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巡》是荷蘭畫家倫勃朗的代表作品之一。畫家對畫面的描繪,為讀者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增添了一份重要材料。其戲劇性的畫面結構與畫面色彩都給人以神秘的色彩。畫面中獨特的光影,給整個作品增添了一分獨特的氣質。
關鍵詞:《夜巡》;倫勃朗;色彩;構圖
倫勃朗是17世紀藝術史上最偉大、最具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歷史畫、宗教畫等。倫勃朗生長于一個思想活躍、商業發展迅速的時代,這一時期他已經開始慢慢接受一些關于肖像畫的社會訂單,不再只為教會服務。這些訂單使得倫勃朗開始接觸其他題材的繪畫。
倫勃朗家境富裕,他在家鄉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少年時期,倫勃朗在拉丁文學校中開始接觸初級美術教育,并于14歲被萊頓大學錄取,隨后主修哲學,但是在不久之后,他放棄學習哲學。1621年,他開始全身心投入繪畫的學習,并在當地為自己找了一位老師,而后在這位畫家的畫室中學習。17世紀30年代,他的作品因為在構圖和人物神情上處理得十分細膩,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愛。《夜巡》是他在1642年創作的,這是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夜巡》是阿姆斯特丹射擊協會的一群人合資請倫勃朗繪制的。倫勃朗在這張民兵群像構圖上,選取了自己的設計,并未遵循當時畫人物時軍人需依身份及軍銜排列的這種不成文規定,因此造成民兵不滿,要求重畫,但倫勃朗沒有答應,因此被告上法庭,倫勃朗因此受到許多攻擊并被時人疏遠。
倫勃朗的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當時17世紀的荷蘭畫壇大都借鑒或者模仿卡拉瓦喬的繪畫技法,卡拉瓦喬所使用的明暗對比畫法深刻影響了當時的荷蘭繪畫界。倫勃朗也深受卡拉瓦喬影響。除此之外,倫勃朗還發揚了15世紀早期的弗拉芒技法與16世紀直接畫法的長處并保持了弗拉芒技法的透明性與16世紀直接畫法中直接塑造的手法,將油畫技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①。

《夜巡》這幅作品場景被認為發生在黑夜,但事實上是在白天。畫面中的人物皆為現實當中存在的人物,但畫面所營造的場景氛圍卻讓部分人覺得暗藏深意。
從畫面中可以看到街道上慢慢涌現出軍隊,畫面視覺中心有兩位身著不同服飾的人走在隊伍的最前列,似是隊伍的領頭人。他們其中一位身著黑軍服,頭戴黑禮帽,披著紅披巾,另一位身著黃色軍服,頭戴黃色的帽子,二人正在沉著冷靜地商議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并準備對整個隊伍的行動作出部署。他們身后安排了三組人物形象,其他隊員被畫家安排到三組人物形象中,其他隊員跟在他們身后,有的手持長槍,有的揮舞旗幟,有的在相互討論,隊伍出發時的緊張氣氛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一位小女孩夾雜在人群中,她驚慌失措,是整個畫面的意外插曲。有人認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可以喚起人們關于反抗外族侵略的記憶,整個畫面除了兩個隊長和那個小女孩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調的中、后景中。光線明暗對比強烈,人物主次分明,畫家著意留出了大量黑色的空白,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一)戲劇性的構圖
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主要特征為如實地表現人物本身的結構、特點,對人物的面部特征和細節表現得非常細膩。歐洲畫壇在刻畫人物肖像時先是采用側面像,而且人物肖像畫只畫到人物的胸部,因而人們看不到畫面中人物的手,如果想描繪人物的手就需要描繪對象將手舉起。達·芬奇在作品《蒙娜麗莎》中采用了正面構圖,并且還延長了傳統的人物肖像畫的畫幅,這樣就能很自然地看到人物的雙手。《蒙娜麗莎》中雙手與人物的形體呈現穩定的金字塔形狀,從而使人物顯得安詳、端莊②。
倫勃朗所使用的構圖別具一格,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肖像畫構圖模式,獨創了一種新的構圖語言。畫面構圖采用了舞臺劇式,所以作品呈現出一種強烈的戲劇性③。
《夜巡》這件作品是一幅群體肖像畫,這幅作品的繪畫技巧與色彩表現雖然并不出彩,但是這幅畫的知名度和地位卻遠超畫家的其他作品。這是因為在創作過程中,畫家摒棄了傳統肖像畫的構圖模式③,二是采用了情節性構圖,從而使畫面增添了趣味性與生動性。畫中的人物雖然很多,但都與真人一般大小,并且作了主次安排。倫勃朗讓每個人的形象都出現在畫面上,并且人物安排得錯落有致,塑造了一個莊嚴的戰士出征畫面。這幅畫中所使用的明暗對比手法呈現出非常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感,使得畫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場景十分立體。畫面的中心為兩名身著不同服飾的隊長與副隊長,處于畫面中明度最高的色區中,而其他人都隱藏在背景的陰影中,給觀者一種人物向中心匯集的動勢。兩個重要人物處于畫面中心,后面其他人被安排到了五條向中心聚集的斜線上,增加了畫面的動勢。
從畫面中可以看到所有人物的站位呈現一種不規則的放射狀,從視覺中心四散到四周,這種放射狀布置強化了畫面的布局并將主要人物的形象凸顯出來,從而增強畫面的主題表現,從畫面中可以看到視覺中心的兩位主要人物周圍有三組四散開來的人物,他們在畫面中呈現一個倒三角形,畫面的處理在符合透視的情況下又慢慢向遠處延伸,畫家將畫面這三組人物進行削弱處理,加強了畫面中心的存在感④。
(二)獨特的明暗光影

倫勃朗延續了卡拉瓦喬的強烈明暗對比手法,用光影造境,他用光創造了一種想象和氛圍。倫勃朗在創作時將光影和技法巧妙地結合了起來,這種結合逐漸形成了繪畫中的獨特面貌。
畫面中人物分布的不規則位置,在畫面中形成了一種動感,倫勃朗特意設置了虛化的人物頭像,以便更好地區分畫中的人物,畫面中白色區域虛化后的人物頭像融入畫面的中間色調,畫面中亮色塊的輪廓線被畫家漸隱入半暗處,運用一些閃爍的裝飾品增加了畫面的光源,從而提升了畫面的亮度,如畫面中的小女孩是畫面中明度最高的部分,而她身上的光也照亮了周圍昏暗的環境⑤。
倫勃朗認為,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畫面的人物位置進行布置,在繪畫中明暗對比強烈,主要部分需要明亮且在視覺中心,而次要的形象也需要進行虛化處理。通過調查和計算,倫勃朗作品畫面中光的分布是有一定比例的,陰影面積占整幅畫面的八分之一,比較亮的畫面部分也是占整幅畫的八分之一,其余大部分畫面分布都是豐富的透明調子。倫勃朗這種特殊的光影使用,不僅能在視覺上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在空間處理上,使用這些光影能夠擴展畫面空間,讓空間更具有思維,增強了畫面的靈動性,使得它本身的構圖更具備光影的特效,使畫面更加鮮明,形成一種統一畫面的原則,也是體現畫面美感的表現④。
畫面中黑白關系的強化會增加黑白之間的依賴性,黑白色之中需要灰色來過渡,而灰色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性,畫面中心人物兩位隊長身后虛化的人物頭像是用灰色進行表現,倫勃朗在畫面中對灰色的使用加強了畫面中黑白區域的對比,倫勃朗在畫面中對明暗對比的使用讓畫面的結構更加清晰,層次分明。
(三)朦朧的色彩
倫勃朗在畫面中大面積降低了顏色的純度,明確的、厚實的顏色在畫面中嚴格控制,他在畫面中以大面積的低色域做襯托,從而讓觀者形成一種感知上的深邃視覺空間。
倫勃朗在畫面中所使用的色彩少了些感官上的刺激,在他的畫面中,色彩是深邃且凝重的,畫面中鮮明的色彩僅出現在他想要強化的位置。畫面中心位置兩位隊長身著的亮色衣物增加了光色的真實感,與身后昏暗的環境形成了對比,倫勃朗在畫面中的色彩組織更多地使用對比關系,這種對比關系以同類色為主,每一塊色彩都融入了整體色彩氛圍當中。畫面中強烈的明暗手段是畫家的色彩手段,畫面中大面積的深色區域透明而有變化,這體現了畫家對色彩的掌控力以及對空間的認識。
《夜巡》因其珍貴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被評為西方藝術史上“十大名畫”之一,這幅作品可以幫助后人進一步認識倫勃朗的繪畫特點及藝術精神。這件作品在繪畫理念上始終堅持畫家主導創作,為充分發揮畫家在藝術創作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開了先河,維護了畫家選擇藝術品創作主題的人格尊嚴,這種敢于沖破沉疴的創新精神為畫家由畫匠轉變為藝術家提供了重要啟示①。
《夜巡》這件作品畫面中獨特的構圖,突出了繪畫中心以及畫家賦予這張作品的情感,給后世以技法啟迪。其獨創的舞臺劇式構圖、獨特的明暗對比、朦朧的色彩為后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經典范例。
倫勃朗在他那個時代是獨樹一幟的,雖然有很多杰出的畫家都能運用倫勃朗的技法去創作,但是倫勃朗在光影繪畫方面的造詣是獨一無二的。倫勃朗技法的光影技法非常獨特,其作品有益于我們培養良好的藝術審美,為后世創作帶來啟迪,他的作品體現了畫家的高品格與藝術精神。
作者簡介
鄭雁梅,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
參考文獻
[1]謝涵亦.《夜巡》的藝術特點與藝術精神[J].大眾文藝,2020(8):75-76.
[2]來君霞.淺談光影在繪畫中的應用—以倫勃朗作品《夜巡》為例[J].流行色,2020(2):61-62.
[3]魏輝昱,孫獻華.對倫勃朗《夜巡》分析及光影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52-53.
[4]茹善虹,孫獻華.論倫勃朗的繪畫藝術風格—以《夜巡》為例[J].大眾文藝,2019(23):105-106.
[5]劉悅.繪畫形式語言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20:1-121
[6]錢雪.論倫勃朗油畫作品的美學價值[J].美與時代,2022(8):87-89.
[7]陶然.淺析倫勃朗代表作品中罩染技法的表現及運用[J].流行色,2022(2):40-42.[8]宋亞萍.賞析達·芬奇的肖像畫《蒙娜麗莎》[J].芒種,2013(15):225-226.
注釋
①陶然:《淺析倫勃朗代表作品中罩染技法的表現及運用》,《流行色》,2022年第2期第40-42頁。
②宋亞萍:《賞析達·芬奇的肖像畫〈蒙娜麗莎〉》,《芒種》,2013年第15期第225-226頁。
③錢雪:《論倫勃朗油畫作品的美學價值》,《美與時代》,2022年第8期第87-89頁。
④魏輝昱,孫獻華:《對倫勃朗〈夜巡〉分析及光影研究》,《大眾文藝》,2019年第24期第52-53頁。
⑤來君霞:《淺談光影在繪畫中的應用—以倫勃朗作品〈夜巡〉為例》,《流行色》,2020年第2期第6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