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的目的在于揭示魏晉時期喪葬習俗與酒泉魏晉墓壁畫的文化價值,并通過分析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來深入理解酒泉魏晉墓壁畫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這樣的研究有助于豐富我們對魏晉時期社會發展的認識,推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透過壁畫中的喪葬習俗,我們能夠窺探古人對死亡的思考和對亡者的尊敬,進一步折射出魏晉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
關鍵詞:魏晉時期;喪葬習俗;酒泉魏晉壁畫墓;文化價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27
0 引言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傳承因互鑒而豐富。我國傳統喪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其深厚文化底蘊,是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途徑。汲取傳統智慧,對加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增強同世界各國的文明對話和交流互鑒以及文化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魏晉時期的喪葬習俗與酒泉魏晉墓壁畫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對壁畫中與喪葬習俗相關的內容進行研究和解析,可以進一步揭示魏晉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背景。
1 魏晉時期喪葬文化的演變與特點
1.1 魏晉時期喪葬習俗的起源與背景
魏晉時期喪葬習俗的起源與背景是多方面因素交織的過程。先秦時期的墓葬制度和儀式、社會經濟變遷以及道教和佛教的影響,都對魏晉時期喪葬習俗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魏晉時期喪葬習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墓葬制度和儀式。《尚書·周書·武成》記載了堯舜時期國家祭祀和祭祀制度的規范,這為后來的喪葬儀式奠定了基礎。而在戰國時期,由于社會動蕩和思想變革,喪葬儀式逐漸發展成了重要的社會儀式,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一套詳細的思想體系和儀式程序。這樣的歷史背景為魏晉時期喪葬習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其次,魏晉時期喪葬習俗的起源與社會經濟變遷密切相關。在魏晉時期,我國社會正經歷著從農業社會向商業和手工業發達的社會轉型。這種經濟模式的變遷也對喪葬儀式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社會分工趨于復雜,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裕,喪葬習俗也逐漸演變為更加煩瑣和講究的儀式。這樣的背景為形成魏晉時期特有的喪葬習俗打下了基礎。
最后,魏晉時期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也對喪葬習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道家和佛教的崛起使人們對來世和輪回的思考變得更加深刻,并且對于喪葬儀式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要求。道教的天人合一觀念和佛教的輪回轉世觀念滲透到喪葬習俗中,賦予了喪葬儀式更多的宗教意義和超脫生死的精神象征。
1.2 魏晉時期喪葬習俗的基本特點與內涵
魏晉時期喪葬習俗注重家族延續與家族榮譽。在《晉書·謚法志》中提道:“父子孝悌,多累屬知名。”顯示了尊重家族關系的重要性。這種思想貫穿于喪葬習俗中,體現為重視祭祀祖先、宗廟等活動。例如,《金石書目》中記載的墓志銘內容,常見的是表達對逝者家族功績的頌揚和傳承。因此,喪葬儀式和習俗成為家族凝聚力和傳統價值的象征。
魏晉時期喪葬習俗關注來世觀念與超脫生死。道教、佛教傳入中國,對喪葬習俗產生了重要影響。道教注重人與自然、天地之間的關系,喪葬習俗注重尊重自然、追求正氣。佛教從輪回轉世的觀念出發,關注個人靈魂的救贖和超越塵世的境界。這些思想在喪葬習俗中得到體現,墓志銘中常用“超遣”“超凡入圣”等詞,表達對逝者靈魂歸宿的愿望。
魏晉時期喪葬習俗崇尚禮制與儀容。《晉書·謚法志》中指出“禮者,敬授相印”,強調尊重和行為規范。喪禮、祭祀等儀式有著嚴格的程序和規矩,體現了尊重逝者的態度。同時,在墓葬的布置上也講究設計和裝飾,比如刻畫壁畫、鑲嵌玉石等,彰顯社會地位和身份。
1.3 社會背景對魏晉喪葬習俗的影響
魏晉時期的社會背景由封建制度向官僚制度過渡,社會階層發生了劇烈動蕩。在官僚制度的影響下,社會地位的分層更加明顯,貴族階級享有較大權力和資源,尋常百姓則處于弱勢地位。喪葬習俗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成為貴族階級競相彰顯身份、地位和家族榮譽的手段之一。歷史文獻《喪服志》中記載了魏晉時期豪門喪葬的盛況,如擁有龐大的仆從隊伍、舉行豪華祭祀儀式等。魏晉時期的儒家思想蓬勃發展,它對喪葬習俗的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思想強調家族道德和家風的傳承,對于喪葬習俗提出了嚴格要求。《喪服志》中記載有喪葬禮節的詳細規定,例如各個喪屬對應穿戴的服飾、祭祀儀式的程序等。這些規定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社會地位、家族榮譽和道德觀念的高度重視。魏晉時期經濟繁榮與文化多元交織,也為喪葬習俗的演變提供了契機。隨著社會的富裕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興階級,他們摒棄傳統喪葬習俗,提倡簡樸、自由靈活的葬禮形式。《晉書·鮑氏傳》中記載了晉代一位名叫鮑照的富商公開采用民間喪葬習俗,不拘泥于傳統的喪葬禮儀。這種現象表明了社會轉型期間,喪葬習俗也在逐漸向著多樣化的趨勢發展。
2 酒泉魏晉墓壁畫的發現與壁畫特點
2.1 酒泉地區魏晉時期墓葬的考古發現
鑒于古代地緣歷史背景的關聯因素,我國甘肅境內河西地區擁有眾多珍貴的古代墓葬群,這些墓葬群已成為探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文化資源。酒泉作為中華民族及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經歲月沉淀,保存了魏晉時期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果園墓葬群的歷史遺跡,為探究魏晉時期的墓葬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證資料。
1977年,甘肅省考古隊在酒泉縣(今酒泉市)果園公社丁家閘村附近發掘出一座結構完整的彩色壁畫墓。該墓由覆斗形封土、墓道、照墻及墓室組成,墓道朝東,呈斜坡狀,全長33米,寬0.9米。照墻低矮,以磚砌成,表面未經修飾。該墓前室為方形,長寬均為3.3米,高約4米,頂部呈覆斗狀。后室則為長方形,長2.8米,寬2米,主要用于安放棺木,后壁繪有弓箭盒、絲帛等物。這座墓的壁畫構圖嚴謹,內容豐富多樣,層次清晰,布局活潑,造型生動,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盡管整座墓穴早已被盜,但墓室內的壁畫卻依然處于基本完好的狀態。
古人將安放逝者遺體的墓室稱為“陰宅”,深信其風水好壞會直接影響墓主人后代的運勢。丁家閘壁畫墓的地理位置與結構充分展現了古人建墓的理念。該墓中的陳設及壁畫內容無一不彰顯墓主人對生命的留戀,以及對生前享受的一切的執著。即便死后,也要將生前擁有的一切全部帶走。這些壁畫以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為原型,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逐一描繪于壁畫上,既展現了墓主人生前的富足與安逸,也寓意著死后依舊可以享受相應的物質生活。
墓室采用室內磚壁薄施草灰泥,繪通欄壁畫,采用整壁分層作畫的方式,從頂部到四壁均呈現出連貫的畫面,分別代表天上、人間、地下三大部分,都以土紅色寬帶間隔。內容以反映道教神仙的東王公、西王母及天馬、羽人、龍首和反映現實生活的宴樂、耕作放牧、出行場面為主,墓室前室頂部繪有一朵盛開的蓮花。
第一層無彩繪,象征天。
第二層東壁繪東王公,西壁繪西王母,南壁繪白鹿、羽人,北壁繪神馬,這四幅畫大都以倒懸龍首、周圍云霧繚繞為背景。東壁東王公袖手盤坐在扶桑樹上,上部為太陽內繪金烏。西壁的西王母打扮得雍容華貴,端坐在曲柄華蓋下的若木樹上,上部為一輪圓月,內有肥碩的蟾蜍,座前有九尾狐、三足烏在時刻等候著她的調遣。北壁的天馬踏云披霧,與武威擂臺出土的銅奔馬極為相似。南壁的白鹿和羽人一個是成了仙的獸,一個是成了仙的人,他們在天界自由自在。天界下山巒起伏,神獸出沒。古人將“死亡”寓為“駕鶴西行”,意指靈魂飛往西方極樂世界。分析墓室前第一層與第二層的壁畫內容,可知其展現了古人對“極樂世界”的想象。
第三層為人間部分。西壁繪墓主宴飲行樂圖,這是壁畫墓的主題畫。圖中墓主人頭戴三梁進賢冠,身著朱砂石黃相間的朝服,跪坐于榻上,左手執塵尾,右手憑幾,身后男仆手捧圓帽,女侍手執曲柄花蓋,展現出王公貴族的顯貴氣派。他的前方有翩翩起舞的女伎和專心致志有吹有彈的樂隊,墓主人一邊品嘗美酒佳肴,一邊欣賞歌舞、音樂與百戲。這幅壁畫中共有18位人物,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配合得十分默契。南壁與北壁繪有勞動人民為墓主人服役的各種勞動場面,如:犁地、耙地、揚場、牧羊、牧馬、運輸、采桑,從各個角度展示當時農林牧業的發展。畫中勞動者服飾不同,面貌各異,有戴高帽的,有披長發的,有胡子上翹高鼻深目的,有粗眉大眼翻唇露齒的,用極其生動形象的繪畫來表現當時多民族聚居的歷史事實。
壁畫中也表現了墓主人的飲食文化,他家廚房熱氣騰騰,高大的食品柜中擺放著雞、鴨、魚、牛、豬肉等,樣樣俱全,室外椎牛者正高舉大錘向牛頭砸去,屠豬者將豬捆得結結實實,一手提刀一手拿盆正欲宰殺。仆人來來往往十分繁忙,他們正在為主人準備豐盛的宴請佳肴,眾多的侍從,豐盛的食品,墓主人的富足可見一斑。壁畫中的家禽也十分有靈氣,刻畫了羽毛怒聳、舉喙爭斗的雞,忠于職守、警惕性很高的狗,欲掙脫韁繩的馬,寥寥數筆,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壁畫中還描繪了采桑圖、園林圖、出行圖,它們都以它特定的內容反映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這些壁畫描繪了死者生前的現實生活,是墓室壁畫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分。其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呈現在壁畫上,寓意著墓室主人希望在死后仍能享有生前的榮華富貴,展示了華夏文明對生死和生命的獨特見解。
第四層為地下部分,繪有幾間簡單的房舍。
后室的壁畫甚為簡略,也分三層:第一層仍繪象征吉祥的卿云;第二層繪二奩、二方扇、二盒、二拂、一弓一箭,還有九個圓圈(可能為粉團);第三層為絲束、帛絹,這些都是供男女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享用的。這些壁畫不僅展現了墓室主人的個性審美與品位,亦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我們得以領略古代墓葬文化的魅力。這些精巧的壁畫無疑是墓室中最為璀璨的藝術珍品之一,為人們的想象力提供了無限空間,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探尋古代文明的風采與禮儀。
2.2 酒泉魏晉壁畫的藝術風格與主題
從藝術風格角度看,魏晉時期的酒泉壁畫在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上展現出多樣性。《魏晉南北朝墓葬藝術》一書記載,魏晉壁畫墓以線條勾勒,具有鮮明明暗對比和色彩層次分明等特點,這一風格與當時繪畫藝術追求自然形象和造型簡練的特點相契合。
酒泉丁家閘五號墓壁畫中繪制著大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生活場景,展示了豐富的題材和情節。同時,壁畫還注重質感和細節處理,通過細膩的線條和精湛的表現技巧,生動地展現了人物形象和環境氛圍,給人以深刻的藝術感受。例如,墓室壁畫中的《燕居行樂圖》,在用色方面頗具多樣性,紅、黃、粉黃、白、石綠、赭石、淺赭、黑、灰等多種顏色交織其中,侍從們身著樸實無華的灰暗服飾,與主人華麗的紅黃彩紋裝束形成鮮明對比。壁畫中描繪的舞樂場景氣氛熱烈,巧妙運用了朱紅、石綠、粉黃、赭石及白等鮮艷色彩,使整幅畫面斑斕絢麗。為表現器物的厚重感,畫家采用了黑色平涂技法描繪其形態。在描繪搖曳的樹枝與火焰時,并未借助線條勾勒外形,而是平涂朱紅或土紅色。壁畫中的色彩運用充分考慮了濃淡、明暗、虛實等要素,根據各類事物的特性進行處理,使整個墓葬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且為現代考古研究和魏晉時期的墓葬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在墓室南壁下層中央部分,可以看到一幅非常獨特的壁畫。畫中有一棵巨大的樹,樹梢上棲息著一只清新明快的青鳥,樹枝間還站立著一只鸚鵡和一只赤色的猴子。樹下有一道柵欄,柵欄內有一人,他正用耙子努力工作著。丁家閘五號墓壁畫的大部分內容是展示為墓主人提供服務的各種各樣的勞動者們的生產勞動場景。在樹下還描繪了一位采桑女以及各種不同形態的車輛和馬匹,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特點。此外,在前室北壁西側最底部的位置,有一幅非常清晰且精細描繪的圖畫,展現出繪者雄健有力的筆觸和繪畫技巧。
3 魏晉喪葬習俗與壁畫的文化價值
3.1 宗教與神秘意蘊:壁畫中的宗教主題及其影響
魏晉時期的喪葬習俗承載著豐富的宗教元素和神秘意蘊。壁畫作為墓室內部裝飾的一種形式,經常用于描繪宗教儀式、神話傳說以及與來世有關的場景。這些壁畫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于宗教信仰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人們對來世的向往和對靈魂超越凡塵的希冀,也反映出宗教主題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宗教信仰是社會團結和價值觀念共識的一種表達形式,通過這些壁畫可以看出統治者對于社會秩序的強調以及他們對人民幸福和家族榮耀的關心。同時,這些宗教主題的壁畫也對后世產生了一定影響,成為當時社會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激發了人們對于宗教與信仰的思考和探索。
3.2 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喪葬習俗對社會結構的反映
魏晉時期的喪葬習俗是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一面鏡子。通過對墓內壁畫的研究,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階層差別、家族地位以及對于權力和地位的追求。在壁畫墓中,統治者和貴族的墓室往往裝飾得極其華美,反映了他們的高貴身份和優越的社會地位,社會底層人民的喪葬習俗則較為簡樸,突顯了社會階層的差異。同時,這些喪葬習俗也反映在當時社會價值觀念的重要方面。社會對于孝道的追求在壁畫中得以體現,孝敬和祭祀祖先成為社會道德和行為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壁畫,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于家族傳承、血脈相連的重視程度,還有對于親情和家族榮耀的強烈情感。這些價值觀念的傳播也為后世的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
3.3 藝術與審美觀念:魏晉時期壁畫的藝術表現與傳承
壁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魏晉時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并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觀念。這些壁畫展現了精湛的繪畫技巧、細節的把握以及舒適的色彩運用,所繪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場景恢宏壯觀,體現了當時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壁畫中的人物造型和背景環境也反映出當時審美觀念的偏好和文化傳統。這些壁畫的藝術表現不僅影響了當時的藝術發展,更為后世的繪畫藝術提供了借鑒和啟迪。魏晉時期的壁畫塑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延續了漢代以來的傳統形象和構圖方法,同時又注入了更多的創新元素。這種藝術傳承為后世的繪畫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對我國繪畫藝術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4 歷史與文化傳承:壁畫對于后世的影響與意義
壁畫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對于后世的影響和意義不可忽視。首先,通過這些壁畫,我們可以了解到魏晉時期的社會制度、文化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深入了解這一時期的發展和演變。其次,壁畫作為歷史的見證,記錄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思想觀念。最后,通過研究壁畫,我們可以揭示出當時社會的變革和演進過程,了解到人們對于生死、宗教和美學的認知和追求。
4 結語
魏晉時期的喪葬習俗與壁畫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它們不僅體現了宗教與神秘意蘊,反映了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還展示了藝術與審美觀念,同時對歷史和文化傳承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喪葬習俗和壁畫為我們了解魏晉時期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值得我們的深入研究和珍視。
參考文獻
[1]李成斌.魏晉壁畫墓伏羲女媧圖像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4):141-143.
[2]安瑞軍.山西東魏北齊墓葬壁畫述略[J].收藏家,2021(12):3-8.
[3]王寧遠.河西魏晉十六國畫像磚上所見先民社會生活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22):202-204.
[4]吳桂兵.兩晉墓葬文化因素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335.
[5]呂華亮,王政,侯曉珊.漢魏六朝民俗與詩歌[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9:418.
[6]周學鷹.楚國墓葬建筑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610.
[7]包艷,張騁杰,史亦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墓室壁畫[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