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壽山石雕的藝術精髓與其背后的文化傳承,通過對作品的解讀,理解壽山石雕的獨特藝術風格及其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此外,本文還將討論壽山石雕的藝術價值、技藝傳承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關鍵詞:壽山石雕;藝術精髓;文化傳承;技藝;價值
壽山石雕,是以產于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雕刻藝術家們施以雕刻技藝、藝術審美加工而成的一種民間藝術品。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瑰寶,壽山石雕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一門自然美與人工美相結合的民間雕刻藝術。
從古至今,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作品不僅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也反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壽山石雕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展現古人智慧和風采的歷史人物、神話傳題材作品,也有以山水、花鳥、蟲魚為題材,表達藝術家對大自然熱愛和向往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富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
在雕刻技法上,雕刻藝術家們注重因材施藝,即根據石材的天然紋理、色澤和形態來構思和設計作品。對石材紋理的巧妙利用和細致入微的雕刻處理,使作品線條流暢、造型精美、紋理細膩,創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在審美上,壽山石雕融合了自然美與人文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作品意境的營造和情感的表達,使作品呈現一種自然、質樸的美感,傳遞出深遠的藝術魅力。同時,藝術家們還注重人文美的表達,通過作品傳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自然美與人文美的和諧統一,使得壽山石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筆者的壽山石雕作品《緣起—不忘初心》為例,這組作品可以說是筆者的傾心之作,在展示雕刻技藝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筆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新表達。
筆者的作品多以禪學題材的人物圓雕和山水雕刻為主,《緣起—不忘初心》是筆者以壽山山秀園石為原材料,經過精心雕刻與打磨而成的一組壽山石雕刻作品,這組作品講述的是佛陀覺悟成佛的傳奇歷程。作品中,一個僧人懷揣對真理的渴望,踏上了千山萬水的尋佛之路。他歷經磨難,不斷問佛,最終在菩提樹下明悟了宇宙的真理,實現了涅槃成佛的壯舉。
這組作品一組三件,第一件作品(圖1中)描繪的是尋佛。作品刻畫了巍峨的山峰和崎嶇的小路,象征僧人尋佛之路的艱難與曲折,需要跨越重重障礙和困難;作品中,這位僧人翻山越嶺,跋涉千山萬水,歷經艱難險阻,卻始終不忘初心,堅定地追尋真理的足跡。其中一位僧人面容虔誠,雙手合十,仿佛正在向佛陀表達他的疑惑和祈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真理的渴望和追求,仿佛正在與佛陀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周圍的僧人們也在為他祈禱和祝福,形成了一種肅穆而神圣的氛圍。這幾位僧人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作品的畫面,也增加了作品的情節性和故事性。
第二件作品(圖1右):問佛。作品進一步展現了僧人尋佛成功,站在佛陀的蓮座前,雙手合十,低頭沉思。佛陀面容慈祥,微微頷首,仿佛在傾聽僧人的疑問并給予智慧的指引。周圍的山林、云霧、流水等自然元素,為整個場景增添了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氛圍。這件作品通過細膩的雕刻和生動的構圖,展現了僧人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內心掙扎和成長。
第三件作品(圖1左):成佛。作品描繪了僧人在菩提樹下明悟了宇宙的真理,實現了涅槃成佛。他面容安詳,眼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經看透了世間的一切。菩提樹的枝葉茂盛,為他提供了一個寧靜而神圣的修行場所。周圍的景物也呈現了一種超脫世俗、心靈自由的境界。
筆者希望通過創作這件作品表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達以夢為緣、不忘初心、終能達到所望的精神境界。在雕刻技法上,筆者充分利用了壽山山秀園石的特性,運用細膩的雕刻手法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將每塊石頭都雕琢得精美絕倫。在創作時,巧妙地利用石頭的紋理和色彩,將山峰、樹木等自然元素與佛塔、佛陀等佛教元素相結合,使得作品既具有自然之美,又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美學層面,無論是佛陀的莊嚴與慈悲,還是僧人的堅毅執著,通過石頭的細節都能展現,讓觀者感受到藝術順勢而為的自然感、空間的層次感以及各元素與點線面之間的和諧感。這種將自然美與人文美完美融合的藝術手法,使得這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藝術價值。
(一)壽山石雕的歷史傳承
壽山石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壽山石雕技藝不斷得到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隨著歲月的流轉,壽山石雕刻技藝逐漸成熟,壽山石雕匠人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
在歷史的傳承中,壽山石雕的技藝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歷代雕刻藝術家們通過對石材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斷挖掘壽山石的獨特魅力,將其運用到作品創作中。同時,他們還吸收和借鑒了其他藝術形式的精華,如繪畫、書法等,使得壽山石雕在技藝上更加精湛,在風格上更加多樣。歷代名家名輩傾注心血,將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作品之中,創作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匠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更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傳統文化的瑰寶。這種歷史的傳承不僅為壽山石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二)壽山石雕的文化內涵
壽山石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精神。回溯中國的藝術體系,其融合了儒、釋、道的哲學思想,在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經濟、哲學、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從壽山石雕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釋家、道家等思想的影響,也可以感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這種思想在壽山石雕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雕刻藝術家們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描繪,展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忠誠、禮儀等價值觀。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理念也在壽山石雕中得到了體現。藝術家們通過對自然元素的運用和意境的營造,傳遞出一種自然、質樸的美感,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向往。

釋家文化,自古以來就在中國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對藝術、文學、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壽山石雕作為福州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自然也受到釋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在壽山石雕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禪學題材作品,如佛像、菩薩、羅漢等,這些作品體現了釋家文化中的慈悲、智慧、平等和超脫等核心思想。例如,佛像的雕刻往往注重表現其慈悲莊嚴的神態,寓意佛陀對眾生的無盡關愛和救贖,而菩薩、羅漢的形象則多展現其智慧和超脫世俗的特質,引導人們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此外,壽山石雕中還融合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在福州文化中,壽山石雕不僅是藝術品,更是當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福州人的精神寄托。不僅如此,福州的壽山石雕還成為連接當地人民與世界各地友人的文化橋梁。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和交流。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游客,通過欣賞和交流壽山石雕藝術,不僅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友誼,也促進了福州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
(三)當代壽山石雕的文化傳承與發展
在當代社會,壽山石雕的傳承與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壽山石雕的傳承面臨新的壓力;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以及發展的持續重視、扶持力度在逐漸加大,壽山石雕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傳承人作為技藝與文化的傳承者,其培養教育至關重要,須建立完善機制,通過師徒傳承、專業培訓、高校合作等方式提高技藝與素養,為壽山石雕刻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壽山石雕作為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值得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加強壽山石雕的宣傳推廣是提高其公眾認知度及欣賞水平的關鍵。
作為這門藝術的傳承人,在傳承壽山石雕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保持其傳統的技藝和文化內涵,還要注重創新與融合,使其更具時代感和現代感。同時,我們還可以將壽山石雕與木雕、漆藝等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融合創新,創造更具藝術價值的作品。這種創新與融合不僅能夠豐富壽山石雕的表現形式,還能夠拓寬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讓壽山石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壽山石雕不僅具有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也不容忽視。壽山石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同時,它也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首先,壽山石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精髓。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更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有助于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
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壽山石雕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成為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展壽山石雕產業,可以帶動物流、包裝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最后,壽山石雕還是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已經成為各國之間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徑。壽山石雕作為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橋梁。通過展示和交流壽山石雕作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相互欣賞彼此的文化藝術,增進友誼和合作,推動世界文化多樣性繁榮發展。
壽山石雕的藝術精髓和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的。在現代社會中,壽山石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其藝術價值上,更在于其作為文化傳承的橋梁和紐帶。未來,壽山石雕的發展應注重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加強國際交流,提升其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林朝斌,男,福建羅源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中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二級名藝人。
參考文獻
[1]孫宇.非物質文化語境下的民間雕刻藝術傳承[J].藝術教育,2017(2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