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就要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是高校重點關注的學生群體,也是貫徹落實心理育人、穩步推進就業工作的關鍵一環。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研究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研究很豐富,但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研究熱度不高、成果不多,尤其在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就業幫扶這一塊研究較少。本文將就業幫扶工作與“三全育人”理念相結合,深入分析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具體特征和就業幫扶,以期提升高校就業工作和心理育人實效,打造就業幫扶解決心理問題、心理育人促進就業增效的工作格局。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就業幫扶;路徑構建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7.036
引言
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高校重點關注的問題。2017年教育部黨組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更是明確將心理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為心理育人提出具體要求。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不僅涉及到心理育人問題,還關系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如何有效推進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工作,以確保“三全育人”理念得以全面貫徹和落地實施,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一、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問題表現和就業意向分析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四十多年,在多個領域和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其中,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當前教育者對心理育人所蘊含功能和價值認識依然缺乏本質的認識,使其發展面臨現實困境。[1]
本文對某高校學院進行調查研究顯示,該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共771人,通過學校心理篩查和輔導員摸排共有心理問題學生67人,占比8.69%;畢業生23人,占比34.32%,畢業生A級8人、B級5人、C級10人。由此可見,畢業生的心理問題人數占比高于非畢業班平均占比,凸顯出畢業生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的緊迫性。
一般情況下,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焦慮、大學規劃和畢業選擇、家庭問題、戀愛問題等等,但通過對該院的數據分析發現,該院畢業生的心理問題更多體現在職業選擇不定、備考焦灼、畢業論文焦慮、未來迷茫困惑等,更多表現在與畢業相關的事宜,由此可見畢業生心理問題有其階段性的特點。該院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主要在升學、考公、國企和事業單位、教培機構、私企等,具體是升學8人、考公4人、考國企和事業單位3人、教培機構2人、私企2人、不確定4人;除考公升學外,就業意向的崗位與專業匹配度較高,由此可看出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與所學專業相關。
二、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心理問題原因探究和解決思路
(一)原因探究
通過上述可知,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心理問題情況與低年級心理問題學生表現存在差異,大四學生以發展性心理問題為主,學生集中思考如何升學、如何就業等問題。[2]畢業生的心理問題情況既有人數上的偏高性,又有心理問題上的集中性,也有與畢業事宜的緊密相關性。
1.學業焦慮。這部分心理問題畢業生主要是大學期間掛科較多、補考重修未過科目偏多,離順利畢業要求的學分還有差距,導致越臨近畢業越感到恐慌。深層次的原因是該類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基礎偏薄弱、偏科較嚴重、學習主動性不強等;還有部分學生畢業論文撰寫困難,未能按時間節點提交而擔心不能正常畢業。
2.職業選擇不定。這部分心理問題畢業生主要是自身職業定位缺失、職業規劃不足、職場競爭不夠自信等、原因在于職業選擇不夠堅定、就業意向不強、甚至不愿擇業。深層次原因是該類學生未能端正就業動機,沒有正確認識到社會競爭對人成長的積極一面,對大學和人生規劃沒有全面認識,求職受挫多次使就業方向動搖。
3.離開校園踏入社會的不適應。這部分心理問題畢業生主要表現為畢業綜合恐懼癥,主要是因為內心較為脆弱、人際人際關系障礙、甚至自閉等情況。
(二)解決思路
經過對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談心談話、家校溝通、翻閱資料等方式,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也有不同特性,需加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給予幫扶來幫助其成功求職。
1.在求職實踐中提升就業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應積極關心學生,贏得他們的信賴和尊重;此外還需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以幫助他們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求職過程中,我們致力于拓寬學生的就業信息渠道,并加強學生的求職技能訓練,從而提高他們在職場中的競爭力;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投遞簡歷、參與面試,以便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
2.心理育人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多渠道幫助學生堅定理想、完善品格、健全心理協同推進,因為思政教育可豐富和擴展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社會性和個體性)及方式方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夯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基礎。[3]引導學生積極對待就業時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3.加強家校聯系。在就業過程中加強家校聯系,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減少家庭矛盾,降低就業壓力,增強就業信心。
4.增強閉環就業幫扶力度。畢業前和畢業后都要關心幫助心理問題畢業生就業,形成“入校—畢業—擇業—入職”的閉環就業幫扶。
三、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就業幫扶具體路徑構建
針對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我們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和關注。目前,高校較為重點關注的就業群體是家庭困難畢業生,而對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就業還未完全重視起來。當然。高校家庭困難畢業生有時會和心理問題畢業生發生重合,比如這次調查研究的學院重合比就達到34.8%。
心理育人應該與思政育人、資助育人、網絡育人等育人方式緊密結合起來,防止心理問題處理的簡單化、單一化。我們對心理育人的解讀,也是界定為以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總體目標,以塑造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道德修養為核心目標,組織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發揮心理育人的效用。[4]經過實踐和思考,筆者對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就業幫扶進行了“三進”的具體路徑構建。
(一)融進學生“心門”
成為學生真正信賴的好朋友、知心人,逐漸端正學生就業動機,提高學生的人際交際能力和求職技能。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始終牢記“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重點關注心理問題畢業生,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耐心認真及時地解決,并積極主動詢問、解決其在學習生活求職中的困難。在院校的相關就業活動中,可以主動邀請學生參與,甚至成為活動舞臺的“主角”,讓其在活動的影響下不斷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舒適圈”,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底氣和做事的勇氣,在求職實踐中不斷提高面試技巧、就業技能。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合理地為他們分配一些工作任務,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干事創業對于個人價值的重要性以及團結協作、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慢慢學會情緒管理、懂得與人合作。
(二)走進學生“家門”
加強家校聯系,讓學生在求職中的家庭環境更暖心、未來規劃更有信心。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在求職當中,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他們情緒穩定和營造好的備考環境,如果不時與家庭鬧矛盾或受家庭矛盾干擾都會給就業心態帶來較大影響。
以一位心理問題畢業生為例,該生是校心理危機預警庫B級學生,從小生活在單親的家庭中,與家人缺少溝通交流,在大四那段時間與家人(包括家族親人)關系不夠好。當我發現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與該學生家人取得聯系,說明學生在校情況和當下求職環境,告訴學生家人不要在學生找工作方面給予太大壓力,而應多給予溫暖和鼓勵。據學生后來反映,之后的備考時間里再也沒有發生家庭矛盾,經過安心有序地備考成功通過了教師招聘考試,成為了當地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三)跟進學生“業門”
讓關愛和幫扶不斷鏈,做好就業工作“最后一公里”,助推學生順利找到理想工作。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心理問題表現與就業緊密相關,其中很關鍵的兩點就是“慢”和“搖”:“慢”就是就業意識不強,對工作的意義理解不到位,導致慢就業;“搖”就是想就業但搖擺不定,對自身的職業優劣勢認識不清、畢業后的人生職業規劃不明,或者是有就業意向,但在多次求職不暢后開始自我懷疑、對畢業選擇彷徨。對此,我們應時刻動態跟進心理問題畢業生的求職狀況,在不同的求職階段給予相應的幫扶,這樣才能更加精準地助力他們順利就業。
同樣以一位心理問題畢業生為例,該生是校心理危機預警庫C級學生,大四下學期在一家企業畢業實習,主要是做新媒體運營。該學生多次與我聯系,說工作很辛苦、很繁瑣、又沒有成就感,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較適合自己。對此,我也多次引導該學生要端正就業動機、鼓勵積極面對并提供其它就業招聘信息。但該學生在畢業前還是沒能落實工作,畢業后考教師又落榜,備受打擊、想法突然變多,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雖然該學生已經畢業,但我還是主動去了解其就業情況,給予備考鼓勵、面試指導,經過努力在第二年考上了當地的公務員。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就要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我們要掌握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普遍特征和具體特征,動態了解其就業意向,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幫扶。總之,我們要始終以生為本,關注高校心理問題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動態幫扶,不斷提升就業工作和心理育人實效,努力打造出就業幫扶解決心理問題、心理育人促進就業增效的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1]陳虹.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價值實現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21:6.
[2]章燁,曹其,張樂陶.2020~2022年蘇南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心理月刊,2023,18(14):202-205.
[3]馬建青,石變梅.3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影響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8(1):97-102.
[4]李俊茹,馬立志,陳會然.“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高質量心理服務體系創新實踐探索[J].保定學院學報,2022,35(6):98-103+132.
基金項目:2021年度福建師范大學思政工作及輔導員工作專項任務項目,項目名稱: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合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理論宣傳教育能力提升探究(項目編號:VV-2111)
作者簡介:
羅文(1990.10-),男,漢族,江西吉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