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巖彩畫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的繪畫傳統,其歷史可追溯至彩陶與帛畫時代,鼎盛于唐代工筆重彩,中國四大石窟就有巖彩畫痕跡的遺存。但元以后隨著社會思潮和藝術思潮的變化,文人畫與水墨畫興起,一度使其被邊緣化。到了當代,藝術開始朝著多元化發展,巖彩畫憑借獨特的材質美感和豐富的色彩表達,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胡明哲作為中國巖彩畫領域的領軍人物,在繼承巖彩畫傳統精髓的同時,更勇于創新,將巖彩畫推向新的高度。她的研究與實踐,不僅挖掘了巖彩畫的深厚底蘊,還拓展了當代巖彩畫表現空間,對推動中國巖彩畫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關鍵詞:胡明哲;巖彩;當代藝術
胡明哲曾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并在畢業后留校任教。隨后,她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深造,于1988年獲得碩士學位,并留校繼續任教。在這一過程中,胡明哲不僅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胡明哲的留學經歷對她的藝術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1992—1994年,她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加山又造畫室深造,成為訪問學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經歷不僅深化了她的巖彩畫實踐技巧與理論,也拓寬了其藝術眼界。胡明哲對于留學期間所學習到的日本畫技法并沒有簡單地照搬或是模仿,而是在自身藝術底蘊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巖彩畫精神加以創新,從而創作出具有濃烈現代氣息的全新巖彩畫作品。這種中日兩國藝術的融合,使胡明哲的巖彩畫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的韻味,又有日本畫的審美,是傳統與現代藝術結合的典范。胡明哲在接下來的藝術實踐中繼續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巖彩畫,更加清晰地意識到礦物質這一物質媒介給藝術帶來的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上,胡明哲提出,礦物質不僅是一種物質媒介,更是承載了中國傳統藝術獨特魅力的重要載體。因此,她提出了“礦物彩畫復興”這一藝術思想,并積極宣揚和探索。胡明哲希望通過這樣的復興思潮將中國這一失傳已久的巖彩畫藝術繼續發揚光大,并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胡明哲創作了許多個人風格鮮明的巖彩畫作品,不僅在國內巖彩乃至藝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也在國際藝術舞臺上贏得了贊譽與認可。
胡明哲的作品在一眾巖彩畫中別具一格,其中包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個人風格。在胡明哲的巖彩作品中,她通常會選用色彩豐富的礦物質顏料調和膠質媒介創作。在色彩上,胡明哲更加喜歡藍綠色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藍色和綠色有內斂、質樸之意,能夠表現寧靜祥和的氛圍。胡明哲通過富有技巧的色彩組合和層層疊加,打造了豐富的視覺效果,使觀者在觀賞其巖彩作品時能夠通過豐富的色彩感受她傳達的情感并產生共鳴。在材料的選擇上,胡明哲堅持選用純天然的有色巖土,盡最大可能展現天然有色巖土的自然美,削弱后期的加工和干預,通過巖彩顆粒的粗獷與細膩,呈現一種獨一無二的裝飾感。在技法上,胡明哲更加在意的是畫面的隨機性和無意識性,她注重畫面的整體構成與隨機應變的調整能力。她善于運用巖彩輕薄、覆蓋力弱等不同于其他顏料的特點,在畫面上用有色土進行多次疊加,產生豐富的肌理效果。在具體的創作中,胡明哲不為傳統技法所拘,而是根據作品的需要和材料的特性,即興式地與畫面交流,從而使她的每一幅巖彩作品都充滿不確定性,也使觀者多了幾分期待。胡明哲的巖彩畫藝術風格獨特,色彩運用自然含蓄,材質選擇回歸自然,技法創新充滿靈性。她的作品不僅具有審美上的價值,更蘊含深刻的哲學思考和人文關懷。胡明哲的巖彩畫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情感表達著稱。
《藍色空間1》(圖1)這幅作品,胡明哲運用她一貫常用的藍色和綠色作為畫面的主色,通過經典的三角形構圖,描繪了一個正在沉思的女性形象。在具體畫面中,女主人公好像沉浸在迷茫的情緒當中,眼神透露著她的焦慮與憂傷,人物情緒與空曠的背景相呼應。胡明哲在背景運用大面積的藍色和綠色礦物質顏料進行平涂,精心地營造了一種神秘而靜寂的氛圍,也借背景表達了女主人公內心的迷惘。人物細節塑造仔細,胡明哲運用巖彩特有的顆粒粗糙質感加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層次感,使畫面不會過于單調。《都市幻影—生長》(圖2)是胡明哲城市題材作品的代表作,她以高樓大廈上的玻璃窗為主題,通過玻璃窗上反射的倒影呈現了一座城市的紙醉金迷。不同于傳統的城市題材作品,在《都市幻影—生長》中,胡明哲對高樓大作做了平面化處理,并采用了與立體主義相似視角,展現一座城市的繁雜。在這幅作品中胡明哲選取冷色調作為畫面的主色,藍色占據了畫面大部分篇幅,整體呈現城市特有的疏離感和科技感。胡明哲通過《都市幻影—生長》表現了她對時代與城市快速發展的思考以及對人類未來的憂慮。《空》(圖3)這一系列作品與中國現代水墨相類似,胡明哲以完全抽象的形式探討了“空”這一哲學概念。我們可以從畫面中看到,胡明哲仍然運用了大面積的藍綠色調作為畫面的主要顏色,她用大面積的色彩和隨意的線條營造了一種空靈而又神秘的氛圍,并且通過礦物質顏料的顆粒感表達了她對于“空”的廣闊與深邃的思考,作品中蘊含的超脫現實的情感表達了胡明哲對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和想象。細致分析探討了胡明哲以上三幅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其巖彩畫作品通過獨特的主題、富有內涵的構圖、鮮明的色彩風格和巧妙的技法運用來向我們傳達她獨特的情感思想,展現了胡明哲內心深處對于哲學的獨特理解。
在如今世界和當代藝術多元化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胡明哲的巖彩畫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創新精神打破了畫壇的格局,她立足于中國傳統藝術,結合日本等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技法,為世界范圍內的藝術帶來了新的思考和表現。胡明哲的巖彩畫作品,不僅體現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展現了她對于當代藝術的獨特理解以及對材料、表現技法、色彩等因素的創新與獨到見解。傳承與創新一直是胡明哲巖彩畫的關鍵詞,也是她能獲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之一。雖然受過日本和其他國家民族的藝術熏陶,但胡明哲的巖彩畫藝術創作仍然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并吸取現當代藝術的精髓。她通過對有色土材質的深入研究,積極進行相關實踐,打破了傳統繪畫中各種材料的間隙,使它們能夠融為一體,同時出現在作品中,從而賦予了巖彩畫乃至于其他畫種全新的表現力和生命力。通過前文對她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胡明哲最擅長運用藍色、綠色等冷色調來營造畫面靜謐、祥和的氛圍,這一舉動既有中國傳統繪畫的韻味,又融入了當代藝術的元素。在技法上,她突破了傳統國畫筆墨皴擦點染技法的束縛,運用巖彩顏料的特性,通過粗細顆粒的相互疊加、肌理的處理等獨特的手法,創造了讓人眼前一亮的視覺效果和畫面表現力。這種在傳承中創新的藝術實踐,不僅豐富了巖彩畫的藝術語言,也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當代轉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巖彩畫作為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在當代藝術論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獨一無二的價值。第一,巖彩畫以其獨特的材料特性和畫面表現力打破了傳統藝術中材料運用和選取的局限性,使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能夠融合,從而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第二,巖彩畫更多強調對于材料特性的展現,利用材料本身作為畫面的藝術語言,提高了物質材料媒介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使藝術創作更好地與大自然產生共鳴,樹立了“源于自然,回歸自然”的藝術觀念,讓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此外,由于日本等地區在廣泛地進行巖彩畫的實踐,因此,巖彩畫具有跨國界和跨文化交流的特點,其所需材料的普遍性使得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藝術家都能進行巖彩畫創作,從而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深入的交流。胡明哲的巖彩畫作品正是這一趨勢的典范,她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高度評價,也在國際藝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正是由于巖彩畫作品的普適性,胡明哲的巖彩畫作品在國際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她多次積極參加國際藝術展覽和交流活動,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藝術家進行深入的對話與合作。她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眾多國際觀眾的關注。在交流過程中,胡明哲不僅向外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巖彩畫的獨特魅力,也積極吸收和借鑒了各國藝術的優點和長處。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不僅促進了中國巖彩畫藝術的國際化發展,也為全球藝術界帶來了新的啟示和思考。胡明哲在推動中國巖彩畫藝術與世界藝術對話與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她通過藝術創作、學術交流、展覽展示等多種方式,搭建了中國巖彩畫與世界藝術之間的橋梁。她的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體現了當代藝術的創新精神和發展趨勢。她的成功實踐為中國巖彩畫藝術的國際傳播和推廣樹立了典范,也為全球藝術界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胡明哲的巖彩畫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她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創新精神,傳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刻的拓展和創新。她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巖彩畫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也為全球藝術界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考。同時,她通過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了中國巖彩畫藝術與世界藝術的對話與融合,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簡介
徐嘉玥,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巖彩。
參考文獻
[1]胡明哲.以巖彩為契機—從熊文韻畫展談起[J].美術觀察,1997(3):36-37.
[2]范迪安.認識與情懷—寫在胡明哲畫展之際[J].美術,2000(3):36-37
[3]胡明哲.澄懷觀道—反思中國巖彩繪畫之歷程[J].中國藝術,2010:4.
[4]鄭工.微塵:胡明哲的世界觀[J].美術研究,2011(4):15-17.
[5]李素艷.淺談現代巖彩畫的審美特性[J].藝術評論,2013(1):141-143.
[6]胡明哲.我的“微塵”世界觀[J].中華書畫家,2015(3):90-95.
[7]姚有多.巖彩的異軍突起—由胡明哲的巖彩創作所引發的幾點思考[J].美術研究,200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