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以來,各級自然資源職能部門加大了化石保護與管理力度,地質類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以古生物化石為代表的地質類藏品,藏品的規范化管理和化石的保護修復對地質類博物館各項業務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藏品管理;化石修復;地質博物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19
地質標本是地球歷史、地質過程的重要見證和載體,是地質類博物館開展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科普、收藏、展覽價值。地質類博物館開展藏品的保護修復和規范化管理,能夠進一步揭示藏品的科研科普價值,確保地質標本的安全,是地質類博物館開展科研科普工作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地質類博物館的功能發揮、社會服務等諸多方面。隨著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地質類博物館面臨著藏品數量增多、種類復雜、安全風險高、利用需求多等越來越多的挑戰,如何實現地質標本的規范化管理和保護修復,成為博物館業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將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為例進行闡釋。
1 藏品規范化管理
①合理規劃藏品庫房,嚴格分類分區管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6495 m2,其中:基本陳列區建筑面積16902 m2,庫房和標本修復實驗室建筑面積3787 m2。在設計伊始,將藏品庫房劃分為精品庫、常用庫、辦公區、整理區、中轉區。在后續使用時,根據實際需要又將常用庫劃分為古生物化石庫區、礦物晶體庫區、巖石大標本庫區、暫存庫區。經過多次分區優化調整后,嚴格分類分區管理,使標本貯存逐漸達到了位置合理、擺放邏輯清晰、方便查找使用,為后續的藏品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②做實做透盤點工作,準確掌握藏品狀態信息。藏品盤點是藏品管理中的基礎性工作,通過盤查清點能夠掌握藏品當前的保存位置、保存狀態、數量等,及時更新記錄,確保藏品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為藏品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也為藏品利用等下一步衍生工作奠定基礎,為研究、修復保護、展覽、科普等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在近年的藏品摸底盤點中,歷時數月對50000余件標本進行了逐件的盤查清點,確認了保存狀況、位置、數量、尺寸等藏品信息,逐步摸清、解決了重號、實物與資料不符等大量歷史遺留問題,累計更新相關信息2000余條,做到了家底清楚、一物一賬。現有藏品中化石43701件,礦物10619件,其他149件,總計54469件。
③制定藏品著錄規范,推動相關工作標準化。制定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藏品信息著錄規范》,規定了藏品著錄的主要信息、藏品著錄流程和所需相關文檔(包括紙質文檔和電子文檔)的基本內容和填寫要求,推動了藏品著錄工作的標準化。
④持續推進鑒定工作,保障藏品信息準確性。邀請館內、館外相關古生物、巖礦專家,持續開展藏品鑒定工作,提升信息準確性,及時更新賬目,庫房與展廳聯動,對一系列展品的標牌進行糾錯重置。目前鑒定總量為39796件,館藏總量為54469件,藏品鑒定率為73.06%。
⑤主動銜接配合,助力科普工作開展。積極主動參與科普宣傳工作,了解科普工作的需求,歸納整理科普宣傳所需藏品信息,搜集、整理出一批適合日常科普活動的標本,將其安放在庫房專定位置,專用于活動,加快了科普工作所需藏品的提借流程。在重大科普活動中,提前了解科普活動特點及預期的展覽展示效果,篩選合適的藏品,這些舉措讓科普活動開展更順暢,同時極大降低了藏品使用時的風險。
⑥規范使用征集標本,滿足科研展覽需求。根據標本的稀缺性、研究價值、展覽收藏價值,標本征集工作有了針對性調整,近年來從各地區征集的標本使用價值大大提升。對新征集標本的提借、修復保護、研究、展覽等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保障了標本的安全,也滿足了科研展覽等工作需求。
⑦開發藏品管理系統,藏品使用流程實現電子化。依托博物館OA系統開發了藏品管理系統,日常藏品的借閱、信息查證、提借審批等實現了線上操作,提升了藏品使用的效率。
2 藏品保護修復
2.1 啟用恒溫恒濕系統,保障庫區存放條件穩定
庫區溫濕度劇烈變動是加速化石、巖礦等藏品風化損壞的主要原因。自2018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啟用恒溫恒濕系統后,經多次調試檢修機組,日常巡視記錄溫濕度并實時調整,保障了庫區溫濕度的穩定。同時,對極端天氣下設備的調校,對不同類別藏品存放區的適宜溫濕度設置,經探索實踐也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大量珍貴脆弱化石藏品的保存壽命得到延長,風化得到極大緩解,沒有出現大規模成批次的損壞,偶有損壞能及時安排開展修復保護工作,客觀上做到了防患于未然,踐行了保護先于修復的理念,也極大減少了修復保護工作的壓力。
2.2 持續推動藏品保護修復,常態化積極開展
化石標本是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非常重要的藏品類型,該類藏品從發現到入藏需要經歷修復保護的過程,才能剝落圍巖,露出真容,進而應用于科學研究、科普宣傳、展覽展示等。藏品保護修復工作是地質類博物館的重點工作,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多年來相關工作的開展逐漸常態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①清潔保養礦物巖石標本,提升展示效果。為延長標本壽命,提升展示效果,近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對800余件礦物巖石標本進行了清潔保養(圖1),積累了相關經驗。邀請專家對清潔保養方法進行了論證,嚴格按要求操作,收效良好,標本展示效果得到了極大提升,也摸索積累了相關經驗。
②清潔化石標本與包裝保護,改善保存條件。篩選了30000余件化石標本進行了清潔,對20000余件化石標本重新進行了包裝保護,改善了大量標本的保存條件,延長了標本保存壽命。
③開展底座修復工作,及時排除安全隱患。標本底座直接關乎藏品的長期安全,底座損壞時標本有傾覆損壞的風險,且涉及人身安全。在發現一批礦標的底座腐蝕、開裂后,迅速組織人員排查,對200余件礦標的底座進行了修復,損壞嚴重的底座安排重新定制,及時排除了安全隱患。
④探索室外展品保護方法,積累相關工作經驗。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現有室外展品156件。近年來,對室外展出的陰沉木、硅化木、鐘乳石等標本采取白蟻防治、遮陽、清潔、噴涂保護液等方式處理,減緩了室外標本的風化速度,積累了室外地質標本保護的相關工作經驗。
⑤展廳展品日常巡視,跟蹤藏品借出后狀態。安排人員對展廳展品定期巡視,掌握在展標本的動態變化,發現損壞的標本及時更換下來,安排進修復保護計劃中,防止標本情況惡化,也保障了展覽效果。
⑥提升藏品二維信息采集水平,保存標本圖像信息。制定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藏品二維信息采集技術指南(暫行)》,參照該指南對20000余件標本信息執行了采集(圖2),該工作切實可見地提高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藏品二維信息采集的水平,大幅提升了標本圖像的質量和數量,得到相關使用方好評,及時保存了大量標本的原始形態信息,現藏品二維信息采集率近78%。
2.3 建設專業化石修復保護團隊,發揮技術支撐作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修復室是安徽省第一個專門從事化石修復保護的專業技術團隊,擅長海生爬行動物(如巢湖龍)的修復。其主要職能是:為博物館的科研、標本收藏、保護、展覽陳列等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持,修復、保護待處理的化石標本。工作內容涵蓋化石修復和化石保護、化石照相、化石野外采集發掘,并承擔修復技術教學、組織業務培訓、承接科普活動等。自2010年開始籌建,經十余年打造,現已形成一支技術過關過硬的專業團隊,有效支持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修復出的大量高質量化石標本,為科研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也提高了館藏標本的數量與質量,成效斐然。其中重要化石有以下學術新發現:發現恐龍蛋新類型,建立1科1屬1種,即傘形蛋科(新蛋科)、休寧傘形蛋(新蛋屬新蛋種);發現中侏羅世恐龍新類型,建立1屬1種,即安徽黃山龍(新屬新種);發現遼西鳥類新類型,建立1種,即安徽地質博物館長嘴鳥(新種);發現安徽早三疊世巢湖動物群的新類型,建立5屬5種,即柔腕短吻龍、小頭剛體龍、短腿巢湖龍、盤烏喙骨馬家山龍、馬家山龍魚,極大豐富了巢湖動物群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填補了魚龍早期演化上的缺失環節。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在《自然》等重要科研期刊上發表。
在工作中與時俱進,引入了新技術、新方法,開展了如標本X光掃描、CT掃描和電鏡處理等實驗,合理篩選修復標本,更有利于科研的產出,發現了柔腕短吻龍隱藏牙齒信息等,也節省了修復資源。
在科普工作中,多次接受省市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采訪,定期承接科普活動,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化石修復,傳遞工匠精神。
在配合臨展工作中,形成了展前檢查預處理、展中維護、展后保養的支持機制,在“龍出巢湖”“海上生花”等臨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圖3)。
2.4 響應“1+N”發展新模式,落實省內化石資源保護職能
安徽地處華北和華南兩大沉積區域交變地帶,各時代地層都有發育,孕育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古生物化石甲級收藏單位和省內唯一的古生物專門研究機構,化石藏品數量達43701件,具有專業的化石修復團隊,是安徽省自然資源廳行使化石資源保護、研究和科普職能的重要單位。為有效推動安徽省內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工作,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在“十四五”發展規劃中首次提出了“1+N”發展新模式,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為主體,利用全省自然資源領域各類研究、展示、科普資源,通過優勢互補、協同發力,打造安徽省自然類博物館交流合作平臺。目前已與黃山地質公園博物館、天柱山地質公園博物館、馬鞍山市城鄉規劃展示館等單位合作,建設3個合作交流平臺、6處科研基地、17處科普基地、16處分館,將古生物化石的保護管理、科研科普工作深入省內各處。其中主導建設的巢湖地層古生物與地質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已成功申報為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巢湖動物群是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獨具特色的館藏化石資源,是重要的科研科普對象。該動物群產出于巢湖平頂山—馬家山地區,自2010年以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聯合北京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人員組建研究團隊,對巢湖動物群開展了系統調查、科學發掘和研究工作,共采集到近150件海生脊椎動物化石,均得到有效的保護,完成了部分化石的精細修復工作(圖4)。依托這批藏品資源,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科研團隊發現了唯一具有兩棲生活習性的原始魚龍形新材料—柔腕短吻龍、已知最古老的帶胚胎魚龍化石、世界上最早的鰭龍類化石—盤烏喙骨馬家山龍等。目前,巢湖動物群代表時代最早、魚龍等海生爬行類特征最原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化石群(圖5),堪稱早三疊世海生爬行類化石寶庫,巢湖及其周邊地區已成為研究海生爬行動物起源與早期演化最重要地點。2016年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協助巢湖市人民政府將馬家山—平頂山地區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是安徽省落實化石保護的重要舉措之一。
3 總結
藏品規范化管理和保護修復對地質類博物館業務的支撐作用體現在多個方面,具體如下:
首先,確保藏品的完整性促進可持續性發展。地質類博物館藏有大量珍貴的地質標本,包括礦物、巖石、化石等。規范化管理能夠確保這些標本得到妥善保存,避免損壞或遺失,從而保持其完整性和原貌。保護修復工作則能針對受損和未處理的標本進行專業修復,恢復其原有的科學價值與展示價值,為地學研究提供準確可靠的資料。這些措施共同確保了藏品的長期保存和可持續發展。
其次,提升展覽效果和教育功能。規范化管理使地質標本的分類、存儲和展示更加有序,為觀眾的良好體驗打下基礎。保護修復后的標本則能以更佳的狀態呈現在觀眾面前,提升展覽的觀賞性和吸引力。這些舉措更有助于地質類博物館向公眾普及地質知識,提高公眾對地球科學的認識和理解。
再次,增強博物館的專業性和影響力。規范化管理和保護修復工作展示了地質類博物館在地質標本保護方面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提升了博物館的專業形象和權威性。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地質學者、博物館從業人員和公眾前來參觀和學習,推動博物館的事業不斷發展,增強影響力。
最后,促進科研合作和文化交流。藏品的規范化管理和保護修復工作為地學研究人員提供了便利的研究條件,使他們能夠借助博物館的藏品開展科研工作,為推動學科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有助于通過舉辦展覽、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促進地質類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研究機構以及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地質學科的發展與地質文化的傳播。
綜上所述,藏品是博物館的立身之本,做好規范化管理和保護修復,不斷夯實基礎,對科研、科普、展覽等博物館業務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
致謝:本文得到古生物學與油氣地層應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編號:173109、203114)、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2108085MD135)、安徽省自然資源科技項目(編號:2021-K-13)、安徽省公益性地質工作項目(編號:2021-g-2-16)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