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幕喜歌劇《佩森絲》(Patience),又名《班索恩新娘》(Bunthorne’s Bride)是英國戲劇作家W. S. 吉爾伯特(William Schwenck Gilbert)與作曲家亞瑟·沙利文(Arthur Sullivan)第六次合作,1881年4月23日首演于倫敦喜歌劇院(Opera Comique),共演出578 場。
1870至1880年代英國的“審美運動”強調審美價值高于文學、美術、裝飾藝術、室內設計中的道德或社會主題。這場被稱作“為藝術而藝術”的運動,將美的理想置于任何務實的關注之上。盡管詩人、畫家、設計師的創作頗豐,但有些詩歌、藝術被認為是“空洞、自我放縱”。這場受歡迎的運動因此被輕易地嘲笑為一種“毫無意義的時尚”,但這樣的情勢有助于GS(吉爾伯特與沙利文)的薩瓦歌劇《佩森絲》大受歡迎。另外一個戲劇作品、F. C. 伯南(F. C. Burnand)的《上校》(The Colonel)也因此受益。此劇取材于喬治·杜莫里埃的(George du Maurier)的諷刺漫畫,雖然比《佩森絲》先幾周首演,但是后者的檔期更長。伯南曾在1904年的回憶錄中寫道:沙利文的朋友、作曲家弗萊德里克·克萊(Frederic Clay)向他透露“吉爾伯特與沙利文正在研究‘美學主題’”,因此他趕在GS新作《佩森絲》首演之前制作了《上校》。
《佩森絲》中的兩位詩人習慣于大聲朗誦自己的詩句,主要是在“為他們瘋狂的少女們”的合唱中,“班索恩”(Bunthorne)的詩歌風格與格羅夫納(Grosvenor)的形成鮮明對比。前者強調而晦澀,在結構、風格以及大量使用頭韻等方面與英國詩人阿爾杰農·查爾斯·斯威本(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的詩歌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后者則是更加簡單的“田園詩”風格,與英國詩人考文垂·帕特莫爾(Coventry Patmore)、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藝術元素相呼應。吉爾伯特研究者、學者安德魯·克勞瑟(Andrew Crowther)評論說:“班索恩是吉爾伯特頭腦中的產物,不僅是特定美學家的漫畫,而且是他自己的原創角色。”
《佩森絲》從一開始就打算諷刺唯美主義,但吉爾伯特開始擔心合唱團的服裝和化妝是否美觀,因此一度用“策展人”而不是“美學家”的角色設定來演繹這部歌劇,但后來他認為“牧師”的陰謀太麻煩了,于是又回到了“美學家”那里。



“班索恩”的第一任扮演者喬治·格羅斯史密斯(George Grossmish)的形象設計靈感來自多位藝術家,例如斯威本的天鵝絨夾克,畫家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發型和單片眼鏡,詩人、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及膝馬褲等。按照吉爾伯特的傳記作者伊迪絲·布朗(Edith Browne)的說法,女主角佩森絲的妝容與英國畫家盧克·菲爾德斯(Luke Fildes)的畫作相似。
1981年10月10日,《佩森絲》在新的薩瓦劇院(Savoy Theatre)演出,擁有1292個座位的新薩瓦劇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電燈照明的公共建筑。卡特解釋引入電燈的原因:享受戲劇表演的最大缺點就是所有劇院都有著污濁空氣和熱量。眾所周知,每個燃氣設備都會消耗與人呼吸一樣多的氧氣,而且還會引起很大的熱量,但白熾燈不消耗氧氣,也不會產生可察覺的熱量。劇院的電氣系統做好了全面運行的準備,走上舞臺的卡特在觀眾面前打破了一個發光的燈泡,以展示新技術的安全性。
第一幕:
在班索恩城堡前,一群“為情所困”的女士們愛上了美學詩人班索恩,其中年紀最大且樸素的簡(Jane)宣稱班索恩非但沒有回應她們的愛,反而傾心于單純的擠奶女工佩森絲(Patience)。佩森絲坦白她沒愛過任何人,并幸慶愛情沒讓她和這些女士們一樣痛苦。不久,女士們的老情人們——第35龍騎衛隊出現了,這支隊伍由上校卡爾弗利(Calverley)、少校莫加特洛伊德(Murgatroyd)、平凡但富有的公爵中尉鄧斯特布爾(Dunstable)率領。他們來此準備向女士們求婚,卻發現她們正向班索恩獻媚。班索恩醉心于詩歌創作,以此假裝忽視周圍女士們對他的注意。班索恩一邊讀詩一邊離場,女士們對各位軍官冷嘲熱諷并對他們身上紅黃相間的制服嗤之以鼻,龍騎兵們被侮辱后暈頭轉向,悻悻離開。
孤身一人的班索恩承認自己的唯美主義是如此虛偽可笑、矯揉造作,同樣不喜歡詩歌的佩森絲引起了他的好感,但佩森絲堅定地表示自己不愛他。班索恩的仰慕者安吉拉女士與佩森絲探討愛的真諦,她認為世界上的真愛都是無私的。佩森絲被她的口才所打動,并承諾一有機會就墜入愛河。
佩森絲與安吉拉談起自己年輕時的情人阿奇博爾德·格羅夫納(Archibald Grosvenor)。聊天結束后,佩森絲正好與格羅夫納偶遇,此時的他已是廣受愛戴的美學詩人——“十全十美的阿奇博爾德”。兩人宣布彼此相愛。但格羅夫納的過分完美讓佩森絲意識到這將是自私的愛,因此兩人必須分開。
班索恩因佩森絲的拒絕而心碎,在慈善機構抽獎活動中把自己作為禮物送到愛慕者們面前。公爵帶著龍騎兵們打斷了活動,但女士們正忙著抽獎無心理會。正當班索恩做最壞打算,即將把自己送給其貌不揚的簡時,佩森絲卻中斷了他的行動,提出要“犧牲自己、無私地愛他”。班索恩開心地接受了這個主意,那些失去機會的愛慕者們再次回到與她們有婚約的龍騎兵身邊。一切問題似乎都已解決,但格羅夫納的到來再次吸引了女士們的注意,她們發現他的美感與詩意更勝于班索恩,于是轉而成為他的愛慕者,此時,龍騎士、佩森絲、班索恩,尤其是格羅夫納再次感到沮喪。
第二幕:
簡拉著大提琴,感嘆時光流逝,希望班索恩還能來得及“拯救”她。格羅夫納疲憊地招待著女士們,并請求得到半天假期。當佩森絲承認自己對格羅夫納已生情時,班索恩十分憤怒;佩森絲也為自己從愛情中習得的痛苦教訓感到悲哀。班索恩渴望重獲昔日仰慕者的愛慕,而簡愿意提供幫助。龍騎兵軍官試圖通過表現出對唯美主義原則的皈依來贏得他們情人的愛。安吉拉(Angela)、薩菲爾(Saphir)對卡爾弗利、莫加特洛伊德分別有好感,于是都接受了軍官們的求婚,而鄧斯特布爾卻優雅地退出了這場求愛競爭。
班索恩威脅格羅夫納,如果他不設法變得完全平庸就會遭到可怕的詛咒。格羅夫納表示贊同,他對于自己的“致命美貌”所帶來的名人效應感到又愛又恨。當格羅夫納以普通人的身份再次出現時,現實卻與其預想相違;女士們隨他一同步入平凡,成為“實事求是的年輕女孩”。佩森絲意識到此時選擇不再完美的格羅夫納并不是自私的,隨即毫不遲疑地同意嫁給他。女士們回到她們的龍騎兵未婚夫身邊。本著公平的精神,鄧斯特布爾選擇了“平凡”的簡作為新娘。班索恩曾經(虛假地)聲稱渴望“植物之愛”,因此無人成為他的新娘。


“序曲”包括《朝這方向轉啊轉》《去找他,對他說》《哦,我們表白時列出清單》,由當時沙利文的學生歐根·達艾伯特(Eugen d’Albert)根據沙利文的初稿創作而成。
歌曲《有權之人雖看來無用》最初為公爵所唱,沒有保留人聲的管弦樂編曲保留在沙利文的簽名樂譜中,該曲曾經過幾次重新錄制,其中包括大衛·拉塞爾·休姆(David Russell Hulme)的錄音在內,被收錄在1994年多伊利·卡特歌劇公司(D’Oyly Carte Opera Company)新唱片中。
《佩森絲》倫敦首演檔期是在兩個劇院完成的,是當時上演的音樂戲劇中檔期第二長的,比此前的《皇家海軍圍裙號》(HMS Pinafore)多7場,僅次于輕歌劇《科內維內爾的鐘聲》(Les Cloches de Corneville,又名《諾曼底的鐘聲》)。GS的歌劇成為眾所周知的“薩瓦歌劇”(Savoy Opera),而他們的演員及粉絲被稱為“薩瓦人”(Savoyards)。
從1881年夏天到1885年,《佩森絲》在英國各省留下了足跡,在1888年又開始演出;1892年加入卡特公司的巡演劇目,直到1955—1956演出季。該劇作為保留劇目,僅在1962—1963演出季中斷過,但發展后期的公司為了降低成本而計劃削減一部歌劇的制作,《佩森絲》自1979年4月最后一場演出之后被排除在公司最后三個演出季之外。
1881年9月,在倫敦演出了6個月的《佩森絲》入選卡特在美國推出的“標準劇目”,這部美國版“海盜劇”由年輕的麗蓮·拉塞爾(Lillian Russell)主演。同年11月26日,由J. C.威廉姆森制作的官方授權澳大利亞版在悉尼皇家劇院上演。
《佩森絲》的第一次倫敦復排版是在1900年,也是三個合作伙伴吉爾伯特、沙利文和卡特都能活著看到的版本。當時的吉爾伯特承認:他對“美學主題”在時尚風潮消退多年后是否還會受到贊賞抱有懷疑的態度。此次復排版首演后,他寫信給缺席現場的沙利文(他因病得太重而無法參加),聲稱“古老的歌劇蘇醒了”。
劇中人物“班索恩”“格羅夫納”都是審美“類型”的復合體,理查德·埃爾曼寫道:“吉爾伯特希望他的美學是綜合的,盡管他幾乎無法忽視王爾德作為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似乎王爾德并非完全不愿意建立與班索恩的聯系,根據H.蒙特哥姆瑞·海德(H. Montgomery Hyde)在《王爾德傳記》中的描述:王爾德的第一部詩集已于1881年夏天在美國出版,他想去美國講學,也希望自己的戲劇能在美國制作。王爾德對美國觀眾發表演講很有興趣,即使他必須穿著天鵝絨和及膝馬褲。吉爾伯特在塑造班索恩、格羅夫納這兩個角色時,華麗的王爾德滿足了他的需要,以王爾德為參考修改了審美背景;而《佩森絲》滿足了年輕的王爾德對更大名聲的渴望。因此,這兩位才華橫溢的人互相受益。

劇中諷刺的主題很多,例如時尚、膚淺、虛榮、虛偽、自命不凡,以及浪漫的愛情、樸素的鄉村、軍事的威嚇。有研究者認為:吉爾伯特的諷刺即使不是向前邁出了一步,至少也是橫向邁出了一步;唯美主義主題讓他拓寬了視野;他沒有取笑階級區別,而是取笑時尚和對傀儡領袖的盲目崇拜。這些主題使得這部歌劇至今仍然很受歡迎,盡管大多數觀眾已經不再知道什么是“唯美主義”。
《佩森絲》的現代復排版有時會將劇中的戲劇背景更新成當下時代,例如19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
1969年,《佩森絲》進入英國國家劇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保留劇目,由男中音歌唱家德理克·哈蒙德-斯特勞德(Derek Hammond-Stroud)出演班索恩。該版本后在澳大利亞演出,1984年登上了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

《佩森絲》在歐美有著廣泛影響力,得益于該劇音樂曾多次被制成錄音和視頻專輯。卡特公司分別在1930年、1951年、1961年推出錄音專輯,第一張專輯的指揮是馬爾卡姆·薩金特(Malcolm Sargent),后兩張專輯的指揮是伊系多爾·戈弗雷(Isidore Goldfrey)。在倫敦新交響樂團(New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的1961年專輯中,因為收錄了完整的對話而被認為是眾多錄音專輯中最好的一個。其他錄音還有薩金特指揮的“薩金特/格林德伯恩錄音專輯”(1962)、亞歷山大·法里斯(Alexander Faris)指揮的《布倫特·沃克視頻專輯》(1982)、約翰·歐文·愛德華茲(John Owen Edwards)指揮的《新多伊利·卡特錄音專輯》(1994)、大衛·斯坦霍普(David Stanhope)指揮的《澳大利亞國家院視頻專輯》(1995)。自2000年以來,國際吉爾伯特沙利文音樂節已經多次將專業演出錄制成視頻專輯,將GS的《佩森絲》傳播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