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地區對于龍山文化陶器的傳承與創新有豐富的面貌,本文通過研究龍山文化陶器的文化構建及其生產利用現狀,提出龍山文化陶器商業利用與推廣的可能性,從而推動龍山文化陶器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龍山文化陶器;商業利用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把對生活的信仰與對世界的理解、感受和認知呈現在各類器物的形制與裝飾之上,把中國文化思維模式與方法凝結在各類器物上傳承下來,這里面既有生活用品,又有各類裝飾藝術品以及更進一步的禮器。龍山文化陶器作為我國新石器時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極為豐富的樣貌,山東龍山文化陶器更是發展出蛋殼黑陶等具備高超工藝能力和極高審美價值的作品,從快輪拉坯、壓磨修坯以及燒制工藝,都展現了極發達的制作水平。龍山陶器為手工藝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為新時代的陶器作(產)品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諸多可能。然而到目前為止,龍山文化陶器制作還停留在文物收藏、文物仿制的階段,沒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器形、色彩與紋飾進行提升改造。作為文化商品,其在傳承、商業化改造與創新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龍山文化陶器蘊藏的深厚文化價值和重要的商品價值亟待開發。
龍山文化因首次被發現于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而得名,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并出土了眾多精美的陶器,其陶器在豐富的立體造型語言、樸素莊重的色彩、豐富的紋飾種類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活躍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為姚官莊類型、兩城類型、尹家城類型、尚莊類型、楊家圈類型(尚有爭議)等。作為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山東龍山文化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等。典型龍山文化陶器主要有鼎、甗、高柄杯、鬶、罐、單把杯等,其中尤以鼎、鬶、高柄杯最具代表性。龍山文化時期,因快輪制陶法普及,陶器制作工序完整,手工業成就顯著,禮制已經出現。龍山文化生產陶器開始使用匣缽,改進陶窯結構,以橫穴窯和豎穴窯為主,窯溫較高,其生產的陶器薄且均勻,質地堅硬,陶器燒成敲擊有金屬聲,造型勻稱優美,裝飾簡約素雅,器形種類豐富。黑陶生產技術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時期,雖已采用高溫封陶技術,但受限于技術,多數為泥質黑皮陶,以高柄杯和觚形杯為主,多用于貴族墓陪葬。龍山文化時期掌握了還原焰燒制法和封窯滲碳技術,陶器呈現里外均黑,表面漆黑光亮,器物造型凹凸有致,注意線條與紋飾表現,疏密相間、刻鏤精美。

龍山文化陶器造型實用,多采用圓形等對稱工整的結構,多為三足,器物裝飾所用的紋飾亦均衡整齊,多采用連續的手法,已經初步具有了形式美法則,藝術審美進一步提高。以龍山陶器的典型代表—蛋殼鏤空龍山蛋殼陶高柄杯為例,其特征是廣口、薄嘴、高柄組合式長身,杯身呈圓弧形。除實用功能外,藝術審美功能上升,已經具備了禮器特征。杯身采用細泥制作,在其半干時采用石料或骨器壓磨、劃線、鏤空、組裝,這種陶杯的壁薄處僅0.2毫米左右,重量在50~70克。工藝之精湛,令人嘆服。此外,龍山文化陶器紋飾種類豐富,除輪紋外,最常見的是線刻畫紋,主要是點紋、直線紋、曲線紋、折線紋、弧線紋、漩渦紋、三角紋等各種幾何紋飾以及各類紋飾組成的花紋組合,也繪有動物、人物等“圖騰紋”題材,也有一些空間塑造,比如乳釘紋、弦紋、凹凸紋、壓印紋、堆紋、方格紋和繩紋,還有不添加任何裝飾的,如個別黑陶,滲碳著色和砑光工藝使器物產生了金屬光澤的視覺效果,其器表烏黑光亮,簡樸大方。“無釉而亮”的特點是經過壓磨工序實現的。工匠們利用光滑的工具(石片、骨棒等)在旋轉的坯體表面進行打磨。經過這道工序,器物表面光滑發亮,胎體表面變得致密細膩,經高溫滲碳燒制后黑亮油潤。鏤空工藝亦是龍山陶器典型裝飾,多見于蛋殼黑陶、雕刻細柄、雕刻孔、雕花、穿孔刻畫等。
龍山文化陶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是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典型代表。
古代龍山文化陶器從選料、做坯、壓磨刻畫、匣缽燒造等制作流程看,生產力與制陶技藝大大提升,快輪法的使用與普及使得生產速度與質量進一步提高,一系列專業化的產品制作流程與商品交換所促成的是社會整體生產力的提高,在部落文化中階級性顯現,無論是原料稀缺屬性的白陶還是制作精細的黑陶,已經由生產生活用品上升到了階級地位的象征,甚至有了禮器的雛形(下承青銅器)。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就是蛋殼黑陶,它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最高水平,亦是當代收藏界鐘愛的彩陶藏品之一。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開拓創新。隨著龍山文化表征的不斷清晰,龍山陶器造型樣式豐富,賦予了現代藝術工作者復興龍山陶器的諸多可能性。以龍山文化陶器的典型代表—黑陶為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雕塑家仇志海復原了傳統黑陶的制作工藝,并舉辦了幾期黑陶工藝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傳承黑陶工藝的制陶藝人,黑陶生產煥發了新生機,龍山文化陶器產業悄然崛起并不斷發展壯大。無論是古代文物還是現代仿品,龍山彩陶都經常被作為禮品贈送,因為其能夠滿足普通藏友或者商業行為的禮品需求。無論是古代文物還是現代仿品,工藝都同樣高超,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凝聚了手藝人的智慧結晶,旅游景區中也有很多彩陶和黑陶仿品作為旅游紀念品。這類仿品的制作材料大多是黃河泥,進行簡單的電窯燒造,切斷電源后再加入柴草和水,或者是將制品放在窯車車面上(1 080 ℃),再在一旁放一小塊瀝青,用匣缽把半成品和瀝青一起扣住,留一點縫隙。燒成后,制品表面呈漆黑光澤,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然亦有個別小陶廠將沒有燒合格的黑陶作品用黑色鞋油上光,作為消費品售賣。陶藝工作者一方面發掘、重現傳承陶器制作經驗,另一方面,融入現代審美,原始陶器的實用性與現代生活方向與審美趣味相結合,創新陶器器型、工藝與使用方式。當代龍山陶器是建立在充分吸收古代龍山陶器造型和裝飾樣式基礎上,吸收造型與裝飾精華,形成了當今的藝術形態。黑陶藝術家李聞雷通過改造窯爐結構、調整原料配方,掌握了電窯燒制黑陶的新技術并通過開發各類生產生活所需的黑陶產品,拓寬黑陶使用空間,使黑陶產品走進千家萬戶,進一步解決了黑陶的傳承問題。
文化是人類獨特的社會表現形式,龍山文化彩陶作為承載山東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的重要載體,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審美風格的形成與本土特征,具有強烈的地域指示特征。如果要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彩陶,需要建立博物館,組織講座,將彩陶和民族工藝等傳統工藝融入美育課堂中,將這些古老的文化和工藝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政府在宣傳在地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應該著力加強龍山彩陶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

龍山文化陶器作為一項精心打造、適合推陳出新的產品,無論其器形、紋樣、審美,都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空間。隨著歷史的演變,古代人與現代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審美眼光、描繪目的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彩陶進行商業化改進的宗旨應是根據當下人民的生活需要進行創作。龍山文化陶器作為現代藝術品市場的產品要得到廣大老百姓的認可,應當先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它作為古老歷史的延續,必然是服務于具備歷史文化情懷的人群,在外形設計、紋飾應用和燒造形式等方面進行再創造。這些行為有助于龍山文化陶器的傳承,以便創造一種富有文化特質的產品。以龍山黑陶為例,著名的現代黑陶藝術家劉浩所創作的《黑陶和平杯》擬像“中”字形構造,并融合振翅飛翔的和平鴿,呈現了冬奧會的主題—對世界和平的美好追求與向往;手工藝大師劉錦波經過20余年的潛心研究,復刻了第一件達到出土薄度的蛋殼黑陶作品;劉德功把準時代脈搏,以市場為導向,在潛心研究龍山陶器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在黑陶藝術里融入刻瓷、繪畫、雕塑、書法藝術等;聊城茌平黑陶制作技藝傳承人張玉春通過制造工藝創新改變了黑陶局限于黑色的傳統認知,為黑陶點綴了色彩;曲冰在黑陶藝術作品創作時采用了傳統紋樣和現代感的造型設計,創新但不求怪,運用中國元素進行獨特性創作,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進行創新。毫無疑問,藝術家對手工藝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他們往往能夠幫助傳統工藝打開一扇嶄新的大門。藝術家能夠對手工藝有更高層次的思考,好的藝術作品往往能夠給予工藝品創作更大的助力。
近年來自媒體發展迅猛,在龍山文化陶器的藝術推廣過程中,我們應注意運用新媒體營銷、頭部App推廣等多種手段對龍山文化、傳統手工藝人進行推廣,以提高龍山陶器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增強觀眾的視覺記憶。或者進行跨界聯合,與持續穩定的流量型消費品相結合,加強與民間手藝人、藝術家以及專業院校間的合作。現階段,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人在作品研究深度和學習方法上存在局限性。合作不僅能夠保留傳統手工藝的優秀技術,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還具有現當代藝術的時代語言,讓龍山陶器工藝走入藝術殿堂并且通過豐富文創產品及其周邊多種組合銷售的方式,加強視覺認識,增強文化認同,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生態圈。
龍山文化陶器是山東陶瓷工藝一張響亮的名片,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存,是我們應當努力挖掘的歷史文化財富。對于龍山文化陶器的商業化利用與推廣并不是單純復制制陶技術,應當是以陶藝手工匠人藝術家為主體,繼承傳統工藝的優點,在繼承的前提下努力創新,發揮手工匠人的聰明才智,鉆營產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斷推陳出新、攀登藝術高峰。讓我們的生活與歷史接軌,也是對加強歷史文化自信,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所作出的一種努力。

基金項目
青島濱海學院中國文化傳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2021KFKT008)。
作者簡介
周潤澤,男,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青島濱海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現當代繪畫與公共藝術。
參考文獻
[1]霍東峰.環渤海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2]張卉.中國古代陶器設計藝術發展源流[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
[3]周學澤.文化之窗丨當古老和現代交織融合[N].大眾日報,2023-11-01.
[4]陸青玉.魯北地區大汶口中晚期—龍山文化時期陶器的生產、流通和社會復雜化[D].濟南:山東大學,2019.
[5]魏嘉,高紀洋,鄭艷.山東陶瓷藝術發展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