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維興是一位享譽國內外的中國著名水彩畫家,他的代表作《鄉情》凝聚了豐富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構圖手法。本文從這幅作品的構圖布局、人物刻畫、對比色和明暗關系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揭示了關維興水彩畫藝術風格的獨特魅力和卓越造詣。通過對這幅作品的細致解讀,我們可以窺見關維興在水彩畫創作領域中的非凡造詣及其為中國水彩畫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關鍵詞:關維興;水彩畫;鄉情;藝術風格;構圖布局;明暗對比;色彩和諧
水彩畫是一種富有魅力的藝術形式,能夠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間,傳遞豐富的情感內涵。在中國水彩畫家行列中,關維興無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他的代表作《鄉情》融合了獨特的構圖手法、生動的人物刻畫和富有層次的色彩,令人贊嘆不已。這幅巨制水彩畫作品以農村生活為主題,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鄉村圖景。畫面中,身著樸素服飾的農民們或低頭作業,或相互交談,或怡然自得,展現了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畫家精心構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每一個人物的神態動作,令他們個性鮮明。色彩的運用也十分出色,通過對比和漸變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2]。
《鄉情》不僅展現了關維興高超的繪畫技藝,還飽含其對鄉村生活的真摯情懷。觀賞這幅作品,人仿佛置身于田園之中,親身感受到農村淳樸質樸的生活氣息。對藝術愛好者而言,細細品味這幅杰作,無疑是一種視覺和心靈的雙重享受[3]。本文將從構圖布局、人物刻畫、色彩運用等角度,深入解讀《鄉情》的獨特藝術魅力,揭示關維興在水彩畫創作領域中的非凡造詣,讓讀者更全面地欣賞這位杰出畫家的卓越才華。
(一)視覺中心設置精準引導觀者視線
構圖的核心在于視覺中心的設置,這直接決定了觀者視線的集中點和注意力流向。在《鄉情》中,關維興將一位身著藍衣的稚童面容作為整幅作品的視覺中心(圖1)。他運用色彩對比和細節刻畫的手法,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藍色這一鮮明的冷色調在畫面中極為突出,與周圍的暖色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加之對面部細節的精細描繪,使得這個小人物處于整個視野的焦點位置[4]。從這個視覺中心出發,通過畫面中多處藍紅等亮色點的巧妙穿插,借助觀者視線的自然流動,人們可以循序漸進地欣賞作品的精彩之處。畫家熟練運用視線導引的技巧,讓觀者的眼睛沿著一條亮色“路徑”自然流轉,由視覺中心延伸至整個畫面,游走欣賞,不至于視線游離和注意力分散。
(二)背景人物分布有序達到平衡效果
除了視覺中心的小人物外,《鄉情》中還安排了大量的背景人物群像,但人物的安排絕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經過了精心設計和布局。大部分人物都以側面略偏向同一個方向展現出來,避免了過多正面人像帶來的僵硬單一感,而且他們都分布于畫面的橫向中軸線上,沒有過多偏離,避免了由于頭飾等細節造成的斜向視覺干擾,使整體布局保持穩定均衡的效果。人物群像的錯落分布,使畫面顯得井然有序又不失生動活潑,給人一種安穩舒適的觀賞體驗。眾多身著不同服飾、神情各異的人物匯集在一起,勾勒了一幅熱鬧的鄉村景象,使人如身臨其境一般地領略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局部細節點綴滲透人文氣息

盡管《鄉情》是以宏大場景的展現為重點,但細節之處同樣是精雕細琢。作品中最為人關注的恰恰是一些生動的人物細節,比如小女孩那張飽滿圓潤的側臉、稚童純真的目光、農婦飽經滄桑的面容等,經過畫家精細的描繪,充滿了人文氣息。通過栩栩如生的細節,觀賞者仿佛能親臨現場,看到稚嫩孩童的天真爛漫、農婦臉上勤勞淳樸的神情、老人飽經滄桑的神態等,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倍感人生百態的魅力,喟然生出無限遐思。畫家通過對細節的刻畫,成功將宏大場景與細膩體驗融為一體,賦予了作品獨特的人文內涵。
(一)刻畫多種面孔展現鄉野氣息
觀賞《鄉情》,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畫中那些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的人物面孔。無論是稚嫩的孩童、正當年的農婦,還是略顯蒼老的老年農民,都生動地再現了鄉村百態人生的縮影。與很多畫家追求統一抽象化風格不同,關維興在這幅作品中分別刻畫了數十張不盡相同的面孔,沒有任何一張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張都散發著獨特的氣質。豐富多樣的面孔塑造,讓觀者在欣賞畫作時仿佛置身于熱鬧的鄉村場景之中。一張張樸實無華卻又極富個性的臉龐,就像鄉村生活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縮影,讓人頓時感到一種濃濃的親切感和鄉野氣息。
(二)動作細微變化勾勒活力形象
除了面部神情的個性化塑造,關維興在描繪人物體態和動作方面同樣著墨非常?!多l情》中的幾十個人物,無論是身姿還是動作,完全避免了雷同的僵化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姿態,栩栩如生、活力四射。有的人物目視前方,神情專注;有的人物低頭觀察,似乎在思考著什么;還有的人物側著臉出神,面露恍惚之態;也不乏向左或右活動手臂的身影。細微的動作變化無不增添了整幅作品的生動活力。仿佛就在那一剎那,眾人被定格在了不同的生活片段中,有的在聚精會神地工作,有的在出神地遐思,有的在活動手臂與人交談,構成了一幅喧囂熱鬧、活力迸發的生活景象。
(三)衣著描繪貼近民間習俗傳統
在《鄉情》中,不僅人物面容和體態動作栩栩如生、變化多樣,就連他們的服飾也達到了極盡還原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部分農婦身著樸素的粗布衣裙,頭戴陳舊的頭巾,布料的斑駁質地清晰可見;個別男性身著傳統長袍,頭包白布或者戴著條紋襖革頭巾,無一不符合當時農村生活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服飾的逼真描繪,關維興成功地將畫作與鄉村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相聯系,使其不僅成為一幅再現生活場景的肖像,更成為一種凝聚了當時社會風俗和文化傳統的藝術實踐[5]。觀者從農民們的樸素著裝中,仿佛能看到先輩們辛勤勞作、質樸恬淡的生活方式;從粗布衣裙和襖革頭巾的細節,更能領略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視覺中心區域色彩對比強烈引人注目
在《鄉情》中,關維興將小孩所在的視覺中心區域作為色彩對比的焦點。這一區域采用了鮮艷的紅色和藍色等亮色調,明暗變化相對強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畫面邊緣部分的顏色相對暗淡、朦朧,明暗對比較為溫和。中心亮色與邊緣暗色的強烈反差,自然而然地將人們的視線吸引到了小孩這一視覺中心,從而達到了構圖的預期效果。色彩對比是繪畫藝術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它能夠有效凸顯畫面的重點部位,引導觀者的視線。在《鄉情》中,關維興對這一手法的運用可謂精準到位,通過在視覺中心部位采用鮮亮色調,與周邊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吸引了觀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活力和視覺張力,避免了單調乏味的感覺。
(二)明暗層次漸變體現空間感
雖然《鄉情》的背景只是一片略顯朦朧的淡色調,但整幅畫的明暗處理卻是層次分明的,并非單一平面。以視覺中心為起點,這一區域最為明亮醒目,向著畫面邊緣則逐漸變暗,呈現一種由前及后、由明至暗的梯度過渡效果,營造了極為醒目的空間層次感。明暗漸變是塑造空間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夠為平面畫作帶來立體的視覺體驗,令人產生一種深邃的透視效果。在《鄉情》中,關維興的技法運用可謂駕輕就熟,通過在中心區域突出亮色,向外層層漸變至暗色,巧妙地將眾多人物身影分為不同的空間層次,使得整個畫面不再是扁平單薄,而是富有立體感和空間感,仿佛整個農村場景就在眼前徐徐展開。
(三)補充色點綴平添生機活力
在《鄉情》中,關維興不僅在明暗對比和層次漸變方面造詣非凡,在補充色的運用上同樣有過人之處。在以灰藍為主調的背景中,他適當穿插了紅色、綠色等小面積亮色,避免了整體過于單一,同時也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為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補充色的運用是提升畫作色彩魅力的重要手段。紅色與綠色、藍色與橙色等互補色的對比,能夠產生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引起觀者的注意。在《鄉情》中,鮮亮的補充色雖然只是小面積地點綴于畫面之中,卻恰到好處地打破了灰藍的單調,增添了畫作的色彩張力,令整個構圖變得更加生動。
(一)流暢筆觸勾勒人物立體感
在《鄉情》中,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側面人物,關維興都采用了流暢連貫的線條來勾勒人體頭部、軀干、四肢等結構,而非單純的幾何勾勒。富有韻味的線條,避免了過于生硬僵化的感覺,從而使人物造型顯得更加立體、生動,更貼近真實的人體結構。比如在勾勒人物面部時,關維興通過一些微小線條的起伏變化,巧妙地勾勒了眉眼、鼻梁、嘴唇等細節,使之不再是簡單的幾何形體,而是富有層次和立體感的真實面容,如圖2所示。同理,在描繪人體其他部位時,他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通過線條的流暢運用,精準地塑造了人體的曲線和肌理,展現了極高的藝術造詣。

(二)重復線條產生拉伸視覺效果
在《鄉情》中,背景區域的農民大多是以側面朝向右方的方式呈現,且頭部的輪廓線基本重合。由于存在前后垂直重疊的線條排列,因此從觀者的視角來看,會產生一種視覺上的“拉伸”感,使整個畫面看起來有一種延伸的視覺張力。重復線條所產生的拉伸效果,不僅使畫面免于扁平單薄,還為整體畫面增添了一種動態的氛圍。仿佛在那一刻,眾多農民正沿著同一方向行進、忙碌,構成了一種朝氣蓬勃的景象,強化了觀賞體驗。
(三)準確透視營造空間層次
盡管《鄉情》的背景非常簡潔樸素,但關維興在處理人物頭部比例大小、遠近方位等細節時,都做到了準確無誤。通過準確的透視手法,他成功地為畫面營造了豐富的空間層次感,避免了扁平單一的感覺。比如在頭部大小的處理上,近景人物的頭部會更大、更清晰,而遠景人物的頭部則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恰如親眼所見的真實場景一般。同時,通過人物在畫面中的高低位置的巧妙安排,使得前景、中景和遠景之間擁有了明確的層次區分,塑造了極為立體的空間感。正是由于精準的透視處理,《鄉情》這幅看似平面的畫作,實際上擁有了豐富立體的空間結構。觀者在欣賞時,仿佛置身于這片熱鬧的鄉村景象之中,能夠清晰地感受不同景深人物之間的遠近高低,從而獲得了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
通過剖析這幅作品,我們不難發現,關維興熟練運用各種繪畫技法,賦予了平面畫作極強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使觀者仿佛置身于圖中的鄉村景象之中,親身感受農村生活的淳樸氣息和民間風情。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重現生活景象的同時,表達了對鄉土人文的真摯情懷,將藝術與生活完美融合,達到了藝術與現實的高度統一。
作者簡介
潘思雨,女,漢族,黑龍江綏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水彩畫藝術。
參考文獻
[1]王澤婷,陳其端.淺析關維興水彩人物畫的藝術特色[J].西部皮革,2019(20):104.
[2]冀淑娟.關維興水彩人物的表現語言分析[J].西部皮革,2019(8):98.
[3]孫亦男.關維興北京水彩畫視覺藝術語言內涵研究[J].藝術研究,2018(1):114-115.
[5]王焱.潤澤清新的水色世界—關維興的水彩藝術[J].美術觀察,2015(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