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第779號國務院令,公布《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條例》明確,生態保護補償是指通過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等機制,對按照規定或者約定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補償的激勵性制度安排。生態保護補償可以采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多種補償方式。
《條例》在規范財政縱向補償方面,作了具體規定。一是國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開展重要生態環境要素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以及在依法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補償。二是對開展重要生態環境要素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中央財政按照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分類實施補償;補償的具體范圍、補償方式應當統籌考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生態保護成效等因素分類確定,并連同補償資金的使用及其監督管理等事項依法向社會公布。三是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結合實際建立分類補償制度,對開展重要生態環境要素保護的單位和個人加大補償力度。四是中央財政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結合財力狀況逐步增加轉移支付規模;根據生態效益外溢性、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點,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中實施差異化補償,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比例較高地區支持力度。五是國家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開展自然保護地保護的單位和個人分類分級予以補償,根據自然保護地類型、級別、規模和管護成效等合理確定轉移支付規模。六是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獲得的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應當按照規定用途使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將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及時補償給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由地方人民政府統籌使用的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應當優先用于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等;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穩步推進不同渠道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統籌使用。
《條例》在推進市場機制補償方面,作了明確規定。一是國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生態保護補償中的作用,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市場化發展,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鼓勵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市場規則,通過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方式開展生態保護補償。二是國家建立健全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碳匯權益等交易機制,推動交易市場建設,完善交易規則。三是國家鼓勵、支持生態保護與生態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在保障生態效益前提下,采取多種方式發展生態產業,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四是國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生態保護補償基金,依法有序參與生態保護補償。
為確保《條例》順利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司法部等有關部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宣傳解讀力度。《條例》的專業性較強,要采取多種方式做好《條例》的宣傳解讀和培訓指導,幫助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生態保護主體等單位和個人更好地掌握《條例》內容,為《條例》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環境。二是抓緊完善有關配套規定。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完善配套規定,把《條例》的內容進一步落實落細。三是建立健全相關領域配套措施。《條例》對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監測支撐體系、統計體系、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等配套措施作了明確規定,下一步將以《條例》實施為契機,統籌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快建立健全相關領域配套措施,為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