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社會,學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雙減”政策的實施,家校社合作已經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手段。通過家校社合作,可以實現多元共育,從而達到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一、深化與創新家校合作
建立家長學校,開展教育活動。家長學校是連接家庭與學校的橋梁。教師可以組織建立家長學校,定期為家長提供講座、組織家長工作坊等活動,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和家庭教育能力。例如,我校自成立家長學校以來,通過設立專題講座、定期的“家長開放日”活動以及班級家長會,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家校共育體系。在專題講座中,我時常圍繞學生成長中的常見問題,如心理健康、學習方法、行為習慣等,為家長提供科學有效的教育指導。同時,在“家長開放日”活動我也會帶領學生家長走進課堂,親身體驗孩子的學習環境,從而增強了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堅持家訪制度,完善家校合作。“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縮影”,要想真正了解一個孩子,就必須走進這個孩子背后的家庭。而家訪便是教師了解學生成長背景、親子關系的重要途徑。雖然,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家校溝通的形式更加多樣,途徑也更加便捷,但家訪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教師可以通過家訪,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生活習慣和成長經歷,從而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方法開展教育工作。我校自2022年起開展了“百名教師遍訪千戶家庭”活動,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每學期對班內學生的家訪率達到三分之一以上,三年下來家訪學生的覆蓋率要達到百分之百。這一舉措架起了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友誼之橋、信任之橋,拉近了學校和家長的距離,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從而進一步推進學校家庭協同教育的科學發展。我也得以在家訪過程中,了解學生的情況、發現學生的優點,直面學生的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探索家長工作坊,實踐家校互動。家長工作坊是一種創新型家校協同育人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成長情況,為家長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親子互動方法。工作坊的組織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比如,我曾經就在班上組織過成功育兒的案例分享:邀請班上表現優異、性格發展良好的學生家長作為分享嘉賓,采用故事講述同時結合PPT展示的方式,詳細闡述他們在孩子習慣養成、興趣培養、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具體做法和成效;分享結束后,再設置問答時間,讓家長進行提問交流,探討這些經驗如何應用于自家孩子的教育中。通過工作坊,教師和家長可以共同探討教育問題,分享教育經驗,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二、拓展與深化校社合作
組織社會實踐,體驗職業特點。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了解社會、增長見識、鍛煉能力的重要途徑。我時常組織班上的學生參加各式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志愿服務、職業體驗等,讓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在學校的組織下,我曾帶領學生參與職業體驗活動,由學生家長提供相應崗位,學校補充提供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崗位或校內崗位,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不同崗位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困難,增強對不同職業的認識,探索個人興趣和未來職業方向。
整合社會資源,提供學習體驗。社會教育資源豐富多樣,包括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公共場館以及各類社會組織。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例如,我曾經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科技館等場所參觀和學習,也邀請過專業人士來校為學生舉辦講座和演示。同時,從學校的角度出發,還可以吸納社會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參與到學校教育活動中,提高學校課后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推動社區教育,補充學習場所。社區教育是家庭與學校協同育人的重要補充。教師可以通過參與社區教育活動,加強與社區的聯系與合作。例如,我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如環境保護、扶貧助困、種植養護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社區資源,如社區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等,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場所。
三、提升與發展教師的專業素養
創新育人模式,提升專業素養。教師的育人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參與師范院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等三方合作建立的教育共同體,促進教師與管理層的溝通。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參與線上學習、遠程培訓等活動,不斷拓寬知識視野和提升教育技能。
參與教育科研,助推教師成長。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參與校級、區縣級、市級及以上教育科研活動,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圍繞家校社合作、學生心理健康等主題開展課題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策略。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研究的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不斷檢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而助推教師的不斷成長和進步。
踐行終身學習,拓寬知識視野。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育觀念。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教育教學書籍、參加教育教學論壇、聽專家教授講座、與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拓寬專業視野。當然,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
總之,家校社合作是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作為這一合作模式的核心推動者,通過建立家長學校、實施家訪制度、組織家長工作坊等方式,深化了家校合作,增強了家長的教育參與度和教育能力;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整合社會教育資源、推動社區教育等方式,拓展了校社合作,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和實踐平臺;同時,教師還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參與教育科研,踐行終身學習理念,為家校社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我們期待,在未來的發展中,家校社合作能夠不斷創新和完善,為構建更加和諧、高效的教育生態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