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新課堂倡導的學習方式有三種,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最有效的學習形式之一。遵循教育學的規律,以“金字塔理論“和“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為研究基石,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組織學生展開有效的合作學習,是每位教師探索的焦點。如何將小組合作落實、落地?筆者將經驗總結如下。
一、科學建組,合理布局
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根據學業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別性格、語言表達等劃分為七個不同的小組,模式為8人一大組,4人一小組,含優生、先進生、良好生、進步生四個層次,編為1、2、3、4號,前兩排1、4號,后兩排2、3號,形成“一幫一”結對子方式,各班班主任根據實際情況可稍做調整,同時與科任教師協商確定7位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小組長,明確組員組長分工職責,科學安排座位,以確保小組的順利運轉。這樣每組組員均衡分布,實力相當,后期積分更趨于公平化,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使他們樂于學習。
二、建好文化,打造學習共同體
組名:小組最直接的符號,要求簡潔有力、寓意豐富、彰顯愿景。
組徽:以圖像的方式展現學習共同體的文化主張,生動而不失深刻。
組訓:以文字的方式,簡明扼要地表達學習共同體的共同愿景與組規組訓。
組照:可以選定合適的背景、合適的造型拍攝共同體照片,努力彰顯學習共同體的文化特質。
上述共同體文化要素,可以通過一張特色鮮明、主題突出、彰顯個性的共同體文化名片在學校綠板集中進行展示。
三、課堂教學,分工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有兩次交流分享,一次是組內交流討論,一次是全班展示匯報。不管是哪次交流,小組成員要有明顯的分工,并履行自己的職責。分工主要有任務分工和發言分工。1號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強,負責組織協調小組的全面工作。根據其他成員各自優勢進行任務分工。為了避免在小組合作時1號學生唱獨角戲,3、4號學生沉默不發言的情況,我們規定了小組成員的發言順序,先由3號學生分享發言,然后由2號學生完善補充,4號學生傾聽學習后發言,最后由1號學生總結,形成小組共識。通過任務和發言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主動做,事事同心做”。
四、依托學習單,教學有重點
學習單的恰當使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以學習單為依托,教學主線清晰,避免學生合作探究時跑“偏”。學習單由三部分組成:課前先學、課中導學和課后延伸。課中導學合作探究問題一定要秉承一個原則,即“簡單問題自學解決,組內小合作解決重點問題,班級大合作解決難點問題”。
五、注重過程,以評促學
小組評價采用個人評價與共同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主體分別是小組長和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生課堂表現等方面,構建“雙軌”評價體系。
小組評價: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科教師,評價的對象不再是學生個體,而是由學生個體有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僅關注個體的學業水平與自我成長,更關注學習共同體是否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獲得整體發展和共同進步。評價內容從學科素養與社會素養兩個維度綜合考量。教師借助“小組積分表”黑板貼進行積分展示。
個體評價:評價主體主要是組長,評價的對象是學生個體,在課間對學生的日常表現賦分,采取加分和扣分相結合的方式。如第一小組在課堂上踴躍展示得到表揚,則每人積1分。反之,若違反課堂紀律,個人將扣1分。
總之,根據個人評價和共同體評價“雙軌”積分模式,既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又提升團隊整體學習效能。表彰時,以周、月、學期為單位,分別取前三名為周優勝小組、月優勝小組、學期優勝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