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是一種自然界所沒有的復合型動物,對于它的起源將進行分類探討。龍作為中華文明標識,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點,對不同時期的龍形象分別考究,方能探尋龍的起源。
關鍵詞:中國龍;起源;動物起源說;自然現象起源說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37
龍在政治、社會、宗教、文學、藝術、民俗等方面都充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崇的文化符號,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偉大象征。龍在不同時期所代表的內涵也有所不同,新石器時代龍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紅山文化玉豬龍和濮陽西水坡蚌殼堆塑龍上。對于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形器,學界一般認為它受一定觀念形制的制約,已具有禮的雛形,表現了紅山人民對土地的崇拜,是紅山文化原始農業發達的體現①。而西水坡所發現的堆塑龍,發掘者們認為龍虎其實是墓主人生前地位和權力的象征,并認為在當時社會階級已經產生,貧富差距已經出現②。馮時等人則從天文學的角度論證,認為西水坡的堆塑龍起源于“四象”,具有授時意義③。袁廣闊在《論二里頭文化龍崇拜及其對夏商文化分界的意義》中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凡出土龍相關的遺存僅限于二里頭遺址,且多出現在大中型墓葬或宮殿祭祀區內,這充分反映了龍的神圣性和都邑的專有性,是夏人尊龍、崇龍的體現,龍是夏民族圖騰,是夏代國家形成的重要標識④。商周時期,龍形象達到了一個黃金時期,青銅器和玉器上到處可見不同型制的龍紋,龍紋在這一時期的意義豐富,更與神、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張光直在《中國青銅時代》中曾對商周銅器上所見動物紋樣的意義做過推測,認為青銅器上的動物紋飾實則是作為人的世界與祖先及神的世界溝通的媒介⑤。夏文峰在《商周青銅器龍紋漫談》中認為,商代是一個以神為本的時代,凡事必卜,出于宗教與政治的需求,龍成了青銅器上總體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強化自己的通天手段來懾服臣民。而到了西周,更突出人文色彩,崇尚禮教制度,龍紋的意義也從“通天神獸”向“祥瑞象征”傾斜⑥。
古往今來,不少學者論述了龍的起源問題,但始終莫衷一是。目前學術界對于龍的起源有十余種說法,筆者根據其起源的種類不同,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動物起源說,另一類是自然現象起源說。
1 動物起源說
1.1 古鱷說
古鱷,一般有揚子鱷和灣鱷兩種,揚子鱷在古代又稱“鼉”,灣鱷一般稱“蛟”或“鱷”。古代文獻中,龍常與鼉、蛟相聯。《本草綱目》引《器藏》云:“鼉,形如龍,聲甚畏,長一仗者,能吐氣成云致雨。”這一描述既概括了龍的長相,又反映了龍的職能。《說文解字》載:“蛟,龍之屬也。池魚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認為蛟就是龍的一種,說明蛟、龍應有相似的長相。《廣雅·積魚》曰:“有鱗曰蛟龍。”這一描述也非常符合后世的龍有鱗這一特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了豢龍氏飼養龍的故事,稱龍可以飼養,肉可以食。
祁慶富在《養鱷與豢龍》中提出:豢龍氏所馴養的龍應該是就是揚子鱷,同時他還認為揚子鱷和灣鱷同為龍的原型⑦。王明達也力主這一觀點,他認為“龍有足,這和蛇是一個絕大的區別”,并且認為在遠古時期,南方居民靠漁獵為生,受鱷的威脅很大,很有可能由此產生了鱷崇拜,并逐漸創造了龍⑧。李零在《說龍,兼及饕餮紋》中曾提到鱷魚和龍的關系很大,龍角極有可能是在模仿揚子鱷頭上的骨狀凸起⑨。邵望平和高廣仁在《龍的起源、發展及其社會功能的變遷》中認為,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蚌殼堆塑龍的原型應該是揚子鱷。原因是當時的濮陽西水坡有大面積的沼澤湖泊適宜揚子鱷生存,在年代相近環境相似的山東兗州王因遺址內發掘出大量的揚子鱷殘骸,所以有理由推測在濮陽也有大量揚子鱷生存,且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殼龍頭部和眼部都較大,吻部突出,有腿、有爪、體長、有尾的特點和揚子鱷非常相近⑩。王震中在《圖騰與龍》一文中提到,有足之龍的原型為蛟龍,即灣鱷。景以恩k、楊鐘健等人也都曾撰文認為龍起源于鱷魚。
1.2 蛇說
龍起源于蛇這一說法由來已久,始終占據著龍紋起源研究的主體地位。“龍”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存在,如《甲骨文合集》29990:“其作龍于凡田,又雨從。”從其字形來看,類似于蛇,頭部較蛇復雜,似是在蛇上有一個王冠。《韓非子·說難》曰:“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古漢語中,“蟲”即為“蛇”意,意思是說龍屬于蛇類,可以馴養、游戲和騎乘。《論衡》中提到:“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身。”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由此可以看出,龍與蛇密不可分,尤以蜿蜒曲折的龍身應為蛇的寫實。
孫作云認為,龍是神秘化的蛇l。李埏認為,古人以蛇為藍本附加一些想象塑造成龍m。劉敦愿n、袁德星o也分別在文章中發表觀點,認為龍是神異化、宗教化的蛇,以角來區分神異化與宗教化。吉成名還曾發文稱,龍崇拜來源于毒蛇禁忌p,這與王明達的鱷崇拜有異曲同工之處q。隨著陶寺遺址蟠龍盤的發掘,以及二里頭多種龍形器的發現,王震中認為,無足之龍的原型即為蛇r。楊秀綠s、何星亮t等學者也認同龍起源于蛇這一觀點,并且認為龍的主要原型為蟒蛇。
1.3 蜥蜴說
蜥蜴在民間常被稱為“龍子”“石龍”,它外形像鱷,但體型比鱷小,與蛇相似,又比蛇多了足,古人很有可能將其神化成龍。龍起源于蜥蜴這一說多見諸于民俗學研究,從民俗學家的研究中可見我國南方地區有用蜥蜴代替龍來祈雨的習俗。較早可見文獻《北夢瑣言》:“云安縣漢成宮絕頂,有天池深七八丈。其中有物如蜥蜴,五色備具,躍于水面,象小龍也。”這一描述論證了龍與蜥蜴在外形上相似。《全唐詩》中有一《蜥蜴求雨歌》:“蜥蜴蜥蜴,興云吐霧。雨若滂沱,放汝歸去。”說明了蜥蜴具有騰云駕霧、掌握雨令的能力,這與文獻中記載龍的能力相同。龍起源于蜥蜴這一說法受到了唐蘭的支持,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提及:“龍象蜥蜴帶角的形狀。”何新認為所謂“龍”就是古人眼中鱷與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u。
1.4 魚說
“鯉魚躍龍門”是流傳已廣的民間故事,這展現了中國人對魚的崇拜由來已久。石興邦從圖騰學的角度出發,曾在《中華龍的母體和原型是“魚”》一文中主張,中華龍的母體和原型就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魚紋發展演變而來的v。陸思賢認為陶寺遺址出土的彩陶蟠龍盤,其蟠龍的形象就是以魚為主,蛇、魚共創的“魚龍”w(圖1)。
1.5 馬說
“龍馬”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周禮·夏官司馬·廋人》載:“馬八尺以上為龍。”《論衡·龍虛篇》曰:“世俗畫龍之象,馬頭蛇尾。由是言之,馬、蛇之類也。”林梅村從民族志和地方史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月氏人最先馴養了八尺以上的大馬,所以月氏族又有“龍部落”之稱。原始漢藏語“龍”的讀音借自吐火羅語nage,這實則是月氏人對馬或神的稱謂x。
1.6 復合動物說
《爾雅·翼·釋龍》曰:“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聞一多在《伏羲考》中亦有相關論述。龐進在《中國龍文化》中寫道:“龍是中國古人對蛇、魚、鱷、豬、馬、鹿等動物,和云、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融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y由此可見,龍是一種多元融合的動物結合體,它是一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象,代表著古人的藝術追求和禮制思想等。
關于動物起源說,還有豬說z、河馬說、恐龍說、蠶說等其他說法,國外學者還提出了昆蟲幼蟲說,在此不再進行一一論述。
2 自然現象起源說
2.1 星象說
馮時認為龍的最初形象來自東方星宿,這在甲骨文中可以找到依據。龍與虎的結合,是在天文學角度龍星和虎星位于二分點;龍與鳥的結合,說明龍可升天亦可降落。而古代對于龍的崇拜來自它的授時意義,從本質上講是對自然神的崇拜。何星亮在書中提到,湖北黃梅焦墩遺址的卵石擺塑龍當與古代天文星象有關。李學勤在文章中指出,西水坡M45墓中的龍虎蚌殼堆塑起源于天文學中的四象。
2.2 雷電說
朱天順在《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中寫道:“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而成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趙天吏認為,夏秋之時,經常有雷電現象,閃電的形狀曲折,先民們稱這一現象為“龍”。由于當時的人們還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所以就想象“龍”是一個神通廣大的鱗蟲類動物,能騰云駕霧,乘云升天,變幻無常。
2.3 云說
云作為一種自然天象,和雨水的關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和生活,因此古人對云相應地產生了自然神崇拜。《周易·乾》曰:“云從龍。”《淮南子·天文訓》曰:“龍舉而景云屬。”何新引用《淮南子·地形訓》“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云……”的說法,從古文獻角度出發認為龍與云的關系是十分清楚的,并認為龍就是云神的生命格。
2.4 虹說
葉舒憲在《龍—璜—虹—天人合一神話與中華認同之根》一文中,用神話學的方法,認為古籍中的龍承擔著人神互通的媒介運載責任。人借助于龍升天從而獲得神意,而人在乘龍升天時往往會佩戴玉璜(圖2),由此可知玉璜也是溝通天人之際的神圣媒介物,與龍的功能類似。胡昌健也持同樣的意見,他認為龍的原型來自閃電、冬蟲、草木、彩虹等,“虹是龍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2.5 物候說
物候說也可稱組合說,陳綬祥在《中國的龍》一書中提到:“廣大的范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歷法之參照動物,后來,這些關系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
2.6 圖騰說
以聞一多《伏羲考》為代表:“是一種圖騰(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他認為,在當時,蛇圖騰最為強大,龍圖騰是以蛇圖騰為基礎融合了其他圖騰的結果。
3 小結
學界目前的十余種觀點,古鱷說出現最早,以蛇為基礎的復合動物說和聞一多提出的圖騰說影響最大,以馮時先生為代表的星象說也有很高的地位,其他各種說法都能夠運用文獻資料、考古材料等多重證據進行深刻的論證。筆者認為,龍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因此探討龍的起源,還應該從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與文化思想層面出發,揭示龍的內在本質。
紅山文化時期,中華文明處于萌芽時期,人們對于龍的意識還不夠深刻,它更多的是承載著人們對原始農業興盛的希望和對農業神與自然神的敬畏,因此龍多表現豬的形態,即我們俗稱的“玉豬龍”。到了陶寺文化及二里頭文化階段,中華文明開始發展,人們的龍意識也開始逐漸形成,龍成為一部分貴族及王室的象征,代表著極高的權力與地位,龍更多地展現出蛇的特征,并且有象征神力的菱形額飾以及像人眼一樣的臣字目。商周時期,中華文明進一步發展,龍紋也開始作為一種國家符號頻繁出現在國之重器—青銅器之上,它開始表現出一種復合型的特征,具有鹿的角、饕餮的首、虎的身、鳥的爪、蛇的尾。漢代及以后,中華龍更是與王權相結合,成為皇權的標識。到現在,中華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形象標識,它像是一面屹立了八千年不倒的大旗,把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匯聚在旗幟之下,凝聚著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注釋
①郭曉暉.紅山文化玉龍考[J].北方文物,1988(1):13-14,27.
②q丁清賢,孫德萱,趙連生,等.從濮陽蚌殼龍虎墓的發現談仰韶文化的社會性質[J].中原文物,1988(1):45-48,53.
③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J].文物,1990(3):52-60,69.
④袁廣闊.論二里頭文化龍崇拜及其對夏商文化分界的意義[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88-92.
⑤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313.
⑥夏文峰.商周青銅器龍紋漫談[J].東方收藏,2019(5):31-35.
⑦祁慶富.養鱷與豢龍[J].博物,1981(2):[頁碼不詳].
⑧王明達.也談我國神話中龍形象的產生[J].思想戰線,1981(3):55-58.
⑨李零.說龍,兼及饕餮紋[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3):53-71.
⑩邵望平,高廣仁.龍的起源、發展及其社會功能的變遷[M]//魯諄,王才,馮廣裕.龍文化與民族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k景以恩.龍的原型為揚子鱷考辨[J].民俗研究,1988(1):69-74.
l孫作云.敦煌畫中的神怪象[J].考古,1960(6):[頁碼不詳].
m李埏.龍崇拜的起源[J].云南學術研究,1963(9):[頁碼不詳].
n劉敦愿.馬王堆西漢帛畫中的若干神話問題[J].文史哲,1978(4):64-73.
o袁德星.史前至西周造型藝術中的龍[J].故宮叢刊,1978(1):[頁碼不詳].
p吉成名.查海龍紋陶體和龍形堆塑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8(3):87-89.
r王震中.圖騰與龍[J].民族與文化,1990(2):[頁碼不詳].
s楊秀綠.龍與龍文化新說[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0(2):81-90.
t何星亮.蒼龍騰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u何新.中國神龍之謎的揭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v石興邦.中華龍的母體和原型是“魚”:從考古資料探索“中華龍”的起源和發展[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1-5.
w陸思賢.神話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x林梅村.吐火羅人與龍部落[J].西域研究,1997(1):11-20.
y龐進.中國龍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z孫守道,郭大順.論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J].文物,1984(6):11-17,20,99.
劉城淮.略談龍的始作者和模特兒[J].學術研究(社會科學版),1964(3):[頁碼不詳].
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8.
駱賓基.三星堆出土的古蜀“龍護柱”族標考[J].四川文物,1992(S1):34-38.
阿爾金,王德厚.紅山文化軟玉的昆蟲學鑒證[J].北方文物,1997(3):28-29.
馮時.龍的來源:一個古老文化現象的考古學觀察[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1-4,21.
何星亮.蒼龍騰空[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李學勤.西水坡“龍虎墓”與四象的起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5):75-78.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7.
趙天吏.說龍[J].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2):78-79.
何新.諸神的起源[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葉舒憲.龍—璜—虹:天人合一神話與中華認同之根[N].中華讀書報,[其他信息不詳].
胡昌健.論中國龍神的起源[N].中國文物報,[其他信息不詳].
陳綬祥.中國的龍[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