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前教育法草案三次審議稿11月4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
草案二審稿規定,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招收二周歲以上三周歲以下的兒童,提供托育服務。
為解決托育難的問題,擴大幼兒園托班招收兒童的范圍,草案三審稿作出相應修改,刪去了“二周歲以上”。
“一定要上班,家庭主婦缺乏社會價值。”“孩子三歲前,父母的陪伴最重要。”“老人沒有義務給你帶孩子。”……你有沒有聽過這些話?
怎樣才是合理?
這些要求,看似很離譜,卻是不能忽視的現實。
如果托育機構就開在公司樓下呢?小嬰兒每天可以跟著父母上下班,可能午休時還有一段親子時光。
客觀來說,托育機構并不是新鮮事物。
我在一所央企的家屬院長大,兩歲半就被送入托兒所。托兒所配備了足夠的師資力量,有最基礎的安全保障與生活照料,設施與環境不錯,收費也合理,讓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雙職工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現在的托育機構硬件條件更好,更符合時代的需要,但家長們的托育服務需求更加多樣化,如何提供安全、規范、專業的高質量托育服務,成為當下托育機構更加應該思考的問題。
需要把握的是這些場景:不可避免的出差,孩子生病與公司業務繁忙的時間重疊……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在職父母壓力倍增,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唯有更靈活的托育時間和應急托育服務。
新機制呈現的是社會責任的介入,傳達著社會將給予更多的支持。
無論藍圖如何成為實景,正視年輕人在家庭與社會責任之間的交叉點,這種“看見”,已是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隨著新生兒數量減少,許多幼兒園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場地空余、人員富足成為常態。
這一現狀為幼兒園開設托班提供了契機,不僅能讓幼兒園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還能有效緩解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孩子沒人帶”問題。
政府應在這一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通過發放教育券、給托育機構補貼等方式,降低家庭養育成本;加快普惠托育的認定。同時,針對幼兒園開設托班的標準、師資等問題,應予以明確和規范,確保托育服務的質量與安全。
針對師資不充裕這一“堵點”,政府應推動師資力量富足的幼兒園開展轉崗培訓,讓現有教師具備托育專業能力,讓家長送得放心。此外,應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防范不具備專業能力的教師從事這項工作,避免其損害嬰幼兒的健康和安全。
除幼兒園之外,政府還應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社區等通過自建或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托育服務,形成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運營模式,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讓更多的家庭能夠享受到優質、便捷的托育服務。
我國0至3歲嬰幼兒的家庭中,有托育服務需求的占30%,但托育服務供給明顯不足,特別是普惠性服務供不應求。
2021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就提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至3歲幼兒。此后,各地也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多地幼兒園開設了“小托班”試點。
此次學前教育法草案三次審議稿擬擴大幼兒園托班招收范圍,有利于促進幼兒園提供托育服務更加深入開展下去。
但幼兒園“小托班”推行不久,處于探索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一些地方存在收費標準不明晰的問題;有的試點民辦園價格畸高,加重了幼兒家庭經濟負擔;部分試點幼兒園存在托育服務師資力量薄弱,托育專業人才供給不充足等問題。
要破解幼兒園開設“小托班”標準不明晰、師資不充裕等“難點”“堵點”問題,需讓“幼兒園開托班”做到量質并舉,“托得起”更要“托得好”。
對于幼兒園提供托育服務,要嚴格把關,防范不能提供專業、高質量托育服務的幼兒園渾水摸魚,規范收費標準等。
同時,有必要鼓勵社會提供多樣化的普惠托育服務,加強普惠托位供給,推動托育行業、托育市場“發育”。
解決托育難題,解決的也是民生大事,更需要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托育行業等各方都重視起來,形成合力,補上嬰幼兒照護服務的短板,填補托育服務供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