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性別的塑造與兩性差異在所有文化場景中均有體現,本文運用社會性別理論對贛南客家民歌網絡傳播中傳播主體的性別差異、性別互動差異進行了理論分析與數據抽查,發現兩性在性別角色的構建方式、意識傳播圈層和演繹視角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并據此提出在性別互動中促進性別平等的建議:在短視頻互動中男性對女性價值給予支持和肯定,增強女性性別認同,女性通過對男性的學習實現自我成長,獲得內在力量,以期達成基于尊重的兩性平等交流。
[關鍵詞] 社會性別;贛南客家音樂;短視頻傳播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11-0195-03
社會性別理論關注社會文化如何塑造和維持性別差異,該理論認為:性別不僅是生物學上的區分,更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結果(Judith Butler,1990)。“社會性別理論是在肯定男女兩性的生物學差異的基礎上,強調其社會特征與角色,強調社會文化對性別差異的影響。社會性別作為分析工具強調性別之間的社會關系,它揭示了兩性關系的經濟和政治本質,及作為新的社會文化分析工具,其獨特之處在于從兩性的角度看待社會性別關系是怎樣在歷史中被不斷敘述和塑造的。[1]”從“社會塑造婦女”[2]到“女人是被建構的”[3],社會性別理論至今已在包括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和發展。社會性別研究在音樂領域起步較晚,《陰性終止:音樂、社會、性別和性征》[4]是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理論的首部經典作品,本書以符碼和隱喻的性別意義揭示了音樂的社會文化價值;國內音樂領域關于性別研究始于1997年,涉及音樂人類學、音樂教育學等學科,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但大多關注女性角色在音樂活動中的地位及作用等,較少涉及兩性關系的互動與演進。
本文旨在以贛南客家民歌的網絡傳播為研究對象,探索社會文化如何在音樂傳播過程中塑造兩性差異,以及在民歌的網絡傳播中兩性的互動模式。此外,本研究還將提出如何在民歌的網絡傳播中建立兩性之間的協力互助機制,在兩性溝通和理解中重塑女性的獨立價值。
一、短視頻平臺上的贛南客家民歌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短視頻迅速崛起,作為“后文字時代”的一種大眾媒介,促成了福柯所言的“無名者”的歷史性出場[5]。短視頻媒介也因此成為普通民眾主要的媒介表達方式。2013年短視頻產業開始興起,2018年短視頻平臺達到100多個[6]。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了1109萬人。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26億人,用戶使用率為95.2%[7]。曾經傳統文化因時代沖擊而日益式微,但短視頻以其“短、平、快”等特點[8]重塑了傳統文化的傳播生態,形成了新型傳播鏈,形成了“開放式”樣態。例如,興國哭嫁歌這種在特定時空場域下生成的客家民歌,通過“無名者”的隨手拍發至網絡平臺后,大眾可隨時了解并收聽贛南客家民歌,且與博主實現互動交流。短視頻媒介的出現重新賦能贛南客家民歌的傳播。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短視頻對傳統文化傳播的當下意義更多表現為“喚醒、激活、復現”。
二、贛南客家民歌網絡傳播主體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基于“抖音”短視頻平臺,以“贛南客家民歌”“江西客家民歌”為核心詞篩選相關博主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從中窺見在贛南客家民歌的網絡傳播主體上呈現出的兩性差異及其原因。
(一)性別角色的自我構建:“自我與他我”
性別角色是指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場景中期望和規定的行為、態度、角色和責任。性別角色觀念源于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別歧視。Spence[9]從心理學視角界定性別角色為“社會認定為適合于男性或女性的性格、態度、價值觀念和行為”;Gilbert[10]從社會學視角界定性別角色為“存在于特定歷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對兩性分工的規范性期望和社會互動中與性別相關的規則”。
虛擬的網絡傳播缺少真實的情境對話,傳、受雙方的性別通常也不夠明晰。為得到更多的關注,許多博主采用“立名正身”的方式吸引公眾注意。例如,女性博主通常起名為“客家”+親屬稱謂,從而與受眾形成“擬親屬”的互動關系,如客家紅嫂、客家姊、客家玲姑等。這些博主的命名符號既表明了自身的客家身份,也明確了性別角色。在親屬稱謂的選擇上,女性博主多使用“姑”“嫂”,其次是“姐”“妹”。“姑”為血親的父系親屬稱謂。已婚女性命名為“嫂子”或“弟妹”時就是以男性為中介,沒有將其視為獨立個體。女性博主借助“他者凝視”實現身份的自我建構,而男性博主多以“自我”形式構建身份,或多使用本人真名。在網絡世界以真名命名是博主源自對自我認知的肯定,對網絡傳播的充分自信。不同的命名符號凸顯出不同的性別身份,而這些命名符號也是社會動因及心理歸因的體現。
(二)傳播意識的結構形態:“意識與潛意識”
意識是大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應,是個體覺察到的感覺與體驗。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部分;潛意識則是不能被本人意識到的過去經驗“大倉庫”。潛意識的存在體現在一個人消逝的觀念在需要的時候還能進入意識層面。
本文根據抖音平臺博主發布的贛南客家民歌視頻將其分為核心圈層、次圈層和邊緣圈層三個類屬。其中,核心圈層的傳播主體為非遺傳承人、山歌手等,該圈層男性博主與女性博主的數量相當,傳播意識清晰、傳承文化使命感強,屬于“有意識傳播”;次圈層的主要傳播主體為民歌愛好者,其中女性博主多以“具身傳播”的方式在平臺進行展演,而男性博主多通過轉載、收集、整理的方式進行“中介傳播”;邊緣圈層的傳播主體為旅行者或聚會的隨手記錄,此類群體通常為“非客”身份,更多是以一種“獵奇”心態上傳短視頻,屬于“潛意識”傳播,兩性區別不顯著。
潛意識的投射作用對我們影響最大[11]。在信息時代中,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文化閾限被打破[12],贛南民歌視頻的創作者和身處社會工廠的“檻內人”形成了“逃離者”和“被束縛者”兩種狀態,這種身份屬性對被資本裹挾的觀眾有獨屬的吸引力。在贛南民歌的評論區中大多可見對過去的回憶、對演唱者的贊嘆等內容。經過統計,大多數互動者的年齡都在三十歲及以上。經過隨機抽樣檢測,男性互動數量遠比女性多,說明三十歲及以上中年男性更容易對贛南客家山歌這個特定文化符號有所觸動。
(三)傳播內容的敘事視角:“內視角與外視角”
茨維坦·托多羅夫認為,敘事視角本質是一種確定話語(敘述)與故事之間關系的范疇[13]。“內視角”是指借助某一人物的意識感知,從某一人物的視角出發,敘述其體驗的世界[14]。在贛南客家民歌的網絡傳播中,該視角體現為博主的“具身性表演”,外視角的敘述者以一種“非人格化”的冷漠態度敘述其“所見所聞”,不介入中心人物的內心活動,向外體現歷史文化語境[15]。
在贛南客家民歌的內視角敘事視頻中,女性博主傾向于在情境中說話、唱歌,展示自己唱歌的心緒,也與女性博主常常采用具身性表演的情況相符合。在贛南客家的哭嫁歌當中,贛南女性采用哭嫁歌表達對女兒的不舍,這種深切表達自己心緒的歌曲內容一方面是社會對女性的再塑造[16][17],另一方面也是男女思維模式的不同,男性唱哭嫁歌可能與社會塑造的男性形象不符,所以由女性出面表達家庭中的溫情。
男性博主傾向于紀錄片式的外視角敘事,很多視頻是風景剪輯與贛南歌唱音頻的結合,并不展示內心活動,如《木梓打花白連連》。這個視頻只說出了今年打花為明年的勞動目的,沒有對勞動心緒進行描繪,但并不意味著男性就應該是這樣,而是社會文化培養出了這樣的男性,在這種社會文化中,再次培養出相似特質的男性形象[18]。
三、贛南客家民歌網絡傳播中的性別互動
符號互動理論是社會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理論框架,強調符號和象征系統在社會互動中的重要作用。符號互動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查爾斯·赫伯特·米爾斯(Charles Herbert Mead)強調個體通過社會互動中的符號傳遞和理解意義[19];赫伯特·布盧默(Herbert Blumer)提出“交互性”概念,將個體與社會的互動視為社會現象的核心[20];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將符號互動理論應用到身份和社會角色的研究中,強調人們如何通過互動構建和維護身份[21]。
社會交往的同時也是社會性別劃分的過程,人們通過對符號的使用和解釋在交流中共同構建意義和理解。在短視頻中,評論作為一種符號的形式,可以傳遞用戶對視頻元素的態度、思想和看法,同時也可以被其他用戶解讀和回應,進一步增強符號的意義。博主在互動中持續構建和維護性別身份,從最開始的定位模糊到定位清晰,這也是性別聯系從生疏到熟悉的過程。
女性在與男性的互動中增強性別認同、獲得自我成長。在封建時期,女性的價值要在家庭和男性身上實現,在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中,女性的成功往往被抹殺或看作運氣的原因,即他們認為依靠女性自己是不可能成功的,女性一生都在順從父權的象征,在明代更發展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準則[22]。在現代,個人成長和成功不再是男性的專利[23],從“女性需要拯救,在愛情中實現價值”的觀念到現在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的變化。女性正在內化男性成功的經驗和策略,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而是獲得了關注女性自身成長的力量。在當今社會,性別平等和女性賦權[24]已成為全球性的議題,男性的態度和行動對促進女性成長和實現性別平等具有推動作用。
雖然《哥哥撐排下唐江》是男女對唱作品,但在它的評論區里幾乎都是對男性辛苦勞動的贊美,而在客家女性干活的視頻下面,大多數是贊美愛情、賢惠的評論,他們贊美的并不是勞動本身,而是透過“賢惠”“愛情”的皮層來贊美女性,但是在男性評論區里就沒有說男性很賢惠或對愛情的付出。在贛南客家山歌的評論區中,男性可以在視頻交互中給予女性精神支持,性別刻板印象往往限制了女性的可能性,而男性的積極行動可以幫助社會重新定義女性的能力和角色。
綜上所述,女性向男性學習和男性對女性的扶持,不僅能幫助她們獲得知識和技能,更能夠激發她們內在的力量,促進自我成長,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結" "語
性別差異及其塑造幾乎在全部社會場景中都有所體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贛南客家民歌適宜的原始傳播場景已經漸漸稀少,它也逐漸轉入網絡傳播的道路,在網絡傳播環境中塑造和維持著兩性差異,并在短視頻中面臨著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在博主與觀眾的互動中可見性別歧視的現象。同時,短視頻互動也是促進兩性平等的重要渠道,不僅需要類似“Me Too”的女性互助,而且需要男性的支持和推動,通過贛南民歌形式短視頻中的互動,通過體現女性自我、支持女性發言達成良好互助的兩性互動模式,在溝通與理解中體現女性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兩性關系中,只有通過平等與尊重,發揮各自的長處才能讓社會和諧發展、長久前行。
參考文獻:
[1] 龔曉潔,張劍.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60-61.
[2]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辯護[M].王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鄭克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18-21.
[4] [美]蘇珊·麥克拉瑞.陰性終止:音樂、社會、性別和性征[M].張馨濤譯.商周出版,2003:19-23.
[5] 潘祥輝.“無名者”的出場:短視頻媒介的歷史社會學考察[J].國際新聞界,2020,42(06):40-54.
[6] 許翠蘭,李丹陽.短視頻:從野蠻生長到有序發展[J].現代視聽,2021(05):4.
[7]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tml,2023.8.28.
[8] 徐兆壽,何田田.短視頻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新路徑[J].中州學刊,2024(04):168-176.
[9]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 第5卷 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56.
[10] 余小芳.性別角色的鑒定及其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
[11] 蔡立媛,詹沐清.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在廣告中的運用[J].新聞愛好者,2011(23):65-66.
[12] 燕道成,胡奧.文化社會學視角下青年視頻博主的敘事話語——以傳統文化類視頻為例[J].社會科學研究,2023(04):190-197.
[13] [法]茨維坦·托多羅夫.瀕危的文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4] 申丹.視角[J].外國文學,2004(03):52-61.
[15] 萬雪梅.敘事“視角”新探[J].江西社會科學,2010(05):35-40.
[16] 蔣志紅,袁雄.論巴特勒性別操演論的生成邏輯與倫理轉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1(05):182-191,239.
[17] 李慶本.朱迪斯·巴特勒的后女性主義理論[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03):61-67.
[18] 高一波.傳播學視域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路徑研究[J].文化遺產,2024(02):17-24.
[19] 趙一非.喬治·赫伯特·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與芝加哥學派[D].吉林大學,2015.
[20] HERBERT B.George Herbert Mead and human conduct[M].California:Alta Mira Press,2004.
[21] [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2] 孟凱.明代女性碑傳文與儒家女性觀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7(01):177-184.
[23] 張敬婕.論性別與傳播交叉研究的兩種范式[J].國際新聞界,2012,34(02):37-44.
[24] 王蕾.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網絡媒介傳播——以網絡女紅人為例論女性表達[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02):110-11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