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晉祠臺駘廟為紀念上古時期汾水之神臺駘而建,現存建筑重建于明嘉靖年間,雖后世屢有修葺,但大殿處于山地巖石與積土層混合地基位置,大殿基礎沉降不均,同時木構件存在嚴重的糟朽、腐敗現象,嚴重影響了古建筑的安全。為了古建筑的長久保存,對臺駘廟進行保護性修繕,在前期解決地基沉降,完成基礎糾偏等工程之后,有必要對臺駘廟的梁架結構、木基層損傷部位作相關修復。
關鍵詞:晉祠;臺駘廟;梁架結構;木基層;無損檢測
晉祠臺駘廟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晉祠東莊村人高汝行一族出資重建,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高氏子孫屢次修建,1956年再次重修。本次重修擬對臺駘廟地基沉降引起了屋頂梁架結構損傷,替換糟朽木構件木基層保護修繕等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進行探討。
晉祠,位于懸甕山麓晉水發源地,自然山水與宗祠建筑相結合,祠內背山面水,古樹婆娑,其中建筑、塑像、壁畫、碑刻等皆有相當大的價值,尤其是古代建筑引人關注。
(一)晉祠三大國寶級建筑
晉祠圣母殿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與宋《營造法式》成書年代相近,建筑結構符合《營造法式》的規范要求,被視為我國現存北宋建筑的代表作。
與圣母殿同時修建的魚沼飛梁,其十字形結構在我國橋梁建筑史上極為罕見。20世紀30年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察晉祠,曾撰有《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對魚沼飛梁稱贊有加:“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
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的獻殿,為祭祀圣母擺放貢品之用。四面矮墻之上擺直立柵欄,結構輕巧宛似涼亭,穩重寬敞猶如于大殿。
圣母殿、魚沼飛梁、獻殿于1963年被國務院認定為晉祠三大國寶級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擁有極高的地位與巨大的影響力。
(二)晉祠現存元、明、清、民國及近現代建筑
晉祠尚有元代建筑景清門、唐叔虞祠,皆結構精煉巧妙,歷經七百多年歲月而安然無恙。此外,晉祠還有眾多的明、清、民國及現代建筑,均依山就勢、布局嚴謹,以懸甕山為背景,隨晉水流轉布置,參天古樹掩映其間,自然景色與錯落有致的傳統建筑相得益彰。
晉祠臺駘廟為祭祀上古時期金天氏后代臺駘而建,顓頊執政時,臺駘擔任水官。在治理汾、洮二水時功績卓著,后人以其“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被尊為汾河水神,晉祠的臺駘廟即民間信仰和地方崇拜的產物。
臺駘廟坐落于懸甕山腳下,北側緊鄰圣母殿,南面與水母樓相望。以雄偉壯觀的圣母殿為主,共同組成晉祠東、西向中軸線上的主祭祀群落。
臺駘廟坐西面東,面闊三楹,進深四椽。建筑面積101.23平方米,占地面積191.9平方米,長10.8米,寬9.37米,檐高3.98米。懸山頂,素瓦。殿前月臺寬敞,周圍環繞有低矮磚石花磚圍欄,正面明間門楣上懸金字“臺駘廟”立匾(圖1)。
關于臺駘廟的最早史料記載見《宋會要輯稿·瑞異三·地震》:“崇寧元年正月二十一日,河東路轉運司言‘太原府、潞、晉等州、岢嵐等軍地震。’詔官給錢奠,優恤死傷之家,及遣本路走馬承受公事就晉(近)祠臺駘廟致祭設醮。”①從中可知,早在宋崇寧元年(1102年)晉祠已建有臺駘廟用于祭祈。

臺駘廟內窗下各鑲嵌兩通碑碣,其一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晉祠東莊村高氏所立功德碑《臺駘神 五道廟 土地神》(圖2),明確記載臺駘廟為東莊村高汝言、高汝行、高汝志、高汝弁、高汝思等三十五位高氏族人施銀重修。
其二為清雍正八年(1730年)孟秋,東莊村高氏后人歲貢生高若岐撰《重修臺駘廟碑記》:“創始于嘉靖之三十二年,重修于雍正之八年。高氏始之,高氏繼之,宜也。費貲三十余金,閱時一月有余。墻壁完好,神像如生,棟梁榱桷,璀璨陸離,與山川喬木互相輝映,亦晉祠風物之一助也”此次修葺重點在修補墻壁、神像重裝、屋頂棟梁修補彩繪。
此外,晉祠圣母殿碑廊還存有清乾隆三十七年,高氏后人“修職佐郎大同府陽高縣儒學訓導高碧”撰《重修臺駘廟碑記》:“……自雍正間族眾重修,歷今四十余年。枅櫨稍敝,丹漆昏黝,垣墉階戺皆圯,不惟無以壯神棲……”修繕工程仍然是以櫨斗、梁架、墻壁、彩繪為主。
《晉祠志·臺駘廟》記載:“國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二十七年間,均高氏重修。”
可見,臺駘廟最晚在宋崇寧元年(1102年)已經修建,而現存的臺駘廟則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后世屢有修葺,均屬小規模維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2018年9月,晉祠博物館決定對臺駘廟施行保護性修繕,修繕工程的性質為現狀修整和保護加固,即山墻裂隙修正,殘損梁架結構、木基層部件更換、維修,以保持該古建筑完整和本質的狀態,最大限度地保護臺駘廟的歷史真實性和完整性。
臺駘廟基址處于太原盆地邊沿地帶,殿基后部坐落在懸甕山腳下巖石基層,殿基前部為積土填埋而成,基址前后構造不同,負載承重能力懸殊。再加上近年來懸甕山水域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從1993年晉水斷流之后,積土填埋層受其影響地層沉淀收縮,臺駘廟基礎發生異位,南山墻墻體出現裂隙。
同時臺駘廟大殿屋頂年久失修,各構件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斷裂。屋頂泥灰層裂隙,夏天遇持續強降雨,殿內偶有滲水漏雨現象。鑒于此,為排除臺駘廟建筑整體結構的危險和隱患,進行安全設防,及時對臺駘廟山墻、殿頂梁架、木基層做局部加固、補配、修復,以保證古建筑完整性,使其得以長久保存。
(一)木構件加固及補配范圍確認
梁架結構、木基層的修復,在解決地基沉降與山墻裂隙之后進行。
為完成臺駘廟梁架結構修復工程,首先要逐一辨明木構件殘損情況,做到有的放矢,明確木構件處理方式。維修時對尚能繼續使用的椽飛、望板檢修加固后盡量使用原物,對嚴重漚朽變形的構件,依據原構件形制、材質給予補配,并進行整修加固。
對拆卸下來的各類木構件逐一檢查其保存狀況,其中通裂的木柱、抹角梁及斜單步梁進行嵌補加固外,需要用手工鉆布點鉆探梁身內是否存在髓心、糟朽的問題。
凡是折裂、中空、心腐、內部嚴重糟朽和中部垂彎大于10 cm的檁條、枋均屬于補配范圍、復制范圍,其余微朽的殘損均屬于加固范圍;對各種瓜柱、叉手、垂簾柱、隨檁枋逐一檢查,凡是髓心、通裂及嚴重殘損的,均依據原木構件形制、材質復制;其余微裂的瓜柱、梁枋,鐵箍加固后原位繼用。
(二)木構件加固及更新替換要求
經檢查,南北五架梁髓心病害嚴重,檁條、椽多數糟朽,均依據原木構件形制、材質復制。工藝要求:新構件應選用與舊料相同的材種,五架梁要求選取館內多年保存的老舊木料。椽子可用新料,但木材含水率不得大于20%,死節不允許,活節不得大于椽徑的1/3,望板活節面積之和不超過板寬的2/5;椽子的外部裂縫不得大于椽徑的1/4,不允許出現輪裂。
五架梁是臺駘廟整體建筑中的承重體系,長期受力并在自然環境中受潮濕、蟲害等的負面影響較大。為保證即將更換的老舊木料的強度和性能,保證老舊木料未發生腐朽、蟲蛀等病害,除采用常規手段進行質量控制外,我們還請第三方專業木材檢查中心,采用應力波縱向檢測②等手段,為老舊木料進行無損安全檢測。
通常對古建筑木材構件的安全檢測,主要是憑借經驗進行現場勘察或進行破壞性的檢測,對木構件的完殘保存情況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并且這種檢測受檢測人的影響較大,所產生的檢驗結論存在不準確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無損檢測的多樣性不斷出現,保證了替換材料的質量符合工程設計要求。
對老舊木料的無損檢測是在不破壞木料本身形狀、原有結構和動力狀態以及最終用途的前提下,對木料的缺陷和腐朽情況以及基本物理力學性質進行測定,四椽栿底部糟朽、劈裂,面積不大于斷面1/10,可加固。工藝要求:將糟朽部分剔除干凈,并鑿成有規則的幾何形狀,選用優質的老舊木料制成相同幾何形狀的木塊貼補,用環氧樹脂粘牢,鐵釘隱藏加固。

臺駘廟檐下穿插枋,因材料老化,約束力喪失,穿插枋與內柱褡褳脫榫,可加固。工藝要求:用千斤頂、牮桿支頂好穿插枋之上的木構件,將脫榫穿插枋牽引、拉伸至受力位置,在枋下加墊壓跳,用鋼板、螺栓將穿插枋與內柱箍結在一起,使枋與內柱榫卯吻合。
臺駘廟從嘉靖年間重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建筑材料普遍存在老化、變質、腐朽、性能喪失等問題,木結構約束力降低,剛度不足,部分構件撓度③過大,建筑穩定性減弱。在修復過程中,不同建筑構件殘損情況存在差異,須采用不同的修復方法和理念,其中有對傳統工藝的傳承,也有對現代技術的運用。
古代建筑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保存在大自然中,常年受風雨侵蝕及雷電、地震等自然災害襲擊,再加上常年使用過程中的人為損傷,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建筑的各種損傷復雜情況不斷出現,保護和保養維修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簡介
義培紅,男,漢族,山西太原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利用。
注釋
①《宋會要輯稿》是由清嘉靖年間由浙江上虞人徐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宋代官修《會要》之文。
②應力波縱向檢測,是將檢測儀器的傳感系統從縱向分別釘入需檢測木材的兩端,當用錘子敲擊一個傳感器時,木材內部會產生應力波,另一個傳感器接收到應力波信號時,儀器就會顯示應力波傳播的時間,據此測定兩個傳感器之間的距離,通過公式計算出應力波在木材中的傳播速度,進而得出木材的物理性質。
③撓度,指梁、桁架等受彎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的最大變形,通常指豎向即y軸,就是構件的豎向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