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康復訓練聯合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肩關節活動度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3年1月至12月徐州新健康老年病醫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18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9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均治療8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肩關節活動度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三角肌、肱三頭肌、前臂伸肌)及外展、外旋、內旋肩關節活動度、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腦梗死偏癱患者采取康復訓練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力和肩關節活動度,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關鍵詞】腦梗死 ; 偏癱 ;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 ; 康復訓練 ; 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 ; 肩關節活動度 ; 肢體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1.0029.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1.010
腦梗死屬于一種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指的是由缺氧、缺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軟化或壞死,偏癱為腦梗死后較為常見的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因此需開展安全、有效的康復治療,以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是腦梗死偏癱患者最常用的康復治療方式,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可通過各項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改善肢體功能障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但單純依靠康復訓練患者易復發,因此需聯合其他治療方法[1]。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指的是利用電生物反饋儀,對患者的肌肉進行電刺激,將其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中,能夠幫助患者重建并恢復肌肉正常運動功能,協調患側肢體主動肌群及拮抗肌群關系,進而增強癱瘓肢體肌力[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康復訓練聯合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肩關節活動度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至12月于徐州新健康老年病醫院接受治療的1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90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齡45~75歲,平均(61.24±6.26)歲;病程1~26 d,平均(18.04±4.21) d;左側偏癱61例,右側偏癱29例。觀察組(90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37例;年齡43~76歲,平均(60.86±6.32)歲;病程2~28 d,平均(18.26±4.33) d;左側偏癱58例,右側偏癱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1)》 [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一側肢體癱瘓(患肢肌力lt;Ⅲ級[4]);⑶首次發病,未遺留神經功能障礙;⑷意識清晰,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5]gt;8分。排除標準:⑴有腦部外傷史;⑵康復治療期間出現再梗死或嚴重并發癥;⑶存在開放性損傷、骨折等;⑷出血性腦卒中;⑸嚴重臟器功能障礙;⑹合并周圍神經系統疾病及肌源性疾病;⑺患肢出現腫脹、皮疹、感染、血栓性靜脈炎等。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要求,且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治療,指導患者擺放良肢位,使其肢體能夠處于功能位;先給予患者被動康復訓練治療,包括:⑴推滾筒運動:指導患者采取坐位,協助患者雙手呈現出Bobath握手狀,讓其保持此姿勢,將雙手放置于滾筒上,推動滾筒,此過程中叮囑患者身體盡量前傾;⑵磨砂板運動:協助患者將雙手呈現出Bobath握手狀,指導患者使用健側手配合患側手,握住磨砂扳手,并指導患者使用健側上肢配合患側上肢,按照前、后的順序推拉磨砂板,此過程中叮囑患者向前推進磨砂板時,應屈曲肩關節,同時將肘關節盡量伸展;⑶活動肩胛骨:醫務人員使用一只手將患者的患肢上臂托住,并讓其保持外旋狀態,另一只手放置于患者的肩胛骨內緣下角,并按照上、外、前的順序帶動患者活動患側肩胛骨;⑷下肢運動: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協助并引導患者完成下肢內收、外展及下肢屈伸等訓練動作,被動訓練20~30 min/次,1~2次/d。之后間隔20 min,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主動康復訓練治療,指導患者使用健側肢體輔助患側肢體,共同進行前后屈伸,并指導患者將肩膀盡量上提,直至達到患者的最大承受度,然后緩慢放松至原位;指導患者采取坐位,讓其將患側的上肢肘關節盡量伸展,并將腕關節屈曲,放置于座位上,位置位于患者臀位水平略外側;指導并協助患者將身體的中心慢慢壓向患側上肢,使其能夠利用自身重量使患側受壓;指導患者下床運動,可借助拐杖、平衡杠等進行站立訓練和步行訓練,30~40 min/次,1次/d。主動訓練與被動訓練均5次/周,連續訓練8周。
在康復訓練治療的基礎上予以觀察組患者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儀(低頻治療儀)(北京耀洋康達醫療儀器有限公司,型號:KT-90B)進行自動化康復訓練,將電極置于患者患側的肢體上,上肢選擇肱二頭肌或尺側腕屈肌、肱橈肌肌腹上;下肢選擇脛骨前肌和股四頭肌,設置刺激頻率50 Hz,脈寬200 μs,逐漸增加刺激強度,以患者的肌肉出現明顯的收縮為宜,30 min/次,1次/d,連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神經功能改善幅度gt;90%,生活可自理;有效:患者癥狀有所好轉,60%lt;神經功能改善幅度≤90%,可完成簡單的生活活動;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有加重,神經功能改善幅度≤60%,且無法生活自理[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肌電圖儀(上海朗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Mega ME6000)在最大等長收縮時檢測記錄患者三角肌、肱三頭肌、前臂伸肌的肌電圖波幅。⑶肩關節活動度。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量角器,測量記錄兩組患者的肩關節(主動活動患側上肢狀態下)的外展、外旋、內旋角度。⑷肢體運動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6]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包含上肢運動(總分66分)和下肢運動(總分34分),FMA評分范圍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等級資料以[例(%)]表示,使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三角肌、肱三頭肌、前臂伸肌的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均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展、外旋、內旋肩關節活動度均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MA相關評分均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該病無法自愈的同時也無法治愈,在經過積極規范的治療后,多數患者依然可能出現癥狀、程度不一的后遺癥。偏癱是腦梗死后較為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嚴重影響。康復訓練是腦梗死偏癱患者的重要康復治療手段,其中包含了良肢位擺放、被動運動及主動運動,通過各項訓練能夠使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逐步恢復,同時能夠對患者的平衡功能進行強化,使其關節靈活度得到維持和改善,康復訓練雖能起到良好的康復治療效果,但該種方式需要依靠患者自主運動,要求患者具備良好自律能力,可自主堅持,否則會使其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治療效果還有待提高[7]。
通過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儀的低頻脈沖電流對患者患側的肌肉形成刺激,能夠有效促進患者患側血液循環,增強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從而能夠使受損神經功能得到逐步的恢復,使其肢體運動功能得到有效改善[8]。通過康復訓練,能夠有效預防患者出現肌肉萎縮,促進患者肌力逐步恢復,并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通過低頻電流對其患側肌肉的刺激,能夠使其拮抗肌發生被動節律性等長收縮,從而有助于改善患側肌肉的血液循環,提高其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防止其神經肌肉出現萎縮的同時,有助于促進其肌力恢復[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部位最大收縮時肌電圖波幅均更高,這說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康復訓練聯合治療,可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患肢肌力恢復。
康復訓練中被動訓練有助于保持患者的關節靈活度,主動訓練可使患者的關節每日得到有效的活動,進一步改善患者關節的靈活度。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通過低頻電流刺激,可促進其局部血運循環,解除運動障礙[11]。此外,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的低頻脈沖電流的刺激會傳導至中樞神經,抑制中樞系統神經元興奮性,使受損的神經功能得到逐步的恢復,提升腦部細胞的代償功能,以改善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12-13]。同時,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能夠有效保護患者血管結構的完整性,從而有助于增加腦動脈血流速度,改善患者患側局部缺血情況,進一步改善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14]。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及FMA各項評分均更高,這說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康復訓練聯合治療,可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提高肢體運動功能。
綜上,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康復訓練結合治療,有助于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肌力、肩關節活動度,同時會提高肢體運動功能。由于本研究選取病例較少,研究時間較短,未能明確康復訓練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的遠期治療效果,未來將增加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實施長期隨訪,進一步明確聯合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汪維偉, 吳慧. 通腦活絡湯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偏癱的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21, 28(1): 150-152.
林文君, 林曉婷, 黃耿冰, 等.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腦梗死急性期偏癱患者的效果[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23, 29(24): 3649-3652.
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等. 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1)[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21, 20(9): 947-958.
孔燕, 劉志華, 崔應麟. 延續綜合護理及康復訓練聯合高壓氧治療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Lovett肌力分級及NIHSS評分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38(4): 793-795.
程寶珍, 林文風, 馮志華, 等. 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在中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15, 10(10): 967-968.
陳瑞全, 吳建賢, 沈顯山.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5, 50(4): 519-521, 522.
李京斌, 戚建平.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療效及對肌力即刻效應的影響[J]. 中國醫藥科學, 2019, 9(17): 251-254.
郭淑芝. Bobath技術聯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療效分析[J].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1, 2(18): 122-124.
賈楠婕, 馮俊杰. 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及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0, 5(12): 24-25.
劉德紅, 田曉玲.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J].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2, 3(23): 32-35.
吳麗芳.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目標導向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睡眠情況的影響[J]. 世界睡眠醫學雜志, 2023, 10(3): 507-509.
辛玉甫. 肌電生物反饋聯合抗阻運動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神經因子水平及功能恢復的影響[J].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22, 40(4): 383-386.
胡敏.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效果[J]. 現代電生理學雜志, 2023, 30(4): 238-240, 243.
孟洋洋, 徐立偉, 胡志, 等. 運動想象聯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 2018, 56(20): 5-8, 12.
作者簡介:韓偉,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康復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