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階段的學習,主要從各種游戲中的體驗來獲知。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規則行為是在游戲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在游戲中,幼兒是真正的主人,游戲規則的制定、游戲材料的選擇、游戲場地的布置都應充分讓幼兒參與進來。本文在藝術花園游戲館中進行了實踐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引導幼兒自主制定游戲規則的策略研究。
研究內容的核心概念界定
“游戲館”:一個獨立的空間,有利于幼兒在游戲中得到全面的發展。游戲館內的游戲項目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幼兒,使他們取得多元化的發展。
“游戲規則”:在游戲中,幼兒要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游戲。這個規則可以是成人提前設定好的,也可以是根據游戲的要求現場制定的,還可以是幼兒自己商量好以后確定的。
“自主游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自主游戲環境,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支持、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探索。”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幼兒的游戲。為幼兒營造自由、舒適的游戲氛圍,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幼兒想說、敢說。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以后,教師應保持中立態度,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幼兒的問題,進行過多的指導和干預。應在給予適度支撐的情況下,盡量鼓勵幼兒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不斷出現問題、思考解決辦法、最后解決問題這樣的循環練習,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得到鍛煉。
幼兒自主制定游戲規則的策略研究
首先,教師應盡量讓幼兒自己制定規則。“自由與規則是相對的,有了規則,自由才彰顯可貴。規則是自由的前提,制定規則并不是讓幼兒故步自封,喪失創造力,而是讓他們更高層次地實現自由。”游戲規則的良好設立有助于幼兒更好地開展游戲,能進一步推進游戲的進程。相反,不合理的游戲規則可能會阻礙幼兒游戲的開展,甚至讓幼兒對游戲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游戲正式開展之前,應該讓幼兒參與到游戲規則的討論當中。當幼兒參與了游戲規則的制定和討論,他們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會有更強的認同感和成就感,也更加容易接納和遵守這些規則。
為了觀察比較游戲規則對幼兒游戲的影響,筆者在一次藝術花園游戲館中展開了兩組對照實驗:一組在沒有任何游戲規則要求的前提下直接開展游戲。二組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與幼兒一起制定了基本的游戲規則。幼兒游戲情況如下,在游戲過程中,一組幼兒能安靜、專注地在自己選擇的區域進行游戲,而二組幼兒流動性比較強,材料更換頻率快。收納玩具時,一組幼兒在聽到收玩具音樂響起時,主動開始按照圖標收納玩具,而二組幼兒對于如何收納玩具產生分歧,有的幼兒覺得應該按顏色分類的方法進行收納,但是有的幼兒覺得應將材料按照不同種類收納。
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一組幼兒的游戲專注度、游戲秩序、游戲中的合作分享行為優于第二組。所以,在游戲館剛開始時,應將游戲館的游戲規則制定出來。例如:松散藝術區域的材料應如何取放?材料的收納?收納玩具的音樂?在第一次游戲開始之前,教師可讓幼兒分組討論各個區域的游戲規則和管理規則。每組請一名幼兒代表進行分享,其他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豐富和補充。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鍛煉,幼兒也明白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要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進一步完善游戲規則。剛開始幼兒制定的規則不一定都是完美的,規則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在幼兒的游戲中,教師應發揮“觀察者”“引導者”的作用,當發現問題時,及時與幼兒一起討論和思考,做到靈活改變、不斷完善。
通過開學期初的討論,幼兒一起制定了藝術花園各個區域的進區人數、材料擺放、玩具收納等基本的游戲規則。在接下來的游戲中,他們按照這套游戲規則開始游戲。但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問題不斷涌現:松散藝術區域的材料太多,材料擺放的位置不便于取放材料,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需要的材料;樹葉印畫區域的場地有限,當五名幼兒同時進區游戲時,不僅材料不夠而且非常擁擠;寫生區和圓盤創作區的場地設置得比較近,容易相互干擾。當發現了這些問題以后,我開始思考應該怎么進一步調整優化游戲規則,讓幼兒的游戲更加舒適。于是,我與幼兒展開了第二次“小小談話會”。當被問道:“你們在游戲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有什么建議?”時,幼兒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松散藝術的材料框不要擺得太緊,這樣我們不好拿。”“要把材料框分開一點。”“樹葉印畫安排的人應該少一些,5個人太擠啦。”
通過本次討論,孩子們進一步優化了游戲規則,對區域場地安排、進區人數、材料擺放等進行了再調整。游戲規則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根據游戲需要進行細化和調整,教師應樹立規則的動態意識,及時引導幼兒思考和調整規則,讓整個游戲更順利地進行。
再次,要強化幼兒內部規則。游戲規則的設立不是為了控制幼兒,而是為了幫助幼兒逐步學會自我控制。所以在游戲中,教師應盡量減少對幼兒的外部命令,引導幼兒將規則內化。在他人面前遵守規則并不是真正的遵守,當沒有他人監督時還能遵守規則,才是真正的規則內化。通過觀察,筆者發現在游戲中,教師對幼兒的規則往往太細致、太完備,這將會導致幼兒思維受限、束手束腳,在游戲中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應把握和安全相關的游戲規則,如:不能用剪刀指著其他小朋友的眼睛、不能用畫架打其他小朋友等,游戲中具體需要細化的游戲規則可以讓幼兒去填充。
最后,明確游戲沖突與游戲規則。游戲在為幼兒提供與同伴交往合作機會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使幼兒與同伴發生沖突。這些游戲沖突是我們調整游戲規則、推進游戲的良好契機。通過對游戲沖突的剖析,教師可與幼兒一起制定出新的規則。這些游戲規則在幫助我們解決游戲問題的同時,很好地推進了游戲的發展。當游戲沖突發生的時候,大部分教師會選擇直接仲裁或者簡單處理,以免因為游戲沖突而影響游戲進程。但是,簡單的讓一方向另一方道歉這樣的解決方式可能會使幼兒誤解教師,在心里產生委屈感,進而會進一步增加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當發生游戲沖突時,教師應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幼兒的沖突并予以充分的重視。不要急著介入幼兒之間的沖突,可以先觀察,給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
例如在寫生區的游戲中,蘭蘭給可可當了人形模特,讓可可進行速寫繪畫。但當蘭蘭讓可可當人形模特的時候,可可拒絕了,他們之間的沖突因此爆發。最后,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協商和討論,為寫生區增加了“要輪流當模特”的寫生規則。可見,游戲沖突能夠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優化游戲規則起積極作用。
結語
在引導幼兒自主制定游戲規則時,教師應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幼兒游戲,不過多地干預幼兒。應盡量引導幼兒自己制定游戲規則,允許幼兒在游戲中“否定”“重造”游戲規則。支持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創造性想法,引導他們進一步實踐和調整。另外,要辯證地看待幼兒游戲中的沖突,當幼兒在游戲中發生沖突時不要立刻干預,應給幼兒自己處理沖突的時間,最后引導幼兒在沖突中總結新的經驗,補充新的游戲規則。
專家點評
幼兒教育為人生之基礎,從小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對幼兒將來形成遵紀守法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通過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制定規則并遵守規則,讓幼兒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同時將外在的規則要求內化為幼兒的規則意識,實現了對幼兒的“規則教育”,此方法值得廣大幼兒教師的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