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器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在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下對外貿易頻繁,大量銀器外銷到西方,這些銀器深受西方人喜愛和追捧,當時的上流社會將其奉為時髦之物。廣州匠人為了迎合西方貴族的喜好和品位,秉著傳承和創新精神,制作出具有中國風的奢侈和華麗的銀制品,體現了傳統匠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這些銀制品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實物載體,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關鍵詞:外銷銀器;工藝;紋飾;中國風;文化交融
銀器在我國歷史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其不僅在陳設、裝飾、家居方面應用廣泛,在人們的心里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近年來,隨著我國海外藝術品的回流,曾經外銷的銀器逐漸回歸國人的視線,得到重視,越來越受收藏家的青睞,相關的收藏與研究相對多起來。
銀器作為一種藝術品,自古已有,并且是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交流中除了茶葉、絲綢、瓷器之外的重要商品之一。過去十余年間,廣東省博物館通過各種方式,征集或入藏了相當部分類型豐富、工藝精湛的外銷銀器。其中有咖啡具、茶具、餐具、酒具、煙具、鏤空果籃、琉璃內膽鏤空碗等實用器,獎杯、花瓶、花插、馬克杯、粉盒、胭脂盒、明信盒等陳設器,這些外銷銀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融所蘊含的價值,同時為外銷銀器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展覽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通過對以上器物的賞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清代外銷到西方的銀器基本上都是工藝精致、造型精美的器物,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廉價、劣質、粗制濫造之物。在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下,以英國為首的大批歐洲商人開始來到中國廣泛地進行商業貿易。中國的手工業銀制品隨著商貿流通進入了歐洲。這些具有中國藝術特色的銀制品大量進入歐洲貴族階層的生活,中國的銀制品在當時十分受歡迎。由于中國商人和外商之間貿易往來的結算方式,西方商人主要以銀為貨幣進行支付,這樣的結算方式使得大量白銀涌入中國,為中國的銀器制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時由于廣州是對外貿易港口,當時的外銷點主要匯聚在此,這是清代廣州外銷銀器的生產制作盛極一時的原因。

白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是一種稀有的貴重金屬,也正因為導熱,同時具有很高的反光率屬性,所以成為制作奢侈和華麗工藝品的首選材料。白銀的硬度相對金更高、軟而富有延展性,為工藝提供了物理層面的可能性。同時也因它經得住無數次的捶打而不碎裂,柔韌性好,便于進行精細的鏨刻雕鏤而不至于崩磕。白銀色潔白無瑕,非常符合傳統的審美趣味,它既有純凈亮麗之美,又有含蓄內斂之美。銀光不像金光那么奪目,也不像寶石光那么炫目,而是一種溫婉而淡雅的亮麗,與我國傳統民族心理和溫潤的審美取向相吻合。銀飾既顯貴氣,又不絢麗,恰到好處。這是白銀成為奢侈制品選材的原因之一。
清代由于頻繁對外貿易,市場不斷開拓,為了迎合西方貴族的喜好和趣味,廣州的工匠在制作過程中除了延續中國傳統的工藝外,還善于借鑒西方的工藝。西方造型結合中國裝飾風格的銀器在當時成為一種主流,器物的裝飾性特征顯著,即便是實用器皿的裝飾紋樣和造型也漸趨華麗和繁縟。那些奢侈和華麗的銀制品工藝最為精細,工藝流程也最為復雜,工匠在制作過程中使用中國傳統打磨鑲嵌工藝的同時還使用了西方的焊接工藝,制作技巧、藝術表現手法已向細工發展,從而達到巔峰。
外銷銀器的制作工序是紛繁復雜的,因工匠們充分了解銀的柔軟質地和延展特性,在制作過程中運用了多種工藝,使得器物所呈現的造型與紋飾極具立體感和真實感,更富有藝術風格與魅力,充分彰顯了傳統飾品的文化底蘊。古人工藝之精細達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藝術效果鮮明。由于制作工序復雜,沒有一個制作步驟允許半點草率,一錘一揲都必須小心翼翼。一件銀器從無到有,需要經歷化銀、鍛打、下料、做鉛托、精加工焊接以及洗銀等步驟。其中最能體現紛繁復雜的制銀工藝應數“精加工”這道工序了。所謂的“精加工”指的是在制作銀器時對其進行美工裝飾的工藝,這工藝包含錘揲、鏨刻、鎏金、累絲、貼焊、銀胎琺瑯、鑲嵌等,以錘揲方式打造銀器,優點是耗料少、省時,工匠可以獨立完成。第一步是按照事先做好的底模進行錘揲,不然錘揲的隨意性很大,很難制作十分精美的花紋。銀器在經過精加工后,仿佛有了靈魂,其魅力獨一無二。有些地方也會將“精加工”形象地稱為“雕花”。由于耗費的人力成本很高,在制作銀器的過程中必須秉持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茍的態度,每一個細節都要嚴格要求,才能彰顯這種精雕細刻的“工匠精神”,終將產品打造成完美無瑕的藝術精品,造就良好的品質。
清代銀錘胎人物故事梅枝柄小啤酒杯(圖2)高8.7厘米,口徑為6.5厘米,底徑為7.3厘米,直口,平底。杯腹壁從上至下漸闊,口足刻弦紋,腹部通體錘揲鏨刻戲劇人物故事,中上部鏨圓形徽章,內壁隨形套光素無紋內膽,杯耳作梅枝折肩狀,紋飾繁縟,栩栩如生。
清代是中國出口銀器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的銀器因工藝十分精美而受到西方人的追捧。面對大量的海外訂單,為了更好地把握商機、開拓市場,廣州出現了專門生產、銷售外銷銀器的市場,商戶主要集中在廣州十三行商館區。廣州工匠憑借精湛的工藝水平,以模仿和創新的方式,迎合西方人的審美情趣,設計制作具有西方風格的中國銀器“外銷銀器”。這種銀器更好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新的審美風潮。
廣州工匠制作的銀器工藝精良、價格低廉,深受西方人喜愛,得到廣泛收藏。當時的西方人往往通過行商或自行向銀器鋪訂購銀器。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為方便外商訂購,同時作為信譽的保障,也為了有跡可循,工匠為每一件銀器標記它的“出身”。這樣收藏者可以根據這些標記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外銷銀器的標記基本在器物的底部,戳印銀器制作者的中文姓名、銀器銷售商的英文名稱縮寫、族徽(紋章)及銀器成色等信息,體現了這些銀器的貴重程度和豐富內涵。銷售商的名字采用英文是為了便于與西方客戶溝通交流。有時銷售商與制作者是同一人,但當訂單增多、業務量繁忙時,外銷銀器店的銷售商往往采用分包的方式委托給其他銀匠代為加工,并在器物的底部打上制作者的中文名號。中國外銷銀器的款識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2~3個英文字母+中文行名+兩位阿拉伯數字(成色)。英文字母是經銷商的名字,由這些經銷商把銀器外銷至歐美國家,例如WH是Wang Hing的簡稱,音譯“旺興”,是19世紀廣州一家中國外銷銀器主要供應商之一?!熬聪椤眲t是銀器鋪的名字。銀器鋪名和經銷商名如ID一樣,給外銷銀打上了獨特的烙印。

中國藝術風靡歐洲,隨著外銷銀器大量進入歐美貴族階層的生活,具有“西式器型”與“中式紋飾”完美融合的重要特征,在當時使用中國銀器成為一種時尚。一方面為了迎合當時海外市場崇尚自然和追求異域風情的審美趣味,另一方面要滿足西方人的生活需求,工匠們秉承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精神,逐步改變仿制之風,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紋樣大量應用于器物裝飾之中。這些中國元素洋溢著濃郁的中國趣味,展現了中國古典、優雅、含蓄的美學意蘊,表達了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它極具立體感和真實感,充分呈現了中西合璧之勢,同時展現了東方古國的古典優雅和匠人臻于至善的精神。
外銷銀器以龍紋為主題裝飾的器物十分多見,龍自古以來是神秘的化身,龍身蜿蜒曲折,猶如流水般自然,龍須飄揚,龍鱗細致,片片分明,其姿態優雅從容,形象既莊重又華麗,既高貴又深沉,彰顯生命的頑強與活力,也象征一種不可侵犯的神圣力量。
“W.C啟記”款外銷銀珠寶盒(圖3)長21厘米,寬20厘米,通高13.5厘米。盒為長方形,盒身附有“W.C啟記”款。四足呈龍頭狀,盒蓋可開合,蓋面焊接竹節狀活動提梁,盒通體采用鏤空錘揲鏨刻云龍紋,龍體呈“S”形。剛健有力、栩栩如生的龍紋樣飾,呈現了西方器型與東方紋飾相結合的特征。
花鳥紋是一種傳統裝飾紋樣,以花卉植物和禽鳥組合為畫面內容的紋飾出現在不同的材質上,如織物、陶瓷器、建筑裝飾。中國外銷銀器上的花鳥紋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花的綻放形態、枝干與石頭的紋理、禽鳥活潑自在的形態,都展現了外銷銀器的精巧做工,它們還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態度和審美觀念,崇尚自然、情趣高雅。
銀透雕花鳥紋長方形盒(圖4)長21.5厘米,寬為11.3厘米,高為11厘米,四足鏨刻花卉紋飾,盒蓋可開合,盒蓋表面刻花鳥紋飾,盒蓋與盒身口沿處規整刻有一周回紋,紋飾相互呼應。盒身腹部凸出,通體采用鏤空錘揲鏨刻技法刻花鳥紋飾,其形態生動活潑、自然清新。
人物故事紋是以歷史、神話、傳說題材為主題的紋飾。內容或源于歷史典故或出自戲曲故事。外銷銀器上人物故事紋的構圖,有的融山石、樹木、人物、動物和建筑為一體,景觀開闊精致;有的則滿飾刀馬人物,故事生動熱烈,畫面緊湊,繁而不亂,富有空間感與立體感。

銀錘胎徽章留白人物故事圖執壺(圖5)高57.8厘米,底徑為8.7厘米,匜口、頸微長、腹圓鼓、平底、壺身修長呈梨形。壺通體錘揲鏨刻戲曲人物故事,場景熱鬧非常,紋飾繁而不亂;頸腹間處有盾形徽章留白;壺柄為龍紋,龍微張口與壺口巧妙相接;壺底鏨“WH”“90”款,獨具匠心,工藝精美。
通過賞析以上銀器,我們了解了中國外銷銀器生產、發展在高光時期的盛況。外銷銀器是舊中國開拓海外貿易的見證,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實物載體。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傳播與融合,也說明中國人從來不缺少開放精神,不排斥新事物,不抗拒進入新領域學習,體現了傳統手工藝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作者簡介
吳麗儂,女,漢族,廣東揭西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外銷銀器。
參考文獻
[1]陳衛立.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藏清代外銷銀器[J].東方收藏,2016(6):47-49.
[2]樊巧玲.白銀時代—中國外銷銀器特展精品賞析[J].收藏家,2017(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