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起,民居建筑與中國山水畫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民居建筑在山水畫中常作為畫面中的常見元素,與山水融為一體。從古人的許多繪畫中,我們能看到不少村落、屋宇建筑。這些作品不僅表達了畫家對自然的深刻理解,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區域的歷史人文、民俗民風。近年來,學術界對中國民居的研究逐漸升溫,民居題材繪畫也得到迅速的發展。承載著滄桑歷史的民居在鄉土繪畫中成為重要的符號象征。地處湖南西北部的大湘西地區,孕育了多民族文化,在文化上有特殊性,在傳統民居建筑上也極具代表性。本文主要從大湘西的歷史人文、民居建筑特征、民居題材山水畫幾個方面,學習民居題材繪畫語言,進一步了解大湘西的文化內涵,提煉其中的繪畫語言,給予筆者繪畫創作經驗。
關鍵詞:大湘西傳統民居;中國山水畫;構圖樣式;筆墨表現
(一)民居題材山水畫的特征
民居包括人們的住所以及延伸的居住環境。民居是人們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人安身立命之所。民居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空間,其風格與特點會受地理、氣候、文化、歷史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傳統民居風格多樣,如江南水鄉的白墻黑瓦、福建土樓的圓形防御、北京四合院的中軸對稱等。這些民居不僅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還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觀念,這也為山水畫提供了不同風格的民居建筑題材。在繪畫中可以是精心描繪的精致建筑,也可以是簡潔概括的符號化形象。它們或隱匿于深山幽谷,或傍水而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二)民居題材山水畫的發展概況
民居題材山水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演變。在不同歷史時期,民居題材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也各有不同。從某方面講,民居題材山水畫的探索較為困難[1]。因為民居題材在傳統的經典作品中無法找到系統的借鑒和參考。由于畫面占比小,且被視為無生命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居題材山水繪畫的發展,且至今未形成獨立的畫種。然而近年來,學術界對中國民居的研究逐漸升溫,民居題材繪畫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在當今也已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的新主流。
(一)大湘西民居的地緣性特征
從地域上來看,大湘西指的是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省(直轄市)的交界區域。涵蓋有張家界、懷化、沅水等地。湘西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加以小部分平原地區,地勢起伏較大。這樣的地形特征對于湘西建筑發展有很大影響。湘西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氣候溫暖濕潤,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山多地少、山勢陡峭、樹木高大繁密。
(二)大湘西建筑的美學特征
湘西民居大多依山傍水呈聚集式修建,民居樣式層層疊疊,起伏錯落,這種有波動的節奏變化像山水畫中追求的韻律[2]。中國山水畫中的韻律呈現是經過藝術家苦心經營完成的,但是湘西民居布局的節奏感是自然生發的,具有一定的奇特性,為畫家的創作提供了強有力的靈感來源。湘西地區的房屋選址也常講究,大多會選擇環境較好的地方,前有流水后有山。正所謂“山環水抱必有氣,水流徐徐則氣聚”。湘西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動、直觀地展現出民居文化的多樣性特征。

(一)構圖樣式上
在表現民居題材的繪畫作品中,畫家常采用散點透視的方法,使湘西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畫面中,讓觀者能夠感受到民居的層次感和空間感。例如在石志文的畫作《山寨祥云圖》中,畫家采用了散點透視構圖,將多個民居建筑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富有層次感的畫面。從他的許多畫作中,我們都能夠捕捉大湘西地區民居建筑布局,不管是外形還是內部結構,都呈現出恰到好處的比例關系,具有靜中見動,動中趨向統一的均衡感。
民居題材山水畫也受到西方繪畫思想和現代設計理念的影響,在構圖樣式上有極大的不同。畫面更加追求空間的分割、平面的構成,具有強烈的形式美。從林容生的畫作《鄉村紀實湘西懷化芋頭》中,可以看出作品采用了幾何式構圖方法。畫面中,房屋和田地以簡潔的線條和幾何形狀呈現,形成了一種清晰而有秩序的構圖。同時,畫家運用了對稱和平衡的原則,畫面中的房屋群被分別安排在右下和左中上部,使得畫面在視覺上更加穩定。此外,畫面還通過俯視的角度,讓觀者清晰感受到芋頭村的整體風貌和空間布局。這種構圖使得畫面更具趣味性和視覺感。
(二)筆墨的運用上
筆墨是山水繪畫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它不僅是物象的外在形象展示,還是物象內在精神的體現。不同的筆墨技法,傳達出不同的畫面感受。在湘西民居山水繪畫中,有些畫家多運用卷云皴、披麻皴,這樣可以凸顯南方景色的云煙縹緲之感。在民居建筑上,畫家還運用干筆“擦”的方式表現民居的木質特點,體現湘西傳統民居建筑鈍感又不失氣韻的感覺。在墨色上,有的畫家以“濃”“淡”適中表現湘西傳統民居,達到空間縱深感。較濃的墨色突出了民居的主體和建筑結構,較淡的墨色營造了背景的深遠和朦朧感。
以民居題材創作為主的趙濺球[3],對“大湘西民居”這一創作主體有不同風格的表達。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傳統的、一般用在山石上的皴擦手法。他主要運用毛筆側鋒皴擦,再以淡墨烘染,最后營造出厚重質感的效果。細節上的表現也非常豐富,能夠清楚地看到吊腳樓的花窗、木質欄桿等元素,明確突出了大湘西民居的民族特色。趙濺球先生筆下的湘西民居題材繪畫,還原了湘西人民樸實自然的生活風貌。
(三)以湘西民居為題材的代表畫家極其作品分析
在湘西民居山水畫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黃永玉,被稱為“畫壇鬼才”。黃永玉出生于湖南常德,祖籍是湘西鳳凰,土家族人,從小就受到湘西地域文化的熏陶。黃永玉對于湘西,是懷有獨特情感的,湘西是他創作生涯的重要選材地。他的繪畫常以湘西地區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和生活場景為題材,運用傳統水墨精神和書法的筆法表現故鄉的吊腳樓、古城墻、古庭院等。《水龍吟》與《鳳凰北門》是以湘西特色民居建筑——吊腳樓為主題創作的作品。畫面中的吊腳樓高低錯落,沿江岸分布,點景元素有鴨子、漁船,畫面美好又寧靜。畫面構圖采用的是橫構圖的形式,在筆墨上運用的是色墨相結合的方法。吊腳樓以濃墨的形式表現,再點綴一些暖黃色。畫面體現了小鎮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
湘西女畫家羅彬,她常描繪湘西武陵源山水和田園景色。她的作品多以樹石造型、田園鋪陳、丘壑布置取勝,但筆墨是獨具風格的。其中運用點、線、面組成的筆墨與色彩的交響,賦予作品獨特的人文風光。在羅彬的《守望》系列中,其構圖的層次結構,景物的安排取舍,都凸顯了畫家的匠心。畫面中更多運用了虛實結合、色彩渲染的技法,使得畫面有細節、有層次、有境界,厚重里彰顯出美的韻律與飄逸。羅彬表現景物運用的是“實寫”與“意寫”筆墨語言,在畫風上以“水墨為上”輔以色彩,畫面呈現出一種執著的柔情。
古韻苗寨山水畫派開創者——石志文,他以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民居建筑為創作的主要方向,展現了湘西厚重的歷史人文和豐富多彩的鄉土風情,他的作品體現了湘西獨特的民族風彩。石志文的作品以極具細致的視角對湘西生活面貌進行刻畫,以繁密多變、細膩工整的筆墨線條勾勒民居建筑。作品《瑞雪又一年》描繪的是湘西大雪紛飛的景象。畫面中是一個占據大半山頭的苗寨,房屋錯落有致,中遠景以線條造型,巧妙運用了水與墨的黑白刻畫出房屋建筑的木質感。畫面由實變虛,營造出朦朧虛幻的感覺。前景的四棵大松樹與精雕細刻的吊腳民居形成了空間上、大小上、深遠上的對比。
在湘西民居題材山水畫中,畫家們注重表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注重意境的營造,生動有趣且能帶動觀者一起感受其中內涵。畫面最重要的是內容、構思、用筆用墨。首先,在畫面內容上,得實地考察、親身體會,對該地要有確切的感受才能夠開始藝術創作。宗柄的“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到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觀點,都體現了身臨其境的重要性。其次,筆墨也很重要。筆為筋骨,墨為血肉。在畫面創作中,畫面效果的好壞是由筆墨來決定的。湘西民居具有古樸的特點。繪畫時可以運用蒼勁有力的筆觸來表現建筑的輪廓和結構,體現其堅實穩固的特質;在描繪細節時,如瓦片、門窗等,可以運用細膩而靈動的線條,增加畫面的生動性,用筆要體現“寫”的特性。
畫面的意境營造也很重要。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是山水畫最高的美學追求。畫家李可染曾說:“意境可將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是能感動觀賞者的存在。”湘西民居題材繪畫蘊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感。所以在創作中,要把情感與景物相融。在筆者的繪畫構思中,畫面主基調的想法是整體運用濕墨表現,以淡墨進行渲染,襯出建筑實景。用實與虛在畫面中的對比營造出空間感,注重留白布置。用布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追求一種淡雅悠遠的意境。
湘西民居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藝術創作很好的素材來源。民居建筑自身就具備歷史文化傳承載體的功能,其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繪畫價值,值得被挖掘和保護。大湘西傳統民居以它獨特的美學價值激發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給予豐富的創作靈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繪畫作品,為畫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對湘西傳統民居題材的探索,筆者對湘西這個有獨特文化特質的地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復雜的民居建筑排布給筆者的山水畫創作帶來了靈感,研究民居題材繪畫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筆者在創作有關民居題材山水畫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素材。這樣不僅提升了繪畫技能,也為探索筆墨的奧秘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基金項目
2023年研究生校級科研項目“民居題材山水畫的研究——以大湘西傳統民居為例(項目編號:Jdy23095)”。
作者簡介
易婉金,女,漢族,江西宜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山水)。
參考文獻
[1]黃麗華.巴渝地區傳統民居繪畫藝術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2]劉文惠.湘西民居題材山水畫創作探析[D].鄭州:鄭州大學,2021.
[3]王鏞.趙濺球的山水畫—鄉土寫實的淳樸意境[J].美術,2012(10):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