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會快速變革與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獲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批準,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首部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規,開創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化的新篇章。
重慶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要“關心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明確要求全市廣大教師要把教書育人事業融入國家前途命運,引導學生健全人格、提升本領,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然而,當前重慶心育教師隊伍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師資結構不均衡、專業程度不足、缺乏專業保障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因此,從立法層面推動心育教師隊伍建設,是解決現實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升的迫切需求,更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長遠發展目標的基石。
重慶心育教師隊伍特征
當前,重慶心育教師隊伍呈現“三不均三不足三缺乏”狀況。
三不均
?專業背景分布不均
全國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比例為53.7%,而重慶專職教師僅占35.7%,其中有心理學背景的僅為11.7%。
專業背景的不足,導致心育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心理健康需求。
?職稱分布比例不均
心育教師以“心理健康”序列評聘職稱的占比極低,僅為14%,副高級及以上職稱者僅占6.65%。
不利于隊伍整體專業水平的提升。
?城鄉師資配置分布不均
鄉鎮和農村學校專職心育教師占比僅為29.9%,有心理學背景者更低至6.1%。
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城鄉教育差距。
三不足
?專業工作時間不足
重慶市教委相關文件要求中小學每兩周至少安排1課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有部分學校未達到要求。
?心理輔導室利用率不足
11.3%的學校尚未設立心理輔導室,34.9%的學校開放時長不足,導致心理輔導資源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高水平教科研成果不足
僅有17.59%的心育教師主持過市級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題,心育教師在科研領域的參與度和產出量有待提高。
三缺乏
?缺乏專業培訓引導
28.42%的心育教師每年參加心理健康專業培訓不足一次,且培訓內容偏重理論,難以直接應用于實際工作中;部分教師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發展路徑。
?缺乏教研協作機制
心育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合作,缺乏專業的校家社系統支持,導致專業成長受限。
?缺乏評價激勵機制
盡管教育部文件要求心育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調研顯示,75.2%的心育教師并未享受這一待遇,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方面也進一步影響了隊伍穩定性和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通過立法明確心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價值,可以增加這一職業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具備專業能力和奉獻精神的優秀人才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列。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壯大心育教師隊伍的力量,還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質量和水平。
構建心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法制框架,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規范管理體系。確立心育教師的準入機制、考核評價體系及激勵機制。具體來說,應明確心育教師的崗位職責與職業發展路徑,界定清晰的職責范圍及工作量標準,并定期對其進行評估,確保心育教師能夠專職專崗或兼職專用。此外,應完善考核指標體系,將“心育教師享受與班主任同等待遇”納入學校工作考核指標;鼓勵地方教育部門設立專業發展基金和心理修復日,并提供專業督導和支持。
細化專業標準。通過立法制定并推行全市心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標準與認證規則。具體包括:制定專業能力標準,依據《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專項行動計劃》制定《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級培訓與認證規則》,確保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工作需求相匹配;細化認證標準,明確專兼職教師的專業認證標準,強調實踐操作,確保認證證書與教師實際工作經驗緊密關聯。此外,應強化專業督導,通過定期培訓和評估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心理健康服務水平。
構建支持網絡。建立多層次的專業發展平臺,定期舉辦專業培訓與交流,加強中小學與高校、專業機構的合作,引入專家資源和技術支持,促進心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成立心育教師互助小組或聯盟,促進經驗共享和問題解決;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收集和整理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和研究成果,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
優化教科研機制。設立市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基地,通過提供研究項目資金支持、搭建科研平臺、組織科研培訓等方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機制,確保研究成果能夠及時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此外,設立專項研究課題,鼓勵心育教師積極申報,并結合教育教學及工作實踐豐富理論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同時,立法要強化三級教研機制,建立和完善市、區、校三級教研機制,定期組織教研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
夯實激勵機制。制定心育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價標準,制定專門的職稱評定辦法,將心理輔導、危機干預等崗位特性及專業綜合能力納入職稱考核評價體系。規范晉升考核和評優制度,拓寬考核心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視角,提高職業發展路徑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制定符合崗位特點的評審機制,充分考慮不同崗位的工作性質和專業特點,確保職稱評聘的公平公正。
(作者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健康所心理健康教研員)
(本文系2023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指向卓越教師培養的中小學初任教師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