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地區眾多石窟造像中,安岳石刻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國石窟造像藝術由北移南的一個關鍵性節點,發揮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安岳石刻無論是色彩還是造型,都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所謂“活態化”就是對安岳石刻中的文化元素進行分解重構,運用舞蹈構思與石刻藝術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提取石刻中的可舞性造型與手勢,從舞蹈活態視角詮釋文物的文化內涵。
本文以安岳石刻中的毗盧洞、圓覺洞、華嚴洞為研究對象,對石刻中的手勢動作進行分析提煉,總結出將安岳石刻與舞蹈進行創新融合的價值與可能性,以期拓展舞蹈創作的空間,并為傳統文化藝術的現代轉化提供新的視角。
筆者了解到,關于安岳石刻的研究為多學科交叉、多角度探討,在舞蹈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明確的研究體系。在此背景下,筆者針對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安岳石刻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實地采風、文獻調研等研究方法對安岳石刻的歷史、文化內涵、藝術特點進行分析。結合舞蹈藝術特性,合理運用舞蹈創作方法與技術,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挖掘其“可舞性”的元素,通過所觀、所感、所悟及藝術創作的相通性,對舞蹈創作靈感與根源進行探究,以期為安岳石刻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安岳石刻的藝術特色概述
安岳石刻上承龍門、云岡,下啟大足,經普查,安岳現存177余處石窟、10余萬尊造像,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達10處。安岳石刻擁有“古、多、精、美”特點,融合了唐、宋時期不同的審美風格及巴蜀當地的生活氣息,所以造像風格比較多樣,如唐代的石刻似乎要莊嚴中正、程式化一些,北宋的石刻則活色生香,充滿世俗化的色彩,有的巍峨矗立于山間,有的安詳側臥于河畔,既有肅穆的莊重之美,又有雄渾古拙的質樸之風。安岳石刻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也是其藝術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安岳石刻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飽滿和豐富。因此,安岳石刻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還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延續。筆者研究分析后發現,安岳石刻的手勢動作比較豐富,其造型姿態也有其獨特風格。對于舞蹈編創者來說,對安岳石刻的手勢動作的提取其實是對安岳石刻的一種傳承與發揚,可以呈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筆者將以手勢動作為主,對安岳石刻的“可舞性”元素進行深入剖析,通過所觀、所感、所悟及藝術創作的相通性,進一步探討安岳石刻的獨特之處和其手勢動作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方式。
二、以手勢動作為核心進行舞蹈構思
“手”在東方文化里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了解安岳石刻手勢動作背后的意義,需要結合具體的文化背景和創作意圖來進行。安岳石刻融合了多種元素,其動作姿態反映了中國唐宋時期的審美風格和巴蜀地區的生活氣息。從舞蹈思維的角度看,手勢動作可以表達舞者不同的情感狀態,如西班牙弗拉明戈舞的每個動作姿態都有特定的意義,舞者通過充滿力量的手勢與手臂動作傳遞出強烈的情感。再如中國古典舞中的部分手勢代表著不同的花卉或自然元素,反映了中國人對自然美的崇尚。因此,筆者認為安岳石刻中大量的“手印”不僅深刻揭示了作品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時代精神,而且是舞蹈創作的素材來源之一。
首先,手勢動作的精細刻畫能夠直觀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安岳石刻中,無論是莊嚴的佛像還是威武的神祇,其手勢往往被賦予了特定的象征意義。筆者通過實地采風總結出了八種手勢動作:其一,佛像的“說法印”,拇指與食指相連接,代表著慈悲與智慧;其二,神祇的“施無畏印”,五指并攏,掌心朝外推出,傳遞出保護世人的力量;其三,“禪定印”即兩手平端在小腹前,表示安定;其四,“合十印”即雙手合十表示問候;其五,“降魔印”即右手覆于膝蓋手指觸地,以示降魔;其六,“與愿印”即手掌向外,常與“無畏印”配合以示慈悲;其七,“智拳印”即以右手作金剛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于胸前,代表無上智慧;其八,“施依印”即拇指指尖輕觸小指以外任一指的指尖,其他三指自然翹起,保佑平安。這些手勢動作增強了石刻形象的表現力,舞蹈編導對于這些“手勢動作”的創新處理,應做到準確、流暢、美觀,以及符合舞蹈題材和風格的要求,從而創作出既有技巧性又有表現力的舞蹈動作。
其次,手勢動作也是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重要媒介。舞蹈編導在藝術構思的過程中,可以對各種手勢姿態進行解構重構,突出其文化內涵,從而使之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以毗盧洞造像中的“十指交叉”動作為例,通過手指所形成的各種造型手勢來表現人在不同狀態下的內心世界。在動作形態上,毗盧洞造像中的“十指交叉”動作具有很強的象征性,這種象征性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圓覺洞造像中的“雙手捧花”的姿勢也是對美的追求與展現。因此,舞蹈編導可以在尊重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手勢動作進行符合舞蹈語言規律的創新,豐富舞蹈動作,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并且,舞蹈編導可以勇于嘗試不同的表現手法,展現個性化的創作風格。
可以看出,安岳石刻的手勢動作是人們追求美好、和平精神的寄托。如果從舞蹈創作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手勢動作,會發現豐富的手勢動作的確能夠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并打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筆者認為,以手勢動作為核心突出石刻形象的內涵,能給人以豐富多元之感,讓舞蹈語言擺脫傳統程式化、模式化的表現形式,使其成為一種新的舞蹈語匯。這種創新的方法,可以為傳統舞蹈藝術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三、以“活態化”方式將石刻藝術融入舞蹈創作
何謂“活態化”?本文認為,“活態化”?是指將某種文化或事物以動態、活躍的方式呈現,使其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展和傳承。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活態化強調的是將傳統文化和技藝融入現代生活,使其保持生命力,而不是僅僅作為靜態的展示物。從舞蹈創作的角度來看,“活態化”創作的內涵就是讓歷史文化以鮮活的形式在當下呈現出來,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即“活”是以“歷史”為依托,“態”是以“現狀”為基礎,“化”則是以“提升”為目標。在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以文化元素為媒介,將石刻藝術進行現代轉化,能為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思路。
第一,打破舞蹈創作素材的單一性。舞蹈編導在進行創作時,可以以安岳石刻中的“說法印”“與愿印”等手印為創作元素,同時可以將這些手勢動作與各種造型姿態,如結跏趺坐、站立姿態等造型相結合,將其轉化為新的舞蹈動作。舞蹈編導可以融入現代舞的流暢性和自由度,利用現代舞的身體語言來表現石刻的質感、力量和線條,展現出古今交融的美。以“與愿印”的手勢動作為例,舞蹈編導可以通過現代舞中的身體接觸等方法,將其轉化為流暢的臂部和手部動作,再使用快速與緩慢、硬朗與柔和的手勢對比,增加舞蹈的情感深度,拓展舞蹈的動態范圍。在創作的過程中,舞蹈編導要關注到細節的處理,從動作的質感入手,以此創作出既尊重傳統又富有現代感的舞蹈作品。
第二,典型化地提煉創造。舞蹈典型性形象往往是某個舞蹈作品的標志,所以舞蹈編導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對石刻的手勢動作的分析與提取,讓它在舞蹈創作中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與特點,從而形成“活態化”的舞蹈語言。以有“東方維納斯”之稱的“水月觀音”為例,其特點在于身姿輕松傾斜的狀態,再配合“與愿印”的手勢動作,展現出自在與放松、慈悲與智慧相結合的外在形象,這種典型的石刻形象是可以提取的舞蹈形象。除此之外,極少人會把目光聚焦到洞窟中的配角上,筆者認為,配角形象亦是舞蹈創作可以提取的素材。但是,對于這些形象的選取需要考慮到觀眾群體的審美需求,要使作品既能體現藝術性,又具備觀賞性。
第三,舞蹈構圖的創新運用。舞蹈構圖主要是從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入手。一方面,舞蹈編導可以對從石刻中提取出來的舞蹈語言進行時間維度上的組織,包括舞蹈的節奏、速度、動作的持續時間及動態對比等,以此增強舞蹈在構圖上的張力和韻律感。另一方面,舞蹈編導需要注重對舞臺空間的布局,包括舞者的位置、移動路線、隊形變化,以及舞臺布景、道具和燈光的協調設置。舞蹈編導可以通過個人與群體的空間變化來創造視覺效果,傳達舞蹈的主題與情感。具體來說,舞蹈編導可以利用舞臺的三維空間,通過高低錯落的舞者位置來表現層次,并且運用現代舞蹈技巧,如快閃、慢動作等,表現石刻藝術在時間與空間中的流轉與變化,從而營造出一個寧靜、超脫的氛圍。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文化和娛樂方式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藝術創作者需要拓寬創作思路,樹立創新意識,結合創作素材進行藝術改造,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筆者認為,舞蹈編導需要基于“推陳出新”的創作理念,對安岳石刻的手勢動作進行分析提取,并進行有符號性、動作性的舞蹈改造,生成具有文化活力且符合當代舞蹈表達需求的舞蹈語言,使觀眾不僅能夠感受到石刻藝術的精湛技藝與獨特魅力,還能夠在心靈上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禮與升華。
四、結語
從藝術角度上看,安岳石刻涉及造型、雕刻、繪畫及書法等多個藝術領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舞蹈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文化角度上看,安岳石刻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既有古代文人墨客對于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又有古人對于自然萬物的敬畏與崇拜,這都為舞蹈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素材。從“活態化”角度看,舞蹈創作者可以從安岳石刻中發掘有生命力的舞蹈元素,將安岳石刻的手勢動作作為舞蹈編創的素材之一,并將其融入舞蹈作品中去,結合現代審美觀念來展現安岳石刻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將安岳石刻藝術與舞蹈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石刻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其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進而推動安岳石刻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將安岳石刻與舞蹈結合起來并發展下去,舞蹈編導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嘗試,只有這樣,才能讓安岳石刻這一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西南民族大學)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安岳石刻‘活態化’舞蹈創作途徑探究”
(2024SYJSCX106)。
作者簡介:趙家瓏(2001—),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舞蹈編導。
責任編輯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