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不僅讓發展質量更高,也讓生活更美好。
“下足‘繡花’功夫的城市更新,讓老城不老、歷久彌新。”近日,一篇題為《一座超大城市的更新之路》的深度報道,對重慶探索城市有機更新和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不吝贊美,引發廣泛關注。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既要保留歷史記憶和特色風貌,又要解決居民關切的實際問題。
如同人類的青春與暮年,一座城市,會成長,會蛻變,亦會衰老。城市更新猶如一座城市的“新陳代謝”,是城市發展的關鍵一環。在重慶,城市更新讓老舊城區煥發新活力,讓居民生活環境更加舒適,讓社會治理精細化……一系列“二次生長”,為不少城市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啟示。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近年來,重慶積極轉變發展觀念,在城市更新中千方百計喚醒“沉睡”的老舊小區、舊廠房、歷史遺址、老街區等資源,切實把“包袱”轉化為優勢。
對于任何一座前進中的城市來說,“老城”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比如,一些老舊小區地形上下落差較大、房屋建筑年代久遠,居民出行不便、建筑立面安全隱患突出、公共環境品質不佳、設施管線老化嚴重、社區服務配套設施缺失,難以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一些老街區沒有得到妥當的保護,管理情況較為混亂,建筑良莠不齊,有價值較高的風貌古建筑,有私搭亂建的構筑物,也有長期空置導致破敗的房屋,產權屬性錯綜復雜。這些情況導致改造成本高、難度大,成為城市的沉重負擔。
觀念一變天地寬。雖然破舊小區、老廠房、歷史遺址、舊街區等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要看到它們在區位交通、傳承城市文脈等方面的優勢。只要在城市更新中雙管齊下,既加快補齊短板,又注重鍛造長板,這些“包袱”也能變為“香餑餑”。
位于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的民主村,原來屬于典型的老破小社區,在更新改造中通過“原拆原建”的方式,增加城市路網、公園、休閑場所、停車場、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食堂等場所和設施,讓老重慶的市井生活氣息與新潮現代的時尚范兒完美融合。這不僅留住了老居民,也留住了城市記憶,一舉兩得。
此外,重慶還有戴家巷老街區、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北倉文創街區等眾多城市更新范例。一個個老廠房、老街區、老樓宇、歷史遺跡,通過城市更新逐步化腐朽為神奇,成為宜居、宜業、宜游“近悅遠來”之地。
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只靠政府“單打獨斗”,而是要尊重各方對城市更新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激發原物業權利人、社會資本、國有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參與的積極性,讓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場的“無形之手”、居民的“勤勞之手”充分發揮作用,在“抱團”中實現共贏。
資金何處來?這是全國各地在城市更新中普遍面臨的難點問題。對此,重慶加強整合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市場化融資資金、產權人投入資金、社會資本等各類資金投入,探索破解城市更新資金來源難題之策。
前不久,住建部發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三批)。其中,在構建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資機制方面,以渝中區為例的“重慶市發行政府專項債支持城市更新”具體做法入選。
渝中區的經驗做法是,切實轉變政府大包大攬、無限兜底的傳統做法,大力推動“政府出資源、企業搞經營”的政企合伙模式,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引導房屋產權人以直接出資、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讓渡小區公共收益等方式,分擔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設資金成本。
同時,發行城市更新專項債,最大限度撬動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充分調動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等多方面積極參與,為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風貌保護、“兩江四岸”治理提升等城市更新項目實施注入資金“活水”,效果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重慶成功入選首批中央財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動試點城市,將通過三年示范,持續推動老舊片區宜居環境建設,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
要讓城市更新這項行動更加規范、順利地進行下去,需要有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保駕護航”。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已告別“攤大餅”式擴張,進入“存量更新”時代。在原來增量發展的制度框架下推進城市更新,具有一定局限性,權屬糾紛、空間爭奪、民眾投訴等問題顯現,而適用于城市更新的配套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形成,尤其是相關的技術標準、導則、細則沒有及時編制或修訂,導致城市更新無章可循,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與其他城市相比,重慶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城市更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更加凸顯。因此,重慶早謀劃、高起點做好頂層設計,確保城市更新有的放矢、有規可依。
早在2021年2月,重慶便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同年6月,出臺了《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并建立“1+2+N”政策技術體系促進城市更新有序推進。
在“1+2+N”政策技術體系頂層設計中,“1”即《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2”即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城市更新技術導則2個技術文件;“N”即由市級相關部門按職能職責制定“一攬子”涉及規劃土地、準入審批、產業培育、財政稅收的配套政策。
好政策,貴在落實。令人欣喜的是,重慶各地因地制宜,陸續制定出城市更新細化措施,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實施方案和技術標準,為當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例如,渝中區正在進一步探索研究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設計政策2.0版”,不斷在土地、規劃、建設、消防等方面細化配套政策,健全城市更新項目審查報批機制;完善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探索房屋定期體檢制度、保險制度、養老金制度,擬在前期實踐經驗基礎上,升級技術指引和管理規定,不斷豐富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
城市以人為本,更新一路向前。顯然,重慶這座超大城市的更新之路,仍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