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建的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文化記憶,代表的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巍峨的長城就如同脊梁支柱,構筑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精神特質,是自強不息、團結凝聚的象征。作為長城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齊長城,綿延于山東大地,串聯起系列內容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齊魯文化的典型代表。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呈現出統一布局、各顯特色的特征。應深入挖掘齊魯文化特質,厘清歷史遺存與齊長城的關系,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更要以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整合山東文旅資源,促進文化旅游業的提升。
關鍵詞:國家文化公園;齊長城;建設路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40
0 引言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新時代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具有國家文化層面戰略性意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重大決策部署,旨在形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其對于傳承中華文脈,構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堅持、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齊長城在我國長城體系中地位重要,是“長城”一詞最早出現的指向體,作為世界長城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齊長城跨越兩千多年,幾乎貫穿整個山東地區,沿線串聯的一系列文物、文化、自然資源,主題鮮明、內涵深厚、內容豐富、影響突出(圖1)。
針對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各個領域的研究專家給出了多種建議。王雁認為,應借鑒美國遺產廊道理論和實踐,構建齊長城的綠色遺產廊道①。劉德增認為,齊長城集優美自然風光、歷史文物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革命文化于一體,要把對齊長城的保護放在首位,更要科學保護,防止“破壞性保護”,應重視齊長城古道,關隘是資源最富集的地方,應成為建設的亮點②。鄭晶認為,要將博物館融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助推和促進文旅融合發展③。范周認為,數字化發展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關鍵,能起到數字化再現全景資源的作用,帶動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虛實融合④。
山東省基本形成了四類主體功能區和“一廊七段多點”的布局。根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結合歐洲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和美國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保護理念及大運河等其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踐,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應以步道建設、場館展示、整合資源為實現路徑。
1 以步道建設補齊攀登路
文物保護是利用的基礎,齊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其利用更應該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開展。據統計,齊長城現有墻體243處、烽火臺8處、壕塹1處、關堡8處,構成了齊長城的管控保護區。對這些文物要不改變文物原狀、最低程度干預,在必要的清理、歸安、加固時,對本體和周圍環境要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特別是對瀕危文物要堅持保護第一,實施封閉管理。齊長城遺址地處深山,行人罕至,其單面墻的形式和干壘的建筑特點決定了不宜在上面或近距離行走,那么如果想走進和欣賞齊長城遺址,就要借助步道建設。
步道建設應首先確定線路。要充分結合原有道路,以原始路、護林路等為基礎,確需補充的步道建設既要與長城本體保持必要的距離,保證文物安全,又要靠近遺址,方便觀摩。原則上應在其保護范圍以外建設步道,需要突破的須經過專家論證。
步道建設的形制和用材。應結合文物遺址本體、周圍環境特色確定。可根據齊長城墻體夯筑方式、取材特點,結合地域特色及區域地勢、地貌的具體情況,以就地取材為原則,分區段劃定步道類型⑤。根據材質,步道有沙石、石質、木棧道三類,可以根據實際采用單一材質或多種材質相結合。
步道(綠道)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被廣泛應用,并成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載體。2023年4月,大運河(杭州臨平段)重點打造的29千米濱水生態休閑綠道精彩亮相,之后還在此舉行了2023年全國“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主會場活動。大運河國家步道建設的頂層設計、空間選線布局與可實施性等相關研究也在高質量開展中。齊長城的步道建設也應該與戶外登山運動相結合,通過步道可觀長城遺跡、可賞山水風景,使歷史文化與景觀相互加持,打出“沿長城廊道,登齊魯名山”的旅游品牌。
2 以場館建設融通古今史
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七段”,選取的是齊長城保護狀況較好、長城文化主題鮮明、周邊資源富集的七個主題標識段,主題分別為鉅防之始、山川毓秀、關隘覽勝、齊地探源、雄關祈福、莒地烽火、山海觀城,它們將成為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主體支撐。想將這些主題展示好,就需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形式。
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都是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表現出明顯的點、線性,雖資源豐富,但較分散。而齊長城因其戰爭防御的性質,行經路線是深山密林,交通不便;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自然風化嚴重,雨雪風雷造成了掏蝕、塌方、開裂;平原地帶的遺存也因為戰爭、政令、農耕、修路等歷史的、現代的、自然的、人為的原因而蹤跡全無。要展示齊長城的宏偉原狀、歷史變遷、周圍戰事、風土人情,必須借助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
場館建設應區分大小,以大而全、小而專為原則。核心展示區的場館應能反映所在地區長城的歷史信息、建設特點、保存現狀,以及圍繞長城的特殊資源的集合。具體來說包含:文史資料中本區域齊長城修建的年代、行經路線、建筑特點;歷史變遷中發生的著名戰事或事件,形成的傳說故事;具有本區域特色的農業農耕文化遺產、工業文化遺產;具有參與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儀式節慶類、工藝美術類、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小而專的場館宜建設在特色展示點、文旅融合區和傳統利用區,如鄉村博物館、體驗基地、服飾博物館等。
場館建設需要互為補充、互相指引。以線性文化遺產來謀劃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體觀表現在四個分區、七個主題標識段之間的特色互補和相互聯通。就場館來說,核心展示區的場館既要有體現齊長城整體及其他核心展示區的指引,同時也要有本區域其他展示點、文旅融合區和傳統利用區資源的指向,反之亦然,使整個齊長城串聯成資源和游憩的網絡(圖2)。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確定了“以大運河專題博物館為文旅融合亮點”的建設定位。博物館“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現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呈現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運河全線的文化遺產和全球運河城市的交流互鑒”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憑借優質的文物文化資源、精彩的展覽,將學習、旅游、休閑融為一體,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博物館、紀念館等場館的本質是展示文化遺產、增加文化內容,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要有充實、豐富的文化內容和多樣、充足的文化創意產品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3 以多樣融合重塑文旅業
齊長城橫亙在山東大地,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豐富的物質、非物質文化資源,但是這些資源具有微小性、分散性、同質化特點,要以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發軔點,達到整合既有資源、提振山東文旅業的目的。
目前多家風景名勝區中含有齊長城元素,但僅作為附庸,保護不力,宣傳不到位。位于濟南的藥鄉國家森林公園、章丘七星臺景區、雪野旅游區,位于淄博的原山國家森林公園、黑山公園,位于濰坊的馬耳山風景名勝區,位于青島的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有齊長城被納入,成為景觀之一。其問題多表現為:大多屬于地市根據自身條件獨立開發的,缺乏全局協調規劃性;開發時間較早,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基于經濟效益考慮進行開發,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經濟效益是一把雙刃劍,在沒有文物保護底線思維指導下,甚至出現了將齊長城維修為明長城的事件,真假齊長城聯袂出現。這些景區僅僅將齊長城圈入,作為游覽觀光的補充,忽略了其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解讀,只給游客留下了破壁殘垣的觀感。
多段齊長城具有優勢周邊資源,但缺乏融合發展。濟南長清區是齊長城的起始地,文物本體資源、民間傳說資源豐富。位于長清正南的馬山是與靈巖、五峰并駕齊驅的名山,資源多樣,具有開發的潛力。馬山風景秀麗,海拔512米,適宜攀爬賞景;山頂留有玉皇殿、碧霞祠等遺址和碑碣;據縣志和碑刻記載,馬山是鬼谷子隱居之山;其東側蓮臺山景區婁敬洞山上有多棟道觀古建筑;西南側的陶山,相傳為范蠡隱居處;有被世界吉尼斯評為植物標語“中國之最”的“毛主席萬歲”獨特景觀;民間文藝發達,且物產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充足。馬山的齊長城資源有主線、復線兩道,長度近50千米,以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統領,整合周邊優勢資源,能達到提綱挈領、重塑文旅產業的作用。在旅游者越來越不滿足于對旅游地景色單純的欣賞、更加重視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的現在,管理者應對自身的文化遺產加以梳理和研究,以齊長城深厚歷史底蘊加持自然景觀。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要讓齊長城遺址成為畫龍點睛之筆。
綜上,含有齊長城元素的景區應根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準,石塊歸安,補夯加固,培土植草,維持好原汁原味的齊長城,謹慎對待修復;設立保護標識,并按照統一風格、標準對齊長城做內容闡釋,深入挖掘志書中、傳說中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使之成為景區中的亮點。資源富集的齊長城區域,讓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資源整合的催化劑,串點成線,讓“沿齊長城”有風景、有文化、有歷史、有特產、有民俗。
4 以歷史記憶帶動鄉村游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山東省在2014年2月啟動了“鄉村記憶”工程,計劃建設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社區博物館,一是強化對鄉土建筑及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二是為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業增添內容。在鄉村建設層面,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信息為基礎,選定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包含農村傳統文化特征的古街巷、古村落、古民居進行保留、保護和維修利用,結合農業遺產、生產生活用具、遺物遺跡、手工工藝、特色服飾的展示,建成集鄉土建筑和鄉村民俗為一體的規模性、綜合性、活態化的鄉村博物館,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
近年來,《爸爸去哪兒》系列綜藝帶火了一部分古村。人們對走出“千城一面”城市鋼筋混凝土建筑,走入原生態、慢節奏鄉村表現出極大熱忱。沿著齊長城,星羅棋布點綴著眾多的古村落,這些村落具有悠久歷史,建筑特色與齊長城有著諸多相似痕跡,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尤其豐富,具有打造為齊長城傳統利用區和高品質生態旅游集聚區的優勢。
位于濟南章丘的石子口村,坐落在錦陽關西,有齊長城、戰國古山寨等歷史文化資源。石子口村在對齊長城及戰國古山寨修復的基礎上,重點對村內建筑進行開發利用,將石墻、石屋、四合院、石板路、石臺階打造為山區民居建筑群落,成為齊長城沿線傳統民居風貌的典型代表。利用石頭古宅打造民宿并配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培育民宿品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多種業態聚合,打造了齊長城研學基地、無人機實訓基地、體育實訓基地、創意木工坊等,進一步拓展旅游生態,來村休閑觀光、體驗鄉土文化的游客絡繹不絕。
以齊長城文化為開發支點的村落,在選取上應該本著就近原則,篩選長城沿線兩側5千米以內的傳統村落,以及與齊長城關系密切、建筑特色鮮明的村落,通過歷史挖掘、整體規劃對村落進行改造,打造齊長城古村落文化品牌(圖3)。利用村落現有建筑,打造鄉村記憶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或者有當地特色和集體記憶的專題性博物館,展示農業生產工具、服飾、節慶、禮儀等。在不改變建筑結構和外觀特色的基礎上打造民宿,讓人們體味“山里人”的生活樂趣。在不改變村落整體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的基礎上,可建造與原有環境相依存,與原有建筑高度、外觀、色調相一致的新建筑,用以發展旅游服務業。可通過鼓勵大學生和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等手段,增加發展村落的有生力量。
借力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東風,山東各地政府應大力挖掘、改造、宣傳推介齊長城沿線鄉村旅游資源,讓青山綠水、古樹石屋推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用鄉村游撬動更多的長城腳下旅游資源開發。當前,旅游的類型以親子游、家庭游為主,情侶組合游、退休人員組合游為輔。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旅游資源涵蓋了全年齡段的客戶群體:對于親子游、家庭游的群體,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滿足歷史文化教育、非遺體驗等需求;對于情侶游群體,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滿足戶外運動、山河美景、休閑放松的需求;對于退休老年人群體,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滿足追憶歷史、緬懷鄉情鄉愁、品味農家生活的需求。從已有實踐可以看出,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已經走出靜態保護、單一展陳的方式,更加注重活化傳承和合理利用,以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展現,讓齊長城遺產和歷史文化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共同促進。
注釋
①王雁.齊長城遺產廊道構建初探[J].理論學刊,2015(11):115-121.
②劉德增.問題與對策: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路徑選擇[J].春秋,2022(5):69.
③⑥鄭晶.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博物館的文旅融合發展:基于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實踐[J].中國博物館,2022(3):88-92,127.
④范周.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國家文化公園的發展向度和建設思考[J].學術前沿,2022(23):48-55.
⑤山東省古建筑保護研究院.齊長城遺址保護與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