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民生所盼,發展之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近年來,福建省福州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錨定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全面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一體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省會城市社會大局保持安全穩定,福州市平安建設綜合績效連續15年位居福建省優秀行列,群眾安全感指數保持高位,現行命案、八類暴力案件、“兩搶”案件持續保持全破,先后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全國禁毒示范城市”“全國首批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等稱號。
科學謀劃、動態布防,完善圈層防控
堅持全市上下“一盤棋”,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將黨的領導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合力、整合各類資源,形成權責清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鏈條,全面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現代化建設。
平安部署“專項化”。聚焦上級部署和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由市委政法委牽頭,在全市范圍開展平安建設專項行動及影響群眾安全感和執法工作滿意度問題專項整治,推行民生案件依法快辦、“平安校園”建設、“平安小區”建設、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等七大專項行動。建立健全平安月報、平安指數等分析通報機制,動態掌握民生案件、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28項警情社情指標,精準把握社會穩定整體態勢,提升風險隱患預測預警能力水平。

構建立體“防控圈”。緊密結合福州城市空間特點,以省委省政府區域、東百南門兜商圈、蘇萬寶商圈等七個重點區域為核心,地鐵1、2、5、6號線為主軸,機場、港口等福州東部沿海一線為“屏障”,形成外圈保內圈、內圈保核心的“7+1”立體防控格局。整合調度公安系統生態警務、空警巡防、岸海融合、地鐵治安、網絡合成作戰等中心職能,深度賦能“打防管控建”工作,構建全市“海陸空林地網”一體的立體化防控體系。
筑牢巡防“前哨站”。大力推進巡防隊伍建設,市委政法委指導下發《關于規范落實五級巡防隊伍加強路街面治安巡防工作的通知》,全面梳理各級巡防隊伍和巡邏方案,打造“5+2+N”巡防體系。堅持“專群有機結合、全城一體防控”思路,建成武裝巡邏、特警突擊隊等專業化應急處突隊伍,組建警保聯勤聯動最小應急單元8400余個,整合保安員(義警)、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合力,日均發動各級巡防力量3萬余人次,二至五級巡防力量到場時間全面縮短,緊急警情快速反應率提升至97.58%,尋釁滋事、打架斗毆等警情降幅達70%以上,有力支撐“1、3、5分鐘”快速響應機制,不斷提升社會治安精準度、敏銳度和滿意度。
緊盯關鍵、實時預警,加強要素管控
圍繞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以“人、地、物”等治安基礎要素為切入點,強化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和標本兼治,有效過濾安全風險、壓降潛在隱患,筑牢社會治安“平安防線”。
重點人員管理“精細化”。成立市專門教育委員會,高標準建成福州市未成年人專門學校,全省首創公安和教育部門聯合辦學模式,推行專門矯治三級干預教學,全力挽救罪錯未成年人,帶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數同比下降39.6%。嚴格執行“四類”刑滿釋放人員區別幫教,落實刑滿釋放人員風險等級逐人研判登記制度,省內率先實現村(居)助矯員全覆蓋,社矯對象重新犯罪率為全省最低。深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跟蹤管理,優化“一歷五單”、“以獎代補”、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責任險等機制,全省首建市級強制醫療所,大力推廣政府救助幫扶和社會幫扶工作模式,不斷提高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服務水平。
重點場所防控“常態化”。督促公安機關定期開展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等治安巡查宣防行動,織密背街小巷、夜市攤點巡查網絡,提高街面見警率、管事率,提升群眾出行安全感,定期對重點警情高發、新業態區域等場所開展全面清查,排查整治治安亂點、整改各類安全隱患,盜竊警情數、案件數同比分別下降15.2%、42.1%。扎實推進“平安校園”“平安小區”建設,在學校、醫療機構等人員密集區域,統籌派駐安保力量,全覆蓋建設智能門禁、車禁等前端感應設施,實現重點區域治安態勢智能監測、快速核處,全市3000余家治安保衛重點單位信息數據完成全采集,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公交車均安裝視頻監控和一鍵報警裝置,居住場所火災事故數同比下降13.8%,校內學生意外死亡人數同比下降75%,3500余個小區實現“零發案”。
重點行業管控“專業化”。推進公共安全領域風險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攻堅行動,構建覆蓋40個行業領域“三單”管理機制,在六大重點領域5000余家企業實行“紅橙黃藍”風險分類管控,助力打造安全發展型城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致死人數同比分別下降37.5%、22.6%。全面排查煙花爆竹、汽油柴油等各類危險物品,分類清點編號、登記造冊,統一錄入智慧基層基礎電子臺賬落實“清單式”管理。依托民爆物品“可視化”監控系統,對各家爆破單位涉危企業實施遠程監管,全程監控出庫、裝藥、使用環節,最大限度解決民爆物品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實現“不炸響、不流失、零事故”目標。
關口前移、強基固本,夯實基層基礎
按照“系統整合、高度共享、深層應用”思路,以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提升為落腳點,促進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投、力量下沉,做實做細社會治安防控基礎工作,全力營造和諧穩定的治安環境。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部署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組織各地區各行業系統開展滾動排查和攻堅化解,探索建立“四步十調”矛盾糾紛工作法,完善三張“問題清單”、聯席會商研判、案件跟蹤流轉等制度機制,推進縣及行業部門主要領導包案攻堅、重點疑難案件提級辦理,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不斷提高,警地“三聯”協力解紛工作法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聚集專業調解質效,醫患糾紛化解“154福州模式”被央視新聞聯播專題報道;創設“勞動糾紛聯合調解中心”和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預警平臺,“多元共治”根治欠薪機制持續完善;充分發揮“茉莉姐姐”家事糾紛調解品牌效應,合力巧解家事“心結”。
網格治理聯建聯享。對1.4萬余個網格編號賦碼落圖,落實“1+2+N”網格服務管理模式,整合城管、衛健、市場監管等行業部門專業力量,基層黨員干部、離退休干部、物業管理人員、樓棟長等群防群治隊伍進網入格,構建專職為兜底、兼職為補充、黨群有效聯動的“集約式、一體化”整體格局。全國首創“一線呼叫、一線報到、一線處置”機制,集成事項收集、智能派遣、呼叫響應、處置辦結等功能于一體,各類網格事件結案率達98.3%,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智慧賦能實戰實效。建強“e體+”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實戰平臺,健全貫通13個縣(市)區和216個派出所的三級社會治安防控實戰化運行格局。全省首建并運行大數據實戰中心,實體化運作大數據工作專班,依托“1+2+X”實戰應用新體系,實現各類數據信息的匯聚碰撞,探索生成打擊違法犯罪、重點人口管理等實戰模型3500余個,為基層民警提供“滴灌式”“管家式”數據實戰賦能1.9萬余次,任務按期完成率提升至98%,推動社會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福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持續打造省會治安防控標桿品牌,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
責任編輯:隗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