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渚博物院是一所社會科學類考古學專題博物館,通過融合文化傳承、教育普及和旅游體驗,探索出了具有良渚特色的大眾化展覽模式。志愿者隊伍的多樣化服務、數字技術的賦能以及文創產品的推出,共同推動了良渚文化的廣泛傳播。然而,良渚博物院仍存在多語種服務不足和設備技術缺陷等問題,需進一步完善。良渚博物院應重視并解決展覽問題,以更好地展示和傳播良渚文化。
關鍵詞:良渚博物院;大眾化展覽;數字技術;中華文明
近年來,新博物館學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博物館熱”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在后博物館學時代,博物館的展覽從“物本”轉向“人本”,從“少數人的博物館”轉向“大眾的博物館”。博物館不該是歷史的置物架,不該是高臺之上的精英談資,它應當完成“知識下沉”這一任務,成為歷史和現實的紐帶,并以此實現先人與今人的情感共鳴。如何實現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同頻共振,成為當代博物館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當下,對博物館的認知應當超越學科藩籬,聚焦其現實意義,即大眾展覽的意義。探究博物館大眾化的展覽模式,使各年齡段的社會主體均能擁有了解良渚文化的機會,對實現游客和良渚文化的同頻共振,促進良渚文化的傳播,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良渚博物院,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展現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輝煌實跡。2023年9月,第十九屆亞運會在杭州隆重開幕,良渚文明的熠熠光輝與新時代的亞運之火相互碰撞,共同譜寫了壯麗的文化樂章。立足良渚博物院,講好良渚故事,是響應黨的二十大“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要舉措。
然而,國內有關良渚博物院及新博物館學的研究大多將目光投射在如何闡釋良渚博物院的考古遺跡上,對良渚博物院大眾化展覽模式的探討較少。因此,本項目的研究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在博物館大眾化展覽模式方面,良渚博物院已有了一定突破,但也存在不足。筆者將通過分析良渚博物院的展覽模式,立足其優勢和不足,力求推動良渚博物院大眾化展覽模式的進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傳播良渚文化,并為其他同類型博物館的展覽模式提供借鑒。
良渚博物院破除了陳列擺設單一且互動性缺失的展覽桎梏,融合了文化傳承、教育普及以及旅游體驗的綜合功能。從交互性現代技術到文創產品開發,再到新人物敘事,良渚博物院從多個方面展現其大眾化展覽模式,為其他博物館樹立了優秀典范。
(一)數字技術:賦能良博
數字技術為良渚博物院賦能,實現了大眾化展覽的一系列創新和進步。首先,良渚博物院積極建設數字展廳,讓“云游良渚”成為新風尚。良渚博物院全方位參與的“云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全面發布上線,受到了廣泛好評。與此同時,良渚博物院內還設有數字講解服務,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體驗。“良渚文化活現眼前”AR體驗點為游客提供了需付費體驗的 AR 眼鏡(50 元/1.5h),為游客帶來更個性化的參觀體驗。AR 眼鏡,即“Augmented Reality Glasses”,使用時,游客只需要對準某一點位,AR眼鏡便可自動識別,并播放相應點位的介紹視頻。這一方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增強了展覽的趣味性。不僅如此,良渚博物院還提供了更平價的語音導覽講解器服務(20元/次)。手握式講解器能夠隨著參觀者的移動而自動定位,并進行對應的內容講解,參觀者也可自行選擇是否觀看這一點位的講解。

(二)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
良渚博物院深入挖掘和提煉傳統文化元素,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良渚烙印的文創產品。神徽、玉鳥、玉琮是良渚博物院文創產品最常使用的文化符號。良渚博物院內文創產品包括但不限于集實用性和審美性于一體的香包、手辦、冰箱貼、紀念幣和杯子等。據工作人員稱,尤其是亞運期間,性價比高的文創產品更是搶手貨。文創產品作為信使,將人們日常可接觸的物件與神人獸面紋等極具良渚特色的文化圖騰結合,使文化圖騰不再是身居高位且冰冷的靜止符號,而是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文化記憶。文創產品以符號記錄文化,這強化了良渚博物院的文化與教育功能,拉近了文物與人們的距離,使良渚文化在與社會的同頻共振中歷久彌新。
(三)“良良”IP:趣味敘事

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與現代人之間存在天然的距離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對于公眾,尤其是青少年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為進一步探尋公眾易于理解的敘述方式,良渚博物院作出了新的嘗試。良渚博物院主持編著的首部兒童科普繪本《良良的陶器世界》孕育了活潑可愛的“良良”這一卡通形象?!傲剂肌边@個角色作為一個重要的形象符號,在講述良渚故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女孩良良,其造型靈感來自良渚文化中精美的陶器和豐富的食物,并與田野、遠山等意象交相輝映,為這一古老文明增添了一抹引人注目的“時尚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良良”打通了社會與公眾的教育路徑,使良渚文化的敘事方式更富趣味性。
良渚博物院在現代科技與文創的交融中傳遞著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蘊。然而,在大眾化展覽模式的探尋過程中,良渚博物院也存在一些值得優化的地方。
(一)多語服務不足
為順應全球化浪潮,良渚博物院的語言講解服務實現了擴展??傮w來看,院內的多語服務仍存在許多不足。首先,良渚博物院英文講解服務不夠完善。雖然良渚博物院增設了每周三和周日的英文講解服務,但該項服務需提前預約,且該預約信息在相關渠道里難以查詢到。預約的信息差可能導致游客最終因為名額已滿或時間沖突而無法參與英文講解,從而錯失深入了解良渚的寶貴機會。其次,雙語展板并未在館內全面覆蓋,且許多詳盡的內容并未提供對應的英文翻譯。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對良渚文化在國際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構成了一定阻力。良渚博物院作為展示良渚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應該注重其國際化宣傳功能的完善,可在展廳內增設雙語講解展板,助力國際游客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
(二)設備存在缺陷
現代化講解設備存在缺陷。AR眼鏡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首先,AR眼鏡佩戴舒適度欠佳。眼鏡無法調整松緊,容易滑落,使用時體驗感不佳。其次,部分AR點位指令不明。“水鄉澤國”“文明圣地”“玉魄國魂”三個常規展廳內共34個AR識別點,但部分識別點并未標注清晰的點位編號,游客尋找具體點位時易產生困擾。此外,AR識別點掃描后所得的視頻,其字幕以及片頭片尾等的格式缺乏統一標準,影響觀看體驗。與此同時,語音導覽講解器也存在不足之處。語音導覽講解器內容主要由大量文字音頻構成,且未配備耳機,導致游客不得不湊近設備收聽,易使游客產生困倦感。同時,筆者發現,在參觀良渚博物院的人群中,老人和孩子占較大比例。對于這些不熟悉科技設備的人群來說,學習使用講解器有一定的困難。在缺乏專人指導的情況下,他們易感到無所適從。因此,筆者認為,良渚博物院應當更新AR眼鏡的內部配置,統一講解視頻的格式,提供設備使用介紹,為游客帶來更佳的游覽體驗。

(三)宣傳力度不到位
對于公眾而言,初次探訪博物館往往需要提前做好攻略。然而,經過多方渠道的檢索,筆者發現,良渚博物院的線上宣傳力度稍顯不足。良渚博物院的官方網站、公眾號上等公眾平臺上關于展覽內容的介紹與宣傳相對較少,游客難以通過線上瀏覽的方式全面了解博物院的詳細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參觀體驗,也不利于良渚文化在更廣泛范圍內的傳播。因此,筆者認為,良渚博物院應當對官方賬號的運營增加關注,為游客提供更清晰的游覽指導。
良渚文明極致絢爛,曾被塵封于漫漫長河之中。如今,撥開迷霧,良渚作為一張世界級的文化名片,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有深遠意義。良渚博物院作為良渚文化在當代的外顯載體,將現代科技與人文關懷相融合,使良渚文化更廣泛地走進大眾的生活,為其他博物館實現大眾化的展覽模式提供了借鑒,推動了杭州乃至中華文化的傳播,對塑造文化自信具有積極作用,但是良渚博物院尚存在的展覽問題也需要得到重視。只有這樣,五千年的文明曙光才能在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發揚光大。
基金項目
杭州師范大學2023—2024學年“本科生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項目。
作者簡介
陽薇,女 ,漢族,江西贛州人,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
王依琳,女,漢族,浙江桐鄉人,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
王植,女,漢族,浙江平陽人,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
樓妍希,女,漢族,浙江義烏人,研究方向為文化產業管理。
徐佳露,女,漢族,浙江縉云人,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良渚博物院“傳播良渚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案例[J].中國博物館,2023(增刊1):73-74.
[2]賈艷.“良良”IP打造的實踐與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22):134-137.
[3]單霽翔.提升博物館講解服務質量的思考[J].敦煌研究,2013(6):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