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杭運河流經江南大地,與江南城市交織共融,牽引著江南城市空間格局的發展,并由此孕育了多樣的城市勝景。城市勝景因運河而興,蒙絡在江南的山水城市間,是京杭運河的一類文化意象。本文從現今保存的京杭運河圖卷入手,通過畫卷呈現的表象規律,以蘇州為例,分析運河與江南城市的空間關系,著重研討運河促成下的江南城市勝景現象,探微京杭運河影響江南城市勝景的作用機制。深入挖掘京杭運河文化內涵,有助于啟示當今城市建設模式,是對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尊重、保護和利用。
關鍵詞:京杭運河;城市勝景;有機關系
《清代京杭運河全圖》是現今遺存的一幅囊括河工、漕運及景觀等多層次信息的圖卷,在里運河和江南運河段展現出江南大地勝景連片的特征。本文以此畫卷表象為切入點,研究京杭運河與江南城市的空間關系,著重探討運河與江南城市勝景圖像背后的作用機制,以深入挖掘京杭運河的文化內涵及發掘城市勝景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從國內外現存最早的確切標有歷史年份的地圖《禹貢山川地理圖》可以發現,南宋時期,時人對大運河的圖像記載重視不足。至清康熙年間,由康熙皇帝親自主持,并大規模發動官民實測繪制的《皇輿全覽圖》,是中國首次呈現較為準確的地理輪廓,也是首次將京杭運河的大地全貌通過測繪表現在國家疆域政區圖上。隨著康乾二帝多次沿運河南巡,關于運河的專題地圖才多了起來[1]。在此之前,有關大運河的記載,以歷史文獻為主,鮮有反映運河真實面貌的專題地圖。

利用古地圖這一符號化、形象化的文化載體來認識和研究相關史實是一種不錯的方式[2]。依據《清代京杭運河全圖》可將運河分為北京通州段、天津段、滄州段、德州段、聊城段、濟寧段、邳州段、鎮江揚州段、蘇州段、錢塘江西湖段大致十段。從圖中可以看出,運河在進入江蘇省境內后,從邳州段往南,與江南沿線地理環境的互動有了明顯的變化。南北對比,不難發現一個規律:京杭運河浩浩湯湯從北京至杭州,所經北方地區的城鎮,行政級別較低,且多距城較遠;而所經南方地區,城市的行政級別較高,且與城市關系密切,可以明顯看出,里運河與江南運河段的沿線名勝密集,即運河流經江南大地時,河系、城市與勝景三者間的空間關系變得較為復雜。
從《清代京杭運河全圖》不難發現,相較于江蘇以北地區運河與所經城市的疏離關系,運河流經江蘇境內往南,其與江南的水系及城市的空間關聯性變得更為密切。據此,筆者根據運河與城市呈現的空間形態,以蘇州城為例,敘述并分析運河與江南城市的空間關系。
(一)運河與蘇州城市的關系
蘇州城市建設歷來重視水脈梳理。吳地鑿古運河,《越絕書·吳地傳》記載:“吳古故水道,出平門,上郭池,入瀆,出巢湖,上歷地,過梅亭,入楊湖,出漁浦,入大江,奏廣陵。”古運河是古代人工開河的先例,因軍事所興,陸續開鑿的胥溪、胥浦、邗溝,分別為吳國進攻楚、越、齊的重要河道,為后世聯通州郡各地奠定了基礎。后隋煬帝“敕穿江南河”,完成了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貫通。“正因為有了大運河的呵護和滋養,才使蘇州在眾多城邑中脫穎而出,做到了水暢其流、財聚其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左名城、東南都會。”[3]
(二)運河水系與蘇州水系的空間關系
蘇州地處太湖平原,素有“水鄉澤國”之稱。自春秋伍子胥象天法地建造闔閭大城之始,古代人便相土嘗水,十分注重處理城與水的關系,在吳都的規劃建設中,引水入城,開渠筑閘[4],初步形成水網化的城市格局。隋末京杭運河江南段的疏通,勢必沖擊了原來城市水系與城市格局關系。河城對接的過程便是整治河道的過程。在江南運河段疏通整治的水利工程中,蘇州“水路并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得以最終定型。
“對照《平江府圖》,千余年來,蘇州城東之婁門、南之盤門、西之閏門和北之齊門皆為水路兩通之城關,將運河水外環為外城河;又引水入城,環城墻內壁為內城河;并大致與城內陸路交通網并行,形成三縱三橫的水道經緯;最后由水道干流衍生無數支流水巷密布全城。”[5]后經歷代不斷疏浚與治理,運河如血管脈絡與城市血肉交融,形成了運河與城市共生的和諧格局。
(一)運河江南段城市勝景影像
運河與江南城市交織的地段,也是沿岸山巒疊嶂、景物密集的河段。從《清代京杭運河全圖》(圖1)上可以觀得江南城市勝景標志:揚州城的平山堂,鎮江的焦山、象山、甘露寺、善才石、郭公墓、金山等,無錫的錫山、惠泉山等,蘇州的虎丘山、觀音山、法螺寺、渡僧橋、寶帶橋及太湖諸山等,杭州的西湖風景名勝區等。從圖中可以看出,運河到達的江南地帶,城市是被名勝所圍繞的,形成城市勝景映象群。這些城市名勝以運河為紐帶,裝點著江南大地,為城市增光,為運河添色,是研究運河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二)運河影響下的城市勝景——以蘇州為例
蘇州城雙棋盤的水城空間關系,因智慧地吐納運河水流,使蘇州雖地處水鄉澤國,卻遠離水患的困擾,保證了城市的安居樂業。在運河推動下形成的穩定的水城格局,促使了吳地的物阜民豐,同時也從多個方面催生了各類城市勝景。
1.塘堤勝景
運河在與城對接的過程中催生了城市自然勝景。疏浚運河的過程中留下的水利工程形成了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在《清代京杭運河全圖》中可以分辨蘇州太湖、寶帶橋、橫塘路的空間意象。塘堤這種水利設施的建立與使用,后來漸漸因為自然風景優勢,引發文人游興,從而演變為人文景觀優勢。從賀鑄的“凌波不過橫塘路”“月橋花院,瑣窗朱戶”“飛云冉冉蘅皋暮”“一川煙草,滿城風絮”等詞句中,領略堤帶片區的城市秀色。
2.小橋流水
水路雙棋盤格局的形成,促使蘇州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城市意象。蘇州所處的平原地區是京杭運河江南段地勢最低洼的地方,大運河經過蘇州時,在楓橋附近分流,向東奔向蘇州城,與城市格局融合,最終形成更為完整的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對蘇州城建設有功的白居易有詩云“水道脈分棹鱗次,里閭棋布城冊方”,十分寫實地道明了這一格局,那么“橋”便是一種重要的交通設施,于是蘇州的“橋景”成了城市勝景。

3.渡口碼頭
運河與城市相融,通過碼頭與城市對話,內港碼頭一面通過水路與大運河主航道相連,另一面與城市對接,雙向溝通運河與城市,成為水運交通與物流的樞紐[6]。蘇州首屈一指的內港碼頭便是唐寅筆下“黃金百萬水西東”的閶門碼頭了。閶門碼頭因河而興,其明清時期的繁華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閶門外,為水路沖要之區,凡南北舟車,外洋商販,莫不畢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逼隘,客貨一到,行人幾不能掉臂。”[7](圖2)因而,閶門一度成為繁華姑蘇的代名詞,曹雪芹在《紅樓夢》的開篇便寫道“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水運碼頭是先于城市與運河接觸的城市部分,其對城市的影響逐漸由點狀向外輻射呈片狀,形成城市的繁華地標。
4.商肆勝景
自京杭運河南北貫通后,蘇州經濟發展與運河休戚與共[3]。暢通發達的水運,使得蘇州成為東南物資的交流集散地。唐《元和郡縣志》中載:“公家漕運,私行商旅,舳艫相繼”,便是蘇州依托著運河,成為官運漕糧及民間各類絲、棉、布、粟的供源地的生動寫照了。這便直接促進了蘇州的造船業、絲織業、棉紡業等手工業的興盛,同時自然而然沿河道形成了著名的商業街肆。
5.園林勝景
水運交通的便捷帶來的物流繁忙,促進了商業街肆的昌盛,從而帶來了大量的人流量,促進了園林名勝的興盛,具體可以分為幾類。一是促進郊野公共園林勝景,比如位于蘇州西北角的“吳中第一勝景”虎丘,又如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勝景等。二是運河帶動的商業片區的私家宅園,比如明代閶門附近的園林盛況,尤以桃花塢一帶為最[8]。三是與運河水系相通的內城河上的園林,比如耦園及東園,“其外墻水道為內城河所殘存之較完整者,似可經婁門與城外溝通,系蘇州舊城之重要水口。也足可以此二園管窺蘇州舊城水道、園林、民居之完備體系。”[5]水,本來就是園林理景的一大要素,運河貫通的城市活水,更是造園選址的首要考慮條件,因而運河以水興城市山林。
6.人文勝景
京杭運河促進蘇州貨運興盛的同時,也促進了客運的興盛。運河客運的繁忙在為城市帶來商旅的同時,還帶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這些遷客騷人最易觸景生情,他們或逆旅河道為運河的山水風光賦予人文內涵,比如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或遷客士流為街肆勝景揚名立萬,比如白居易的“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或土著居民代表的有力發言,比如唐寅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他們都賦予了蘇州城市勝景以人文內涵。
皇帝南巡促使了江南人文景觀的興盛。“江南名勝甲于天下,誠親掖安輿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9]皇帝沿運河南下,一大目的是江南勝景,去過的城市勝景,又會因此增加耀眼的人文光環,使勝景更勝。
運河促進了江南城市勝景的興盛與繁茂,且種類豐富、類型多樣。窺一斑而窺全貌,從所探微的運河對蘇州城市勝景的影響并結合《清代京杭運河全圖》來看,運河對江南城市勝景的作用機制,或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河工工程
大運河本身就是一項水利工程。運河與城市對接的過程,必然是城市治理河道、興修水利、完善城市基礎服務設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留下的水利工程產物,在城市發展中逐漸衍生為一類堤壩勝景,如塘河、塘路、橋堤等。于是,便有了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煙柳畫橋與云樹堤沙。運河水利工程的興修,奠定了江南城市小橋流水城市風貌的基礎,促使了江南城市水鄉印象的形成。
(二)漕運交通
大運河是古代城市的經濟命脈,是連接南北方經濟物資交流的重要紐帶。漕運作為一種交通方式,對交通主導型的江南城市而言,如虎添翼。運河舟楫繁忙形成了多種城市勝景。其中運河貨運催生了一類城市碼頭勝景:碼頭是城市與運河對接的先頭兵,是最先依運河繁茂的“點”的勝景;而運河客運會形成一類津橋古渡勝景,如瓜州古渡、西津古渡等;由此涌入城市的人流物流,會沿運河水系形成“線”狀的街肆勝景,比如蘇州的山塘街、揚州曾經的十里長街等。接著,“點”“線”會向外輻射,帶動形成“面”狀的城市勝景,即片區的商貿繁華。
(三)政治人文
運河在江北更多以交通功能為主,而在江南就不單是交通功能了,更多的還要承擔經濟政治等功能。歷代朝廷都十分重視對運河的管理,為確保運河漕糧課稅等經濟功能的行使,朝廷會在沿線城市設置管理機關與配套設施,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此外,運河在行使政治功能時,為江南城市輸送了文人官僚,以便于中央集權對南方城市的治理與管轄,運河便成了古代官員升遷貶謫與行政述職的重要線路。
運河為江南城市帶來的人流為江南勝景的涌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先,涌入的管理人才,促進了江南城市的建設,政績斐然,興盛了水利勝景;其次,涌入的遷客騷人,定居養老興盛了園林勝景、閑賦游冶興盛了郊野山林。除此之外,他們良好的文學素養,還會以詩篇擴大勝景聲名。總而言之,運河作為文化載體,為江南城市注入的人文因素,擴 大了江南勝景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運河水道圖卷,展示了江南城市勝景集錦的地理風貌。運河作為水景,其本身的壯麗就是一種勝景,為江南大地增添秀麗;因河工而生的橋堤塘路勝景,是江南城市小橋流水風貌的基礎;因漕運而生的碼頭商肆勝景,引領城市生活風尚,是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主推動力;因運河而來的各種人文因素,興城市山林勝景,并擴大城市名勝吸引力與知名度。由此整體形成江南城市勝景格局,糅合成為江南城市風貌。江南城市憑運河水興盛,城市勝景因運河水而閃耀。
作者簡介
賈夢雪,女,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理論與遺產保護。
參考文獻
[1]陳紅彥,白鴻葉,鮑國強,等.古舊輿圖善本掌故[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
[2]王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歷史考古研究系列.水道畫卷:清代京杭大運河輿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3]蘇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運河名城蘇州[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2.
[4]陳泳.古代蘇州城市形態演化研究[J].城市規劃匯刊,2002(5):55-60.
[5]建筑文化考察組.大運河建筑歷史遺存考察紀略[J].建筑創作,2007(2):140-154.
[6]徐倩,鄭曦.大運河影響下的城市內港碼頭地區景觀演變與發展探析[J].中國園林,2016(5):46-51.
[7]納蘭常安.宦游筆記[M].高雄:臺灣廣文書局,1971.
[8]巫仁恕.優游坊廂 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2017.
[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御檔》第二函乾隆南巡御檔[M].杭州:西泠印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