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走訪調查發現,許多民辦藝術類高校仍處于基礎階段,各項設施尚待完善,美術課堂的實踐有待進步,多數家長和學生對于傳承非遺文化的概念了解仍較為薄弱。
民辦藝術類高校美術課堂現狀
民辦藝術類高校美術課堂學情。每個學校都設置了美術課,但其有差異也有共同特點,無論哪所學校,美術課堂往往卡在“你畫我學”“機械模仿”這個基礎教學階段,缺乏創新,缺乏人文關懷。長此以往,學生對美術課產生了厭倦,不再愿意動手繪畫,認為畫畫都一個樣,失去了創作的欲望,甚至出現“畫不出來”或“只敢模仿”的情況。學生過度依賴教師的板書范本,沒有老師在場就不敢嘗試創作,這不利于高校學生的心理發展。
廣西欽州坭興陶藝在校園教學中被視為地方特色課程,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人文精神。很多高校也提供陶藝課程,但這些課程通常只教授捏揉、塑型、拼裝等機械技巧,類似于美術課堂中的“你畫我學”方式,這些課程被歸類為陶藝課程。然而,在美術教學領域,陶藝教學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這就無法推動美術課程的發展。要將廣西欽州坭興陶藝的文化元素融入美術教學,讓陶藝教學不再局限于機械技巧,美術教學也不只是簡單的模仿。通過將這兩個領域結合起來,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融合。
坭興陶精神對高校學生學習美術的影響。在廣西,坭興陶藝作品的發展不僅代表著民族文化的傳承,還代表著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延續。廣西欽州坭興陶藝的傳承和發展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源自坭興陶藝手工師傅在不斷探索中的實踐和進步。陶藝的制作也并非易事,拉坯、打泥條、旋壓、滾壓、注漿、異體嵌合每一個制作步驟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一旦失誤就需重新開始。廣西欽州坭興陶藝作品不僅展示了美感,更體現了坭興陶手工藝人堅韌不拔、吃苦耐勞、踏實肯干、敢于創新的精神。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是高校學生必須具備的品格。
在美術課堂中,繪畫的過程往往機械且繁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更需要堅定的吃苦耐勞精神。這種精神傳承著堅韌不拔、踏實肯干的品質,并展現出勇于創新的特質。將坭興陶藝的制作融入美術課堂學習中,將坭興陶藝的裝飾元素融入繪畫過程,有助于將坭興陶藝的精神融入學習生活中,鞏固學生的理想信念。這樣的做法可以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同時提高自身的美術繪畫技巧。
廣西欽州坭興陶藝發展現狀。近期實地走訪欽州后發現,當地受到多元的外來文化影響,人們的視野不再局限于傳統。加之當地經濟各項尚處于發展階段,許多青少年對傳統優秀文化關注度小,也不愿從事相關工作。這導致許多傳統產業出現斷層現象,坭興陶產業同樣面臨這一問題。業界缺乏專業人才和科研團隊的支持,間接導致產業陷入停滯狀態。當地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夠,宣傳也不足,導致大眾對坭興陶藝的了解程度不夠。學校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多以體驗館式為主,開設陶藝課程的學校雖有,但專門的坭興陶藝課程寥寥無幾。
目前,坭興陶主要以作坊為主,這些作坊之間較為分散。大多數坭興陶藝制作工作室只有少數確定了相應的制作標準,對于陶瓷產品生產和經營等方面的標準還在逐步貫徹實施中。據了解,極少數坭興陶工作室也開始與其他產業展開合作,如一些工作室與六堡茶展開合作。這些工作室主要以茶具類產品為主,如茶葉罐、茶杯和茶壺等。同時,結合科技發展,它們也開通了網絡銷售渠道,通過短視頻、直播、購物App和郵遞等方式,既宣傳了文化,也打破了商業壁壘。
廣西欽州坭興陶發展優勢。廣西欽州市素有“中國坭興陶之都”的美譽,是坭興陶發源和發展的主要地區。根據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的考證,近百年來,廣西唯有壯錦和坭興陶得以傳承并發揚其傳統工藝。坭興陶被視為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兩大寶之一,同時也是欽州著名的特產之一。當地加強了對坭興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并頒布了多項通知和保護條例,這些法規的實施有效推動了坭興陶藝的發展,宣傳和扶持力度也在持續增強中。
欽州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沿海地區,瀕臨北部灣北岸,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也是廣西的“橋頭堡”。隨著“平陸運河”的建設,欽州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為廣西坭興陶藝和各大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開放的環境。
坭興陶在民辦藝術類高校的美術拓展衍生
廣西欽州坭興陶藝在美術課堂中的應用。美術學習大致可分為基礎學習,如簡筆畫、裝飾畫和創意繪畫;進階學習,如素描、水粉和裝飾畫;學科學習,如水彩、國畫、油畫、陶藝和建筑等三大類。這三大類美術學習離不開堅持,離不開創新。堅持是中華傳統美德,而創新是不斷發展前行的關鍵。要想在美術創作中不斷呈現優秀作品,就必須堅持創新。如果說創新是繪畫的點睛之筆,那么民族文化就是繪畫的靈魂。優秀的民族文化永不過時,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民族文化都能發出燦爛的光芒。
目前,民辦藝術類高校對美術課堂中的泥塑學習關注較少。主要體現在缺乏陶藝制作基礎設施、泥塑教學內容單一,以及涉獵本土美術資源較少等方面,這些因素都對廣西欽州坭興陶藝在美術課堂中的發展不利。通過持續的教學實踐,將坭興陶藝融入課堂教學,學習陶藝、了解工具、掌握制作技法,不斷吸引學生融入坭興陶藝的精神世界。廣西欽州坭興陶藝在美術課堂中的應用,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與本土區域美術的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相關美術教學資源。同時,坭興陶藝的制作材料安全無害,適合學生接觸學習。通過增進學生對廣西欽州坭興陶藝的了解,培養其實際動手能力,拓寬審美標準,體驗廣西欽州坭興陶藝的魅力,傳承并保護本土藝術文化。
結合實際,優化制作材料。在過去的近百年,傳統工藝能夠保持和繼承并得到發展的只有壯錦及坭興陶,為此欽州坭興陶被認定為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兩件寶之一,也是欽州最著名的特產之一。廣西欽州坭興陶藝作品作為廣西特色文化,早在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廣西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制作坭興陶藝品需要將欽州江河兩岸的紅泥和白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經過塑型、嵌合、燒制、拋光等工藝步驟,方能完成一件完美的坭興陶作品。然而,由于許多民辦藝術類高校的陶藝制作設施尚不完善,加上2015年欽州市頒布的《坭興陶土資源保護條例》禁止隨意開采江河兩岸的天然陶泥,導致坭興陶泥價格較高,一般學生難以長期學習制作坭興陶藝。在日常的陶藝練習中,可以采用石塑黏土、免烤軟陶、高白泥等替代陶藝材料,這些材料的特性接近天然陶泥,價格更實惠。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制作材料不足的問題,也省去了燒制的環節,同時還能通過繪畫、上色、填充、刷亮等技巧展現坭興陶獨特的魅力。
更多實用的材料有助于學生通過與泥土的接觸,充分掌握泥土的特性,并利用手部肌肉的力量捏出物體的基本形狀。通過不同的雕飾手法對成型的作品進行深入描繪,雕刻出事先設想的裝飾圖案。材料的優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極大激發學生對陶藝作品制作的興趣,點燃對傳統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間接實現傳承優秀文化的目標。
實踐出真理,在造型上做出改變。廣西欽州傳統坭興陶藝的制作主要以碗狀和瓶狀為主,包括器皿和裝飾盛具。在坭興陶藝作品的教學中,依然遵循著傳統的制作技巧和圖案裝飾。然而,在美術課堂中,傳統形態雖然重要,但可能限制了多樣性和創新性的發展。通過持續的實踐和學習,民辦藝術類高校的美術課堂在進行坭興陶藝創作時,不僅可以依靠傳統的造型,還可以結合不同材料進行創新嘗試。從借鑒其他造型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藝術品。例如,以浮雕技藝為例,可以將坭興陶藝作品以半立體浮雕的方式制作在板上,利用板子作為承載媒介,半個花瓶形狀的陶藝作品固定在畫板上,不僅可以容納花卉,還能作為墻面裝飾物。這種新的形式擺脫了傳統陶藝作品固有的圓形要求,半個花瓶的形狀更易于學生掌握,操作簡便,修飾空間更廣闊,呈現效果更加突出。以鏤空技藝為例,如今許多家庭都會擺放夜燈裝飾。實際上,陶藝作品也可以夜燈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生活中。通過在坭興陶藝作品上進行鏤空雕刻,鏤空部分能夠透出光亮,實現照明效果。在奇特的造型上進行鏤空雕刻,不僅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還能提高透光度。不同的造型設計結合不同的裝飾手法,總能創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引導學生發現和創造美的事物,創作出美的作品,提高學生的造型設計能力,拓寬視野,增強自信,更好地進行美術課堂教學,規范美術課程理念,在教學生活中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
傳承和發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推動教育教學課程與歷史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文化強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背景下,通過挖掘和分析優秀文化資源,使民辦藝術類高校美術課堂更具科學性和創新性,有助于提升民辦藝術類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展現文化韻味,創新呈現作品。傳統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是美術課堂的一大創新,也是廣西欽州坭興陶藝的一大區域性亮點。傳統坭興陶藝創作多以國畫墨筆技法為主,展現中國特有水墨文化,描繪花鳥魚蟲以及美好的寓意。將坭興陶傳統題材融入民辦藝術類高校美術課堂,展現文化韻味,體現民族特色。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掌握傳統筆墨技法,創新設計出更優秀的坭興陶藝作品,并注重創作觀念的更新,使作品表現形式更為多樣化。
通過多種形式的創新展現作品,呈現多樣的展示方式,讓學生在闡釋作品創作理念時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想法。例如,利用VR眼鏡和虛擬現實技術,還原作品的創作過程,傳達作者的心路歷程,讓觀眾在展示作品的同時獲得身臨其境的驚喜和愉悅體驗。
創新地展現作品能夠豐富學生的閱歷。在利用各種形式展示作品的同時,個人或小組可以熟練運用PPT進行成果匯報,從而提升學生的演講水平,增強各項能力。這種做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民辦藝術類高校開展規范化的教學工作,營造安全、文明的教學氛圍和環境,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較強的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深入,傳統節日熱、文物熱、非遺熱、博物館熱紛紛興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學校、企業、家庭等對非物質文化的了解日漸清晰,高校青年對文化的熱愛和自信不斷高漲,希望在民辦藝術類高校美術課堂中廣西欽州坭興陶藝的傳承和發展能突破區域限制,更好地走入大眾生活。
作者簡介:
黃仁谷,1998年出生,女,漢族,學士,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本文為廣西欽州坭興陶藝在民辦藝術類高校的傳承與教學衍生,類別:廣西演藝職業學院2022年校級課題資助,編號:Y2022JP001。作者單位:廣西演藝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