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最早見于《禮記·雜記下》。據記載,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子貢去看蠟祭,途中子貢看到百姓都在一塊戲耍玩樂,很是擔心。孔子答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是治國理政要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樣,既不能只緊張勞作而不松弛休息,也不能只松弛休息而不緊張勞作,而要張弛有度、寬嚴相濟。“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后來逐漸被引申為在維護國家安全的過程中,要文武相資、相輔相成,既不能因文廢武,也不能因武廢文。《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就記載“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意思是只有將文治和武功相結合,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史記·孔子世家》也記載“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意指文治和武備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既要重視文化、道德、教化對于國家安全的作用,也要重視武備,不斷提升軍事安全能力。
歷史也證明,富裕不等于強大,發展并非必然帶來安全。歷史上,北宋在經濟、文化上曾輝煌一時,但在國家戰略上一直“重文輕武”,導致軍事羸弱,最終釀成靖康之恥的慘劇。1820年,大清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近1/3。既富裕又脆弱,所以橫遭欺凌、掠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社會戰火頻頻、兵燹不斷,內部戰亂和外敵入侵循環發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堪回首的苦難。”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支7000人組成的英國遠征軍便能從廣州一直打到浙江。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了泱泱大國的首都。在推崇“叢林法則”的近代社會,軍事力量的“坍塌”給國家造成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割地求和、賠款息事,構成了晚清政府對外交往的“主色調”。從1840年到1919年的近80年間,中國與列強簽訂了900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平均每月一個。“和約”越簽越多,和平與安全卻越來越少。

新中國成立以來,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安全形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文武”并用,既強調“軟實力”的作用,也強調“硬實力”的作用,有效維護了國家安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不僅超越了“國強必霸”的西方舊思維,更為創建各國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新型國際關系提供了基本準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不僅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提出了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戰略構想,不僅為推進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也為中國占領國際道義制高點提供了重要支撐。當然,在維護國家安全的過程中,“文”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決不能因此淡化“武”的作用。面對美西方國家入侵朝鮮給我國安全帶來的巨大風險,我們黨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最終用軍事上的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進入新時代,伴隨國際戰略格局進入深度調整期,大國博弈加劇,國家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軍事競爭不斷凸顯。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帶來的安全新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在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基礎上,一方面高度重視“軟實力”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作用,不僅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還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三大全球倡議”,為維護國家安全、塑造大國形象、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另一方面高度重視軍隊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作用,強調“我們捍衛和平、維護安全、懾止戰爭的手段和選擇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必須統籌好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全面提高新時代備戰打仗能力。新時代以來我國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實踐表明,只有將軍事手段與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相輔相成,才能夠達到最佳效果;只有張弛有度、文武兼備,才能在維護國家安全上做到行穩致遠、從容不迫。
責任編輯:董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