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圓、剛與柔,和乾與坤、陰與陽等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一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思想探索和哲學思辨的燦爛結晶,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它們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智慧,至今仍然對修身齊家、治國安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方而又剛,柔而又圓,求安難矣”,語出《周易注疏》,其疏釋義“方而又剛者,言體既方正,而性又剛強,即太剛也,所以須牝馬也。柔而又圓者,謂性既柔順,體又圓曲,謂太柔也,故須永貞也。若其坤無牝馬,又無永貞,求安難矣”。借牝馬喻陰柔,用永貞表陽剛,以顯剛柔相濟、求安得安之道。孔子進一步將剛柔相濟闡述為君子立身之本,治國安邦之要,“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周易·系辭下》)。歷代眾多經典對方圓、剛柔之義不斷深研闡釋,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剛柔相濟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有特色的有機組成元素。其一,剛與柔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之道,剛柔并濟,不可偏廢。非剛無以致強,無柔不能致遠,太剛易折,過柔易靡,無論做人還是安邦,剛柔相濟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其二,剛與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道德經》),即古訓所謂至剛則非剛,至柔則至堅,柔可克剛。其三,剛柔相濟不是絕對的、教條的,一切取決于時勢、條件、對象、成敗。“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所望”(《周易·系辭下》),無論處世為人還是安邦定國,均應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應剛則剛、需柔則柔。
剛柔相濟的理念對中國歷朝歷代治國安邦方略、外交思想、軍事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古代中原王朝地域廣大,四邊民族眾多,戰亂不斷。尤其是游牧民族,對中原不斷侵擾,形成嚴重威脅。自秦以降,基本上采取打擊與謀略、戰爭與懷柔相結合的政策,剿撫并用、恩威并舉,或分而治之,或以夷制夷。而對其他邊遠少數民族,則形成了“羈縻”的政策與制度,直至清朝改土歸流。“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方式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予撫慰,以求既堅決維護社會穩定與主權完整,又減少社會代價、爭取民心。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與戰爭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高超的謀略思想與斗爭藝術,剛柔相濟的理念得到充分體現與運用。在指導思想上,面對殘酷的戰爭環境和兇惡的敵人,既堅決反對和糾正脫離實際、盲目激進的左傾冒險主義,又反對落后于客觀形勢發展、對敵妥協退讓甚至投降的右傾機會主義。在具體實踐上,把進行戰爭與動員民眾結合起來,把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結合起來,把消滅敵人與保存自己結合起來,把對敵斗爭與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結合起來,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實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等,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在對外戰爭中,把維護國家利益和主權安全放在首位開展堅決斗爭,同時,在一定條件下作有利于國家整體和長遠利益的必要的妥協讓步,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朝鮮戰爭爆發時,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百廢待興,國家安全卻遭受嚴重威脅。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一強大對手,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毅然決然出兵朝鮮,在美國武力要挾使停戰前景面臨破裂之時,毛澤東主席發出“敵人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的宣示,以中華民族有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震懾了敵人,爭取了國際輿論支持。談判后期,立足結束戰爭轉向國內建設,軍事上以打擊南朝鮮軍為主,在具體問題上合理讓步、不糾纏于細節,取得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雙重勝利。

剛柔并濟的理念與方法,為總體國家安全觀提供了豐厚滋養。總體國家安全觀既強調硬實力,又重視軟實力,把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斷和部署,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些理論成就和決策部署,既有創新,也有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剛柔相濟之道的繼承弘揚,結合起來學習領會才能更好貫徹落實。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極其艱巨,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必須充分發揚我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傳統,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上,對于任何挑戰與侵犯,勇敢面對、堅決斗爭,不手軟、不妥協。同時,敢于斗爭不是不顧一切,不是盲目蠻干,而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抓住主要矛盾,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確保斗爭的勝利。
責任編輯:董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