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山月先生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立足祖國大地,扎根生活土壤。他的山水畫作品,不僅展現出其精湛的藝術造詣,更體現了對祖國山河的深厚情感和對自然景物的思考和感悟。通過將關山月先生的寫生作品與遙感影像、數字AI等技術進行有機結合,人們得以用空天視角審視其創作之路,追溯“皴法”的發展運用,印證“應物象形”的藝術理念,追本溯源,揭示其藝術創作與山水場景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 鍵 詞]遙感技術;關山月;皴法;透視;空天視角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0-0063-03
文獻著錄格式:石一杉.筆跡溯源——遙感科技與山水畫卷的對話[J].天工,2024(30):63-65.
關山月先生作為中國嶺南畫派的巨匠,其山水畫作以雄渾壯闊、氣勢磅礴著稱,展現出他對祖國山河的深情厚意和精湛的藝術造詣。他一生游歷祖國各地,足跡遍布名山大川,將自己對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融入創作中,為人民、時代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藝術遺產。近幾年,遙感技術和數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我們從空天視角重新審視關山月先生的寫生之路,探尋其創作奧秘。本文結合地質、地貌等相關內容,通過追溯“皴法”的發展運用,印證“應物象形”的藝術理念,從空天視角出發,揭示關山月先生的藝術創作與自然景物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展望未來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可能性。
一、理論基礎:繪畫藝術的科學剖析與呈現
近年來,藝術展覽形式日趨科技化、多元化,如何促使展覽推陳出新,如何推動新時代藝術傳播,成為青年策展人探索的核心。以遙感科技對話山水畫卷,以空天視覺輔助觀眾走進山水場景,以數字AI賦能展陳環節,為展覽策劃打開了新的思路。這種全新的策展理念,不僅為我們理解和研究山水畫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也為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藝術體驗。
(一)遙感科技與山水畫卷的對話
遙感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手段,可以從宏觀視角獲取地表信息,為我們提供更全面的地理數據,用衛星數據與自主算力共構的宏大場景描繪祖國江山的新數字山水萬里畫卷。衛星遙感數據的核心是高程模型(DEM)等數據源,即通過有限的地形高程數據實現對地面地形的數字化模擬。將遙感影像與山水畫作進行對比,可以更直觀地了解關山月先生寫生地點的地貌特征,并分析其對自然景觀的觀察和筆觸技法。
(二)空天視覺輔助觀眾走進山水場景
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不同,中國畫運用的“散點透視”突破了觀察者所處觀察位置的物理限制,將不同觀察點所觀察到的圖像有機融入尺寸之間,這正是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的核心原因。然而,對于普通人而言,從“焦點透視”這一人類的客觀感受出發,去欣賞和理解中國畫中高遠、深遠、平遠的散點透視結果,是需要經過自身的想象與轉化的。然而,從空天視角出發,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現實的客觀景象與關山月先生畫作中的藝術呈現是如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三)數字AI賦能展陳環節
數字AI技術的快速發展,能夠為傳統的藝術展覽提供更為豐富的觀展體驗。通過AI圖像技術,我們可以將關山月先生的寫生作品與遙感影像進行有機融合,構建虛擬現實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關山月先生作品的創作過程及其藝術理念。同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進入關山月先生的作品之中自由探索,并與作品進行互動。例如,觀眾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在黃山的山峰之間穿梭,感受山峰之壯、松石之奇、云海之美,并觀察關山月先生是如何將這些景觀融入其作品中的。
二、實踐探索:基于地理技術的畫作剖析與呈現
關山月先生的山水畫作品,不僅展現出精湛的藝術造詣,更體現了對祖國山河的深厚情感和對自然景物的思考和感悟。遙感技術、高程模型、空天影像等地理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理解關山月先生的畫作提供了新的視角。接下來,我們就由小及大、由近及遠,運用地理技術去理解關山月先生畫作中的畫法與筆觸,探究其畫作背后的自然科學基礎。
(一)以小觀大:從地質地貌到國畫的皴法
“應物象形”是中國畫的傳統理論之一,是指畫家的創作要與其所表現對象的形狀和特征盡可能相似。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就提出過“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創作思路。當時的藝術家就已經能夠深刻地把握內在與外在、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南北朝時期,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應物象形”的理念。中國山水畫中皴法的發展與不斷豐富,正體現了“應物象形”的創作理念。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谷泉在其博士論文《論皴和皴法》中提出:“皴是一種創造,是綜合了自然山石客體特征與畫家主體感受痕跡的一種原創性比喻性視覺符號。”無論是哪一種皴法,其繪畫的初衷都是通過不同的筆觸風格再現不同山石樹木的獨特之處。皴法的表現形式大有不同,與其說是模仿再現山石的特征,還不如說是不同藝術家將客觀的外物內化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語言。
關山月先生在寫生過程中注重對自然景色的細致觀察,將具象的地形地貌特征通過豐富的筆觸抽象轉化為方寸間的藝術化的表達,同時展現出了景觀的真實性和藝術性。例如,在描繪山峰時,他會根據輪廓特征,運用不同的線條和筆觸,展現出山峰的雄壯、秀麗、險峻等不同特點;在描繪山石時,會根據結構、紋理,運用不同的皴法,展現出山石的粗獷、圓潤、堅硬等不同質感。關山月先生的作品是他長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結果。
披麻皴和斧劈皴是國畫創作中兩種常見的皴法,分別對應了中國南方、北方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具有強烈的地域風格。披麻皴多用于描繪南方地區的丘陵,其線條細密、柔和,能夠很好地展現出江南山水的秀麗、婉約之美。斧劈皴多用于描繪北方地區的崇山峻嶺,其線條粗獷、有力,能夠很好地展現出北方山水的雄渾、壯闊之美。不同的皴法也對應著不同的巖石紋路。例如,披麻皴對應的是南方地區,其巖石多為石灰巖,表面多呈麻布狀紋理,披麻皴的線條細密、柔和正好可以體現其特征。而斧劈皴對應的是北方地區,其巖石多為花崗巖,表面多呈塊狀、棱角狀。此外,北方地區往往較為干旱,植被覆蓋相對較少,視野較為開闊,斧劈皴能夠展現出北方山水的壯麗之美。此外,皴法還可以塑造空間感。通過不同的皴法,關山月先生可以展現出山峰的起伏、山石的凹凸、樹木的層次以及山水的遠近關系,使畫面具有更強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遙感影像可以清晰地展現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包括山峰的起伏、山石的分布、植被的覆蓋等信息,通過將關山月先生的寫生作品與遙感影像進行對比,我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其寫生地點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植被分布等信息,并深入理解其作品中所蘊含的地理信息和文化內涵。以關山月先生的寫生作品《雨后黃山》為例,通過對比黃山地區遙感影像所呈現出的地形地貌和關山月先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其對山峰的形態、山石的紋理等細節的刻畫與實際景觀高度吻合,展現出其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在《雨后黃山》中,關山月先生運用了不同的筆觸去展現黃山秀美的景色,用披麻皴描繪了黃山松樹的枝干,用斧劈皴描繪了黃山山峰的巖石,用點皴描繪了黃山山峰的遠景,既展現了黃山松石的形態特征,又展現了黃山山水的層次感和空間感。
遙感影像的運用,為我們理解關山月先生的寫生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此外,通過高程模型與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復現黃山地區的云海、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觀,為我們理解關山月先生作品中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提供了更直觀的參考。
(二)以近知遠:國畫散點透視的空天視角
把三維立體的客觀事物在平面上展現出來的空間構建方法被稱為透視法。在中國山水畫中,透視法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北朝時期,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就提出:“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千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切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他指的是用一塊透明的“絹素”,像照相一樣,把壯闊的風景轉載其中,就能夠發現近大遠小的客觀現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對透視原理的論述。到了唐代,王維在《山水論》中指出,處理山水畫中景色關系的要訣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眉黛,遠水無波,高與云齊。”由此可見,唐朝時,畫家已經對透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宋代,中國山水畫的透視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后來,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又補充了闊遠、迷遠與幽遠,上述兩者合成“六遠”。
無論是“三遠”還是“六遠”,其所代表的散點透視是中國畫中的獨特手法。這種透視方法能夠將遠近不同的景物都納入畫面,以有限的空間來展現近乎無限的不同的空間關系。
散點透視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近景逼真、中景簡略、遠景虛無、近大遠小的視覺規律,但又突破了傳統焦點透視的空間束縛,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繪畫造型手段。中國畫具有寫意性或意象性的重要特點,通過散點透視這一理性與感性的結合,使畫面游離于具象與抽象之間。通過對實地景物的全方位動態觀察,由直觀采集的視覺信息結合主觀思維,既符合客觀現實,又有主觀的情感表達。
然而,對于非專業的普通觀展者而言,散點透視對山水風景的描述與人類天生的“焦點透視”感知存在天然的矛盾。如果從人類客觀感受的“焦點透視”出發,觀眾往往難以超越這種傳統國畫中存在的感知矛盾,更好地去領會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以關山月先生的《山村躍進圖》為例,他以四季為序, 在十余米的長卷上描繪了湖北均縣農村建設的宏大場景。 他采用移步換景的散點透視方式,以勁爽的筆墨、鮮明的 設色描繪了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景象。然而時間、空間上的錯位,難免讓普通觀展者產生感知上的錯位,不利于觀展者通過圖像去感知畫面背后作者想展現的時代景象。
其實,“移步換景”的散點透視正是先輩創造性發明的一種空天視角,不以一個靜止的點為錨點,而是以變化的、運動的視角去感知。因此,以空天視覺輔助、AI等技術,將現實中的遙感影像等客觀事物與畫作中所描繪的意向性圖景融合,可以有效輔助觀展者超越自身的靜態審視,動態地感知畫作所描述的意境與表達的情感。
三、未來展望: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地理科技、AI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理解和呈現傳統的國畫藝術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案。我們在這里所討論的僅僅是對上述技術運用的初步嘗試,希望幫助觀展者更好地理解與體會關山月先生畫作所蘊含的意境、情感與真實世界之間的有機聯系。隨著科技與藝術融合研究的不斷深入,可以幫助觀展者理解甚至創作出更多精彩的藝術作品。
例如,遙感技術結合AI圖像生成,可以作為一項輔助技術幫助藝術家更好地感知、理解自然景觀,并將其融入藝術創作中。又如,藝術家可以利用遙感影像,超脫于現實中道路交通的物理限制,去探索以往難以企及的自然風光,并將其轉化為創作靈感,創作出更具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
此外,數字AI技術可以成為傳統國畫的創作工具,幫助藝術家更好地完成藝術創作。例如,藝術家可以利用數字AI技術,根據自己對現實風景的了解,自動生成山水畫作品的草稿,并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修改。
四、結束語
通過將關山月先生的寫生作品與遙感影像、數字AI等技術有機結合,我們得以從全新的角度審視其創作之路,追本溯源,揭示藝術創作與自然景觀之間的內在聯系,展現“應物象形”的藝術理念。
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相信,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可以為國畫的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精髓,并推動中國山水畫的創新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時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深刻闡述了藝術與科學在構建人類文明進程中協同創新的共性邏輯。
參考文獻:
[1]郭文偉.論散點透視的科學性[J].國畫家,2015(4):57-59.
[2]王鵬.管窺中國畫散點透視產生的文化淵源[J].文化藝術研究,2009,2(2):166-178.
[3]周云莉.淺析中國畫之散點透視畫法[J].藝術科技,2014,27(1):151.
[4]宋宇翔.長卷山水畫透視研究:以中國畫長卷《海上陶瓷之路》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23.
[5]吳巖.中國畫透視理論探析[J].絲綢之路,2011(14):80-85.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