電子支付安全性。為保障交易的透明性,事業單位需要運用區塊鏈技術的節點訪問功能,驗證與監督交易的合法性,有效防止欺詐行為、不當交易,增強電子支付安全性。
為保護安全性,事業單位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使用加密算法進行數據加密,保護財務數據的隱私性與安全性。
另一方面,為持續提升事業單位的電子支付、結算效率,事業單位需要利用分片、側鏈技術等區塊鏈技術擴容方案,解決大規模交易過程中存在的擴展性問題。為應用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身份認證與合規性等法律及監督挑戰,事業單位需要與政府、監管機構與技術研發機構共同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建立對應的法律框架與法律監管機制。盡管區塊鏈技術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存在被攻擊的技術應用風險,仍然需要以修復安全漏洞的方式,強化區塊鏈技術的安全防護效應,提升電子支付與結算的安全程度。
最后,為加強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科學配置各類資源,財務管理部門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完成資產管理,通過互聯網進行資產交易、流通,以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形式,確保資產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性,提升資產安全性,完成對單位資產的安全控制,有效釋放資產效益。區塊鏈上的交易信息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監督與審核,事業單位無需通過銀行預支付機構等即可提升交易的速度,提升資產交易的公開性、透明度。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需要完成風控與規劃、分析等方面的措施制定與落實,區塊鏈技術主要依靠智能合約功能為資產管理提供便利性,主要以自動化執行合同條陳的形式,將交易過程與結果自動寫入到區塊鏈數據計算與加密程序中,實現數智化執行資產管理。
完善部門預算制度,實現財務預決算公開化透明化工作的實施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政府、財政部門需要依靠大、智、物、移、云及區塊鏈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信息化平臺,主動向社會公開預決算信息,完成財務預決算公開化透明化工作的實施,實現對預決算執行情況的監督。預決算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關鍵點。一方面,按規定向社會公開預決算、經費收支信息。在財務信息公開化過程中,項目需要細化到具體的預決算項目上,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資金管理辦法、績效目標與預決算安排情況等。一般情況下,公共預算支出公開到經濟分類款級別科目;公開稅收返還、轉移支付情況。部門預決算公開內容主要涉及到部門職責、機構涉及、收支情況、運行經費等。另一方面,事業單位需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公開的原則,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電臺、報社等現代化傳播媒介,強化財務公開形式,在持續提升單位公信力過程中,確保事業單位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工作滿意度,獲得更多的社會層面認可,結合事業單位業務特點,達成更高的資金使用效能,構建現代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系。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氣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