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個發力”為主攻方向,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施高效能治理
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提出“四個發力”重要要求。成都作為四川省省會和我國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十分重要。請您簡單談一下一年多來成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總體情況。
陳彥夫:一年多來,成都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四個發力”為主攻方向,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施高效能治理。
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積極服務在蓉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大力推動西部(成都)科學城等重大載體建設,加快打造川藏鐵路、高端航空裝備等國家級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平臺,揭牌建設先進技術成果西部轉化中心。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積極服務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大力推動8個產業生態圈培育、30條重點產業鏈建設,加快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在鄉村振興方面,嚴格落實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全域推進“一帶十五園百片”現代糧油產業園區建設,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全域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屏障方面,深入推進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扎實做好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大力開展“五綠潤城”“百花美城”“千園融城”行動,堅決筑牢公園城市生態安全本底。

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努力,成都實現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2023年,成都“全球創新指數”(GII)提升5位、居全球第二十四位,形成1個萬億級、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耕地面積連續3年實現凈增長,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達到231.9萬噸,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居全省15個重點城市第一位。
強化黨委(黨組)主體責任,把黨的絕對領導貫穿到國家安全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記者:十九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規定》,成都是怎樣全面貫徹落實的?
陳彥夫: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成都旗幟鮮明講政治,始終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規范和加強各地黨委及其辦事機構建設,強化黨委(黨組)主體責任,把黨的絕對領導貫穿到國家安全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建立健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閉環機制,確保國家安全重大部署在成都落地落實。建立健全多項黨委國家安全重點領域專項協調機制,強化跨部門跨領域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范化解,重點圍繞成都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成都世園會、成都2024湯尤杯等賽會及敏感時間節點開展會商預警,推動形成各領域安全風險發現、處置、反饋閉環,全力確保重要時期、關鍵節點絕對安全。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運營
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四川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成都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維護科技安全方面有哪些硬舉措、實成效?
陳彥夫:成都堅決貫徹落實關于“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等重要決策部署,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運營。推動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厚植技術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溢出、成果轉化四大優勢。
打造創新策源高地。聚焦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努力做強“實驗室”、布局“大裝置”、集聚“國家隊”。先后落地建設跨尺度矢量光場等多個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級創新中心,實體化運行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4個方向天府實驗室,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推進成果高效轉化。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一號工程”,大力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活動,促成合作項目1300余個。加快培育壯大低空經濟等新興業態,加快建設西部中試中心,認定建設中試平臺69家。組建成都科創投集團,形成規模超千億的科創母子基金群。“先確權后轉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模式被譽為科技界的“小崗村”改革,“建設‘科創通’服務平臺”等14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獲國務院大督查表揚。
切實維護科技安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瞄準先進核能、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開展重點產業鏈領域技術風險分析預警。發揮在蓉65所高校、47家中央在蓉科研機構、146家國家級創新平臺的集聚優勢,推動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問世,在殲20、“華龍一號”、新一代“人造太陽”等國之重器中,都有成都科技的貢獻。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要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加強良種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都是怎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立足實際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
陳彥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屬都江堰精華灌區,是“天府糧倉”的核心區域,擁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和現實優勢,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是黨中央賦予成都的光榮使命。成都糧食安全保障有力有效,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供給充足。
嚴格實行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把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目標作為剛性指標,強化耕地總量管控和“以補定占”管理,加大各級“田長+網格員”巡田力度。在全國率先推出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前置評價制度,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70萬畝以上。
加力加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都江堰精華灌區整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試點,強化“良田糧用”正向激勵,推動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向糧食園區集中。加強東部丘區、環城生態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覆蓋率。2023年新建高標準農田33萬畝,實施灌區現代化改造10萬畝。
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積極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深入實施以農業裝備為引領的“五良融合”工程,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園,實施全程機械化示范引導行動,農業主推技術覆蓋率達97%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至84.5%。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組建成都種業集團,加快建設天府種業園,建成投用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體系,農作物良種優質率超過98%。
著力抓好重要農產品保供。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建設工程。加快推進生豬產業現代化,2023年生豬出欄435.2萬頭。探索推廣大豆完全成本保險等地方特色險種14個,高質量建設“天府森林糧庫”,加強“天府源”優質糧油品牌推廣。科學合理測算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實施新一輪增儲計劃,有效保障地方糧食安全。
積極建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
記者: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四川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成都在這方面有哪些進展和成效?
陳彥夫: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近年來積極建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作出成都貢獻。

持續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全面落實林長制、河長制,開展都江堰灌區生態保護,加快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錦江公園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揭牌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5萬畝,修復大熊貓棲息地面積6.2萬畝。積極推廣“碳惠天府”交易機制,深入開展“無廢城市”國家試點,正式上線西部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大邑縣探索川西林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入選國家典型案例,天府新區獲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青羊區、成華區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大排查、大治理、大督查”,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PM2.5平均濃度下降2.7%至37.3微克/立方米。深入推進水污染防治,錦江水生態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府河黃龍溪國控斷面總體水質得到根本改善,相關工作得到習近平總書記肯定。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土地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動態開展噪聲、油煙、揚塵等問題整治,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
積極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著眼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扎實推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國家試點。推動磚瓦、家具、制鞋、人造板、包裝印刷、塑料制品等6個傳統行業綠色轉型升級,聚焦節能環保、光伏、鋰電等重點領域推進綠色低碳產業培育,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國家試點,嚴格落實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要求,上線運行西部地區首座虛擬電廠,實施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項目235個。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78.9萬輛,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60.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2600億元。
責任編輯: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