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需要高素質的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基于樣本地區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現狀,針對頂層政策不夠科學、針對性不強,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人才素質不高、新知識運用能力較弱,人才培引投入不足等現實問題,提出通過重視頂層設計、制定適用于鄉村治理的人才引進政策,精選“帶頭人”、強化基層治理能力,回引“農民工”、分層引進鄉村治理人才,增加培育引進人才投入、多途徑盤活鄉村治理人才資源,借力高校資源、積極培育引進鄉村治理的各類人才等措施,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鄉村治理人才;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D422.6;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9-12-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03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1]。農業農村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2]。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農村的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息息相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匯聚各類人才,建立一支適應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使他們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去實現,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又需要高素質的鄉村治理人才引領,沒有高素質的鄉村治理人才隊伍,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就會成為空中樓閣,難以實現[3]。一方面,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離不開鄉村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高素質的鄉村治理人才隊伍亦成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兩者緊密結合,共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4]。同時,鄉村生態振興需要具備綠色發展理念、具備生態保護意識、熟悉了解國家政策的鄉村治理人才去引領實施,鄉村治理人才應依據自然發展規律,綜合考慮鄉村環境承載能力,保護資源環境,科學制定農村生態綠色發展路徑,成為鄉村生態綠色發展的堅實依靠[5]。此外,鄉村治理人才還是組織振興的主要力量。他們貼近基層群眾,了解農民需求,從人民利益出發為群眾發聲,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鄉村治理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是黨群關系的橋梁和紐帶,是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其關系到鄉村振興基礎的夯實,更關乎能否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深遠意義。
研究基于對安徽省安慶市、池州市等我國中部典型農村地區的深度實地調研,利用豐富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充分挖掘農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人才振興的現狀,系統分析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問題,借鑒相關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功經驗,參考國內專家學者關于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及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著述,提出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措施。
1 研究綜述
人才作為鄉村治理的核心要素,在帶動鄉村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何發揮鄉村治理人才的積極作用、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近年來國內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大致而言,相關研究主要圍繞以下方面展開。在高質量發展研究方面,李國勝[6]強調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等策略;姚毓春等[7]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內涵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補齊發展短板,實現農業高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趙丹玉等[8]則從時空特征、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等方面,對中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和金融支農水平是影響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夏顯力等[9]對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現狀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高強等[10]研判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并提出相應政策。在鄉村人才振興研究方面,徐姍姍[11]認為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提出了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支高素質鄉村人才隊伍的建議;應小麗[12]認為新鄉賢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他們可以創造性整合鄉土社會多元資源;鄭直等[13]探討了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對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強調了鄉村人才振興與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互促進關系;李寧[14]提出了中堅農民的概念,認為中堅農民通過其個體性發展激活農業農村整體性發展,重塑農村公共性,并強化小農利益聯結,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驅動力。在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研究方面,夏小華等[15]從制度、技術和文化三重困境入手,分析了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挑戰,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合理配置技術資源、優化重構文化環境等對策;王富忠[16]強調了建立鄉村人才引育機制的重要性,提出了選拔、引進、管理、激勵、培養等機制建設的建議;呂建春[17]則強調了專家服務基層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認為專家服務基層可以通過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等方式,為鄉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張新勤[18]針對新時代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引、用、育、留四個方面提出了破解對策,強調了制度建設、激勵機制建立和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的重要性。
目前,雖然對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人才振興及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成果豐富,但將治理人才隊伍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的研究仍顯不足。筆者創新地將鄉村治理人才與高質量發展關系進行深入剖析,不僅豐富了鄉村治理的研究內容,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2 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建設發展現狀
安慶市和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重要的農業大市,農文旅資源比較豐富。近年來,安慶市和池州市抓住鄉村振興發展機遇,積極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打造了一支現代化鄉村治理人才隊伍。
2.1 重視農村黨員干部培訓,不斷加強鄉村治理隊伍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安慶市和池州市不斷加強黨員干部培訓,將黨員干部培訓作為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深入推進。當地充分發揮縣級黨校、鄉鎮黨校、職業高中的師資力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全面提高鄉村基層黨員的履職能力和技能素質,打造基層黨員培訓教育的主陣地。市政府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優勢,鼓勵并引導農村基層黨員開展線上學習,竭力提升農村黨員干部的治理能力和綜合素養。在實際工作中,安慶市和池州市舉辦村黨支部書記、村“兩委”干部、鄉村財務人員、鄉村宣傳人員、鄉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等各種培訓班,組織相關基層人員赴外學習、參觀、考察,始終堅持政治引領、全員覆蓋,確保基層黨員干部治理能力系統提升。
2.2 重視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培養,不斷壯大鄉村治理人才隊伍主體
安慶市和池州市一直將高質量的農業技術人才視為鄉村治理隊伍的重要主體,一直致力于對農業農村技術人才培養。2023年,安慶市鄉村從業人員數量超過200萬人,數量龐大,勞動力資源優勢明顯。安慶市深入探索人才驅動發展的鄉村治理模式,最大限度激發鄉村人才動能,充分利用域內各級職業教育院校、機構和組織,積極加強農業技術人員培養,提升人才質量和技能水平,為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其中,安慶市有效整合共享各種師資5 000余人,以培養鄉村高技能人才。此外,安慶、池州兩市還不斷采取多種措施吸引致富能人、高學歷人員和鄉賢返鄉,支持其參與鄉村治理,鼓勵其扎根鄉村干事創業,打造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員隊伍,助力農村高質量發展。
2.3 重視鄉村治理人才體系構建,打造服務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治理隊伍
鄉村治理人才是健全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的主導因素,是鄉村振興的引領者、推動者、實踐者,既要掌握國家鄉村振興的有關政策,又要依法治理、民主管理鄉村事務,妥善處理農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經濟社會穩定。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制定鄉村發展規劃,挖掘鄉村產業,制定文化振興的策略,以及吸引服務鄉村振興的各類人才的政策。鄉村治理人才包括農村黨員干部、鄉村致富能人、鄉賢、返鄉人員、農業技術人才等。安慶市和池州市將這些人才綜合納入鄉村治理人才隊伍,最大程度發揮各種人才在鄉村治理中的獨特作用。安慶市在建立鄉村振興學院的基礎上,聘請域內知名農業技術、管理、營銷方面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農業企業,采取現場指導、視頻授課等方式全方位培養鄉村治理人員在管理、技術、營銷、創業等方面的知識技能,不斷提升區域內農民的素質。
3 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
鄉村治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提升城鄉基層治理能力、創新力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在當前鄉村治理工作實踐中,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頂層設計不科學,鄉村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流失嚴重、結構失衡,村干部的年齡普遍偏大、文化偏低、知識面窄、不懂經營管理,后備干部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加以解決,必將制約農村高質量發展進程。
3.1 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頂層設計不夠科學,針對性不強
目前,由于種種原因,鄉村地區難以吸引受過良好教育和具備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雖然各級政府制定了各種針對鄉村人才的激勵措施,但由于政策執行不到位及人才管理機構缺失,加之鄉村地區的財政支持不足、鄉村治理人才的待遇偏低、職業發展空間受限等因素,人才激勵政策的實行效果不夠理想。一些地方雖然有人才引進政策,但大多數是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對于基層治理所需要的大量專業人才缺少對應的政策措施,也沒有建立和完善針對鄉村治理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
3.2 鄉村治理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
鄉村治理人才總量不足、供需結構失衡是目前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受諸多因素影響,鄉村治理人才總體上呈現總量不足的問題。鄉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才隊伍的供需,導致鄉村人才隊伍存在結構失衡問題。一般來說,經濟發展較好的鄉村,產業發展、人才環境均較好,招才引才難度較小,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就極具優勢;反之,在一些經濟發展欠佳的廣大農村地區,招才引才的難度較大,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堪憂。總體來看人才集中流向經濟發展較好、人才機制靈活、有產業優勢的鄉村,導致鄉村治理人才供需結構失衡[19]。
3.3 鄉村治理人才普遍素質不高,新知識運用能力較弱
鄉村治理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與力量,擔負著鄉村事務管理、規劃制定、環境保護、鄉風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的諸多事務。其素質高低將直接決定鄉村治理的整體成效。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有文化有學識的人大量外流,又很難吸引外地人才流入,人才出多進少,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基層干部大都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知識老化,鮮少接受較高層次教育及相應的培訓,對于互聯網、新媒體、數字技術不會運用或者不熟練,缺乏現代的互聯網思維方式,知識面窄,不懂經營管理,新知識運用能力較弱,缺少治理鄉村的相應能力,管理力不從心。
3.4 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投入不足,培引力度不強
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投入不足,培引力度不強,也是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近年來,盡管鄉鎮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努力,但部分偏遠農村地區的人才外引工作力度仍不夠,導致鄉村治理人才、農村技術人員、教育人才及現代服務型人才匱乏。由于體制機制及農村環境的影響,許多外來人才、外出務工人員、鄉賢、技術能手很少回鄉村發展,許多人才培訓針對性較差,培訓效果不明顯。另外,與高等學校的合作較少或流于形式,導致高校教師、科技人才、大學生下鄉服務、創業等參與鄉村治理較少。
4 加強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4.1 重視頂層設計,制定適用鄉村治理的人才引進政策
目前,鄉村人才引進主要針對高學歷、高技能人才,而專門針對鄉村振興需要的鄉村治理人才的引進政策偏少,措施不力,致使人才的引進效果不佳。因此,各縣應根據鄉村振興實際需要,制定適合村級經濟發展的治理人才引進政策及激勵措施。各地可以在市縣范圍內有針對性地開展鄉村振興的“村支部書記引進工程”,著實壯大農村基層組織力量,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一是建立符合鄉村特點的正向激勵引導機制。利用鄉情鄉愁,激發人才的家鄉情結,使其積極投身鄉村的各項建設當中。對于一些重大的捐獻、援建活動,可以采取返鄉人才冠名及授予榮譽等方式,激勵各種人才熱心參與,全情投入。二是給予參與鄉村建設的人才相應的參與身份,在基層選舉、代表委員推薦、基層治理組織成員選派、村委治理協助等方面予以傾斜和重視,鼓勵其成為農村基層治理的忠實支持者,促使其熱心服務群眾,致力于鄉村建設發展。三是培育引進并舉,不斷充實完善鄉村治理人才資源。一方面大力加強本土能人培養;另一方面多途徑引進新的人才,制定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各種激勵政策,充實鄉村治理人才資源,為建設高素質鄉村治理人才隊伍輸血造血。
4.2 精選“帶頭人”,強化基層治理能力
一是打破用人壁壘。從鄉村干部選配、治理能力提升、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著手,精選鄉村建設“帶頭人”,挑選能人,配齊配強黨組織書記、村“兩委”班子成員,充實基層組織。二是真槍實干,扎實提升本領。通過實施基層黨組織書記、村干部“充電提能”計劃,采取多頭培訓、新老幫帶、實戰鍛煉等多種方式,培育一大批“土專家”“田秀才”、產業發展帶頭人、農村電商人才、農村職業經理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聚力打造高素質的干部隊伍。
4.3 回引農民工,分層引進鄉村治理人才
各地應依托各級農民工服務平臺,廣泛發布信息,綜合采取各種措施,多途徑回引農民工。針對外出務工人員實際情況,分類合理使用。一是對于50歲以上的第一代農民工,他們閱歷較廣、經驗豐富,可充分利用他們濃厚的家鄉情結及落葉歸根思想,吸收其為村自治組織成員,鼓勵其參與農村公益及居民調解活動。二是對于40歲以上的第二代農民工,他們眼界開闊、事業有成,可充分利用他們較強的經濟實力、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吸收其為村“兩委”干部,促使其成為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鼓勵其致力于鄉村治理及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對于30歲以上的年輕一代,他們學歷較高、具有專業知識,可充分利用他們富有激情、思想活躍的優勢,吸收其在村級組織跟班鍛煉,將其納入村級后備隊伍培養管理。
4.4 增加培引投入,多途徑盤活鄉村治理人才資源
一是通過深入挖掘“鄉賢”資源,積極鍛煉提升本土干部,促使涌現一批新鄉賢典型。積極進行創新引領,發揮基層黨委政府、村“兩委”、村民等作用,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新鄉賢評價機制,制定新鄉賢評價標準,通過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鄉村醫生、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及農村企業帶頭人等系列活動,將有品德、有能力、有學識、有作為、有擔當的新鄉賢推選出來,鼓勵新鄉賢多途徑回報家鄉、造福桑梓。特別是過去在基層組織工作過的退休人員、返鄉的官員及專業人士,可成立村級“新鄉賢理事會”,助力農村基層治理。二是利用在外工作的官員、專業人士及企業管理人員,通過微信群、QQ群、鄉賢論壇等,搭建契合鄉村實際的鄉賢知情平臺,廣開鄉賢建言渠道,建立厚待鄉賢禮遇機制,激勵鄉賢全身心投入當地經濟發展中。三是開展鄉賢文化進農家、進村組、進田野等活動,充分調動新鄉賢干事積極性;通過開展演講座談等活動積極宣傳新鄉賢事跡,弘揚鄉賢精神,鑄造鄉賢文化。
4.5 借力高教資源,積極培引鄉村治理的各類人才
一是充分利用各地鄉村振興培訓機構或平臺,開展行之有效的培訓方式,變集中培訓為專家學者、科技人員深入鄉村指導式的現場教學與實踐指導。二是鼓勵高校人才到基層從事管理服務工作,制定包括職稱評定、福利待遇、工資薪酬等方面內容的優惠政策,使得高校人才安心服務基層,成為鄉村治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支持多方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發揮好相關高校與各類職教集團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在高校試點帶編入學、定向農村基層的招生制度,大力加強大學生村官隊伍的建設的培養。
5 結束語
農村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需要建設高素質的鄉村治理人才隊伍。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的關鍵。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強化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迫在眉睫。只有正視農村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多方位、立體化推進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才能為鄉村治理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佚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畜牧產業,2023(3):6-13.
[3]李軍,龔銳,向軾.鄉村振興視域下西南民族村寨多元協同反貧困治理機制研究:基于第一書記駐村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1):194-202.
[4]趙文哲,董麗霞.以產業振興促進農村人口高質量發展[J].國家治理,2024(4):45-49.
[5]劉有祥.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貴州實踐[J].貴州民族研究,2020,41(3):106-112.
[6]李國勝.著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23(5):14-16.
[7]姚毓春,李冰.城鄉融合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機理、挑戰與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3):99-106.
[8]趙丹玉,崔建軍.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縮小城鄉多維差距嗎?:基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中介效應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8):81-93.
[9]夏顯力,陳哲,張慧利,等.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2-15.
[10]高強,曾恒源.“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重點與政策取向[J].中州學刊,2020(12):1-8.
[11]徐姍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J].農業經濟,2023(2):118-120.
[12]應小麗.鄉村振興中新鄉賢的培育及其整合效應:以浙江省紹興地區為例[J].探索,2019(2):118-125.
[13]鄭直,孔令海.鄉村人才振興與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分析[J].經濟問題,2024(2):91-97.
[14]李寧.中堅農民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24(1):124-132.
[15]夏小華,劉曉玉.鄉村治理人才建設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徑[J].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104-109.
[16]王富忠.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鄉村人才機制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20(8):48-50.
[17]呂建春.鄉村振興視域下專家服務基層的內在邏輯和優化路徑[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4,24(1):23-28.
[18]張新勤.新時代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及破解對策[J].農業經濟,2021(10):98-99.
基金項目:2022年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2AH052592);2023年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3AH053072);2022年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2AH052596)。
作者簡介:李婷(1989—),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