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快,眾行遠。班級團隊建設是自主管理的有效載體,而深化團隊管理和評價目的是激發團隊的集體意識和內驅動力的有效手段。一個班級的正常運行,除了班主任需要獲得學生的信任外,首先要建立一個可靠負責的自管委隊伍來支撐。
在每個班級中,要組成一個強大的班集體,使集體成為陶冶學生的熔爐,必須要有一個領導核心,這個核心,就是自管委團隊。
班級工作問題繁多,教師不可能事事過問,面面俱到,在自管委干部選舉時,可以通過競選演說,為有意愿當自管委的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學生們一個個慷慨激昂地進行了演講,立志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自信、勇敢、有敢當,事實證明他們也的確沒讓我失望。
如果想讓自管委干部起重擔,真正成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就要讓他們在心理上對這個崗位充分認可,并且引導他們會管、善管,我們班采用了“三步走”的方法,賦能干部培養。
一是“尋光”,抓好每一個“第一次”
自管委成立之初,大家都缺乏經驗,往往不知道該干些什么、怎么干。這時我培養的關鍵一環是抓好每一個“第一次”,如組織第一次主題班會,第一次帶領同學勞動,第一次講評班級情況,第一次和個別同學談話。每個“第一次”的成功,對于自管委干部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應該在每個“第一次”的前后言傳身教,作好示范。所以,前提是要選擇一些品學兼優、責任心強、身體健康、樂意為同學服務的學生擔任班干部,并根據他們性格、能力的差異,安排相應的工作,盡心地進行培養和教育,使之成為學生們的榜樣,帶動其他同學不斷進取。也可選用后進生來培養,讓每一個人都有管理的“第一次”,之前我選用班級里一位特別調皮、上課閑不住,但在老師的監督下也有所好轉的學生擔任紀律部長,同時又找了一位他比較信服且有能力的學生做他的導師。對于這樣的學生當自管委干部,不一定要求他把班級管理得很好,主要是讓他自身在這方面有所進步,約束自我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二是“追光”,事前指導,事中點撥,事后分析
在自管委干部稍微有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后,班主任就要松開一只手,從攙扶變為引路,即使他們“走”得歪歪曲曲,也要堅持以他們自己走為主。在管理中我也沒有忘了事前的指導、事中的點撥和事后的分析、評述,組織每周班干部交流會,給大家一個互相學習、借鑒的機會,向優秀管理者學習。其實,無非是在不斷思考中努力,長期堅持,把每件小事做到極致。
三是“成為光”,信任、鼓勵,幫助他們樹立威信
當班干部逐漸熟悉了崗位職責后,教師就可以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在這個環節中,要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鼓勵,鼓勵讓他們通過處理班級的各種事務去鍛煉自己。班干部既要接受班主任的領導,又要為同學服務,接受同學的監督,因此常常處于各種矛盾的交叉點上。班干部與同學關系是否正常,將直接影響到班干部職能的正常發揮。因此,班主任應該強化他們的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班級里的每位同學都變成監督員,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幫助班干部樹立威信,我對他們的要求是“管好自己,帶好頭,做好事”。我經常教育他們:嚴格要求自己,樹立為同學服務的意識,作好同學們的表率,并以出色的工作來贏得同學們的信任。為別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須放出光芒,所以在做每件事的時候,先想一想,是不是給同學們樹立了好的榜樣。
其實,常規管理,每個老師都得介入。不介入,就無法樹立威信。威,靠言而有格的管理;信,靠學識與人格。我對學生說,班級迅速安靜下來不看第一個同學,而看最后一個同學,這就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水桶效應。一只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平齊無損,有一塊兒不齊或一塊兒有破損,就無法盛滿水。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取決于某塊木板上的破洞的位置。學生們有了這樣的意識,自我定位也就不一樣了。
金子總會發光的,但大部分人都在想怎么發光,很少有人在想如何成為金子。教育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個慢慢熏陶、逐漸內化的過程,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讓學生跟隨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