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中央顳區棘波的自限性癲癇(SeLECTS)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自限性局灶性癲癇。多數SeLECTS患兒在青春期前后癥狀可自然緩解,但仍可能對患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影響,部分患兒在癲癇活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行為障礙。研究SeLECTS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同時探索有效的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對于提高SeLECTS患兒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通過對SeLECTS的病因、診斷和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診斷信息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伴中央顳區棘波的自限性癲癇 ; 診斷 ; 治療 ; 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1.0117.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1.037
伴中央顳區棘波的自限性癲癇(self-limiting epilepsy with central temporal spines,SeLECTS)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癲癇類型之一,既往被稱為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其特點是腦電圖出現典型的中央顳區棘波,以及伴隨局部或全身性發作。SeLECTS是一種主要影響3至13歲兒童的癲癇綜合征,該病約占所有兒童癲癇病例的20%,尤其在5至8歲兒童中較為常見[1]。SeLECTS主要影響大腦中央前回和后回的下半部區域,其典型的發作表現為局灶性癥狀,以面部和口腔感覺異常為主,常在夜間或小憩時發生,并有可能發展為全身性的強直 - 陣攣發作。多數SeLECTS患兒在青春期前后癥狀可自然緩解,但其仍可能對患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影響,且部分患兒在癲癇活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行為障礙[2]。因此,對于該年齡段的兒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保持警覺,便于及時發現SeLECTS的癥狀,并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此外,對于已經確診的SeLECTS患兒,適當的治療和管理策略可以幫助控制發作,減少對認知和社交功能的影響,從而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基于此,本文擬對SeLECTS的病因及最新診療情況進行綜述,旨在為臨床上提供更為精確的診斷依據和更為有效的治療策略,同時為患兒及其家庭提供更好的疾病管理和生活質量改善指導,現綜述如下。
1 SeLECTS的病因學
目前SeLECTS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但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其發病可能與遺傳、環境、發育和神經生物學機制等有關[3]。首先,遺傳因素在SeLECTS的發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SeLECTS患兒的親屬中癲癇的發病率高于普通人群,這提示遺傳因素可能參與疾病的發生[4-5]。一些基因變異,如與離子通道和神經遞質受體相關的基因,已被認為與SeLECTS的風險增加有關[6]。此外,基因 - 基因和基因 - 環境相互作用也可能影響SeLECTS的發病風險,環境因素也被認為是SeLECTS發病的潛在原因之一,例如,孕期母親的營養狀況、感染、藥物和產傷等都可能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增加SeLECTS的風險,此外,兒童早期生活中的外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和熱性驚厥等也可能與SeLECTS的發病相關[7]。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SeLECTS的發病可能與大腦皮層的異常發育有關,SeLECTS患兒的腦電圖顯示中央顳區棘波,這可能反映了該區域神經元網絡的異常同步活動,而這種異常可能與神經元的過度興奮性、抑制性神經遞質的減少或兩者的不平衡有關[8]。此外,SeLECTS的發病還可能與神經網絡的可塑性變化有關,在兒童期,大腦的突觸連接和神經回路在不斷變化,這種可塑性可能影響癲癇發作的閾值和傳播,隨著兒童成長,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成熟可能有助于減少發作,這也是SeLECTS具有自限性的原因之一[9]。盡管SeLECTS的病因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進一步探索。未來的研究需要采用多學科的方法,結合遺傳學、神經影像學、神經生理學和流行病學等手段,以全面揭示SeLECTS的病因機制。
2 SeLECTS的臨床診斷
2.1 臨床表現 SeLECTS的臨床診斷依賴于對患兒詳細的病史采集、臨床表現的觀察及腦電圖的特征性改變。首先,病史采集是診斷SeLECTS的關鍵步驟,包括發作的起始年齡、發作的頻率和持續時間、發作時的具體癥狀、發作的誘因及是否有任何先兆。SeLECTS的典型發作通常發生在兒童期,尤其是在夜間或睡眠時,表現為局灶性面部和口腔感覺異常,具體癥狀表現為口角歪斜、面部抽搐、一側口角麻木、喉鳴聲或流涎等,并可能伴有言語障礙[10]。參照國際抗癲癇聯盟的標準,SeLECTS的診斷必須包括局灶性發作,清醒或睡眠時出現的口部單側陣攣或強直 -陣攣發作,以及睡眠中出現的局灶繼發雙側強直 -陣攣發作;其次,臨床觀察也是診斷的重要部分,醫生會對患兒進行神經系統檢查,以評估其意識水平、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和反射,此外,還需評估患兒的神經心理狀態,包括認知功能和行為表現,因為SeLECTS可能會影響患兒的學習和社交能力[11]。
2.2 腦電圖 腦電圖是一種通過電極記錄大腦活動的技術,可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在診斷SeLECTS中,腦電圖的原理是基于大腦神經元放電模式的特定變化,這些變化與癲癇的發作密切相關。SeLECTS的腦電圖特征是在發作間期出現中央顳區的尖(棘)慢波綜合,這種放電模式是由于大腦中央顳區的神經元異常同步放電所產生[12]。在正常情況下,大腦神經元的放電是有序的,但在癲癇患兒中,神經元可能會突然不協調地放電,導致腦電圖上出現異常的電信號[13]。在SeLECTS中,異常放電通常在睡眠中更為明顯,其原因在于睡眠狀態下大腦的抑制機制減弱,使潛在的異常放電更容易被檢測,腦電圖能夠捕捉到在睡眠中出現的尖(棘)慢波綜合波,從而幫助醫生識別SeLECTS的特征性腦電圖模式[14]。腦電圖的特征性改變有助于區分SeLECTS和其他類型的癲癇,如青少年肌陣攣性癲癇或顳葉癲癇。
在SeLECTS中,異常放電通常起源于大腦的中央顳區,這是大腦皮層中與運動和感覺功能相關的區域。通過分析腦電圖中的放電模式,可以確定異常放電的起源區域,這對于診斷發作的類型和傳播路徑至關重要。腦電圖在SeLECTS診斷中的作用還包括其對疾病進展的監測能力,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SeLECTS的特征性腦電圖模式可能會發生變化,在進入青春期后,腦電圖的定期監測可以顯示尖(棘)慢波綜合波的減少或消失,這表示患者病情的自然緩解[15]。
2.3 其他輔助檢查 在診斷SeLECTS的過程中,雖然腦電圖是核心的診斷工具,但為了全面評估患兒的健康狀況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可能還需要進行其他輔助檢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計算機斷層掃描(CT) [16]。MRI和CT掃描是影像學檢查方法,它們能夠提供大腦結構的詳細圖像,幫助識別結構性異常[17]。其對于排除臨床表現與SeLECTS相似但需要不同治療策略的病理條件至關重要。例如,患兒的臨床表現不典型,或者腦電圖特征不符合SeLECTS的典型模式,或患兒對抗癲癇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可考慮使用MRI或CT進行掃描。這些影像學檢查可以揭示潛在的腦部病變,如局灶性腦炎、腦膜瘤或海馬硬化等,這些病變需要特定的治療方法,如手術、放療或特殊的藥物治療[18-19]。此外,對于有神經系統癥狀或體征的患兒,如偏癱、感覺障礙、視覺問題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MRI或CT掃描可以提供額外的信息,幫助醫生了解這些癥狀的潛在原因。MRI相比于CT掃描,提供了更高的軟組織對比度和更詳細的腦部結構圖像,因此更受青睞,尤其是在尋找微小的結構變化或病變時;然而,CT掃描在緊急情況下,如疑似急性腦出血,可更為快速和可用[20-21]。
SeLECTS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和腦電圖特征,但MRI或CT掃描作為輔助檢查,對于排除結構性腦病變或其他可能導致癲癇的病理條件具有重要價值。影像學檢查為醫生提供了全面的診斷信息,確保患兒得到準確和適當的治療,通過綜合使用診斷工具,醫生可以為患兒制定最佳的治療計劃,提高治療效果,并確保患兒的健康和安全。
3 SeLECTS的治療
3.1 治療時機 SeLECTS是一種通常具有良好預后的兒童癲癇綜合征, SeLECTS為自限性疾病,可隨著兒童成長,癥狀會自然緩解,但在決定藥物治療的時機時,仍需考慮多種因素。首先,治療時機的選擇應基于患兒的具體癥狀和發作頻率,如果患兒僅有偶爾的發作,且不影響日常生活,可遵醫囑觀察等待,以避免過早使用抗癲癇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然而,如果患兒的發作頻繁,或者發作導致顯著的不適、損傷風險或其他并發癥,則應及時開始藥物治療[22]。其次,患兒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也是決定治療時機的關鍵因素,頻繁的癲癇發作可能會對患兒的學習能力、社交活動和自尊心造成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的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患兒控制發作,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并減少其心理社會問題的發生[23]。此外,醫生應與家庭充分溝通,討論治療的利弊,考慮家庭和患兒對治療的需求和偏好,共同做出最佳決策,如家庭可能更傾向于早期開始藥物治療,以減少發作帶來的焦慮和不確定性。
藥物治療的時機還應考慮患兒的年齡和發育階段,由于SeLECTS通常在青春期前后自行緩解,醫生在考慮藥物治療時會更加謹慎,尤其是接近自然緩解期的患兒,對于這些患兒,如果沒有頻繁或嚴重的發作,則會選擇觀察等待,避免藥物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24]。相反,對于年幼的患兒,如果癲癇發作頻繁或對其活質量有顯著影響,醫生則會更早地考慮藥物治療,這是因為在年幼時期,癲癇發作可能對認知和社交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及時控制發作可能有助于減少這些負面影響[25]。在決定藥物治療的時機時,醫生還應考慮患兒的整體健康狀況,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藥物治療的選擇和劑量調整。SeLECTS的藥物治療時機應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個體化考慮,需要綜合評估患兒的發作頻率、生活質量、心理社會需求、家庭偏好及患兒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通過這種個體化的方法,可以確保患兒在控制癲癇發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藥物不良反應,促進患兒身心健康發展。
3.2 治療方案 SeLECTS通常是良性的,且患兒在青春期前后癥狀可自然緩解,但針對其藥物治療的研究仍在不斷進展,以尋求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療方案。在藥物治療方面,SeLECTS的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發作,同時盡量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常用的抗癲癇藥物(AEDs)包括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奧卡西平、拉莫三嗪和左乙拉西坦等,這些藥物的選擇和劑量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調整[26-27]。有研究表明,卡馬西平可能是治療SeLECTS的有效藥物,能夠減少發作頻率,同時具有較好的耐受性[28]。此外,拉莫三嗪和左乙拉西坦作為新型AEDs,因其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在SeLECTS的治療中顯示出其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拉莫三嗪作為單藥治療SeLECTS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且患兒具有較好的耐受性[29-30]。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在探索藥物聯合使用的策略,單一藥物治療可能無法完全控制發作,或者不良反應較大,此時可以考慮合理聯合使用兩種或以上的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并減少不良反應。
除傳統AEDs外,一些非藥物治療方法,如神經刺激療法(如迷走神經刺激)和飲食療法(如生酮飲食),也在SeLECTS的治療中受到關注,例如,楊炯賢等[31]的研究證實,生酮飲食和高脂肪飲食對難治性癲癇患兒的治療具有一定效果,這些飲食干預可能通過改變能量代謝途徑,從而對癲癇發作產生控制作用。陳芳卿等[32]在研究中指出,研究迷走神經刺激能夠降低癲癇患兒腦網絡對發作的易損性,進而達到抑制癲癇發作的作用。但生酮飲食療法與迷走神經刺激在SeLECTS治療中的研究仍較少,具體療效仍需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加以證實。因此,非藥物治療在SeLECTS中的應用仍需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驗證。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需綜合考慮患兒的具體病情、藥物耐受性、不良反應及患兒的生活質量等因素。
4 SeLECTS共病的治療
共病是指除了主要疾病外,患兒還伴有其他精神或身體健康問題,在SeLECTS患兒中,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焦慮、抑郁和其他認知障礙等[33-34]。這些共病可能會顯著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增加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挑戰。因此,在治療SeLECTS的同時,也需要對這些共病進行綜合管理和干預,以促進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首先,可根據患兒的癲癇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來選擇適當的AEDs,在選擇藥物時,需要考慮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嗜睡或注意力問題,這可能對ADHD患兒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選擇對認知功能影響較小的藥物[35]。對于共病的焦慮和抑郁,心理治療是一個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認知行為療法已被證明對焦慮和抑郁的患兒有效,其可教患兒如何識別和應對負面思維模式,以及如何管理壓力和情緒[36]。此外,家庭治療和教育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家庭成員理解患兒的狀況,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促進患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5 總結與展望
SeLECTS作為一種常見的兒童癲癇綜合征,其治療和管理不僅涉及醫學方面,還與社會和心理方面有較大關系。兒童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需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多種挑戰,因此,臨床工作中的首要任務是實現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SeLECTS的病因及其共患病進行深入的篩查,并根據病因選擇針對性的治療策略,力求實現精準治療。此外,對患兒的心理健康給予高度重視,通過行為訓練和心理輔導等手段,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另外,也需關注患兒心理、睡眠、營養和教育等方面,以全面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并由專業的醫生制定合理的個性化綜合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范玉穎, 劉雪雁, 王華. 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的診治[J]. 臨床兒科雜志, 2022, 40(3): 177-183.
尹羽, 劉衡. 兒童自限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認知障礙的MRI研究進展[J]. 磁共振成像, 2023, 14(2): 153-157.
王健, 劉燦, 李秋波. 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的演化機制研究進展[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22, 35(3): 225-228.
聶健, 康盼云, 丁志杰, 等. 兒童失神癲癇與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共存現象的腦電圖與臨床特征分析并文獻復習[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21, 38(12): 1117-1118.
束明珠, 石祺, 王小姍. 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的研究進展[J]. 癲癇雜志, 2021, 7(4): 335-339.
劉曉蓉, 黃丹, 賴錦星, 等. 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放電患兒的GRIN2A突變篩查及遺傳特征分析[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6, 33(1): 22-26.
張田田, 冷雪榮, 戚小紅, 等. 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的臨床特征及認知損害分析[J]. 河北醫學, 2022, 28(5): 803-809.
SATHYANARAYANA A, EL ATRACHE R, JACKSIN M, et 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visually normal EEGs to differentiate 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 (BECTS)[J]. Sci Rep, 2020, 10(1): 8419.
UCAR H K, ARHAN E, AYDIN K, et al. 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 (ESES) in 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 (BCECTS): Isights into predictive factors, and clinical and EEG outcomes[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22, 26(6): 1885-1896.
曹營, 劉培敏, 董嵩. 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變異型的臨床特征及發病的影響因素分析[J]. 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 2020, 42(6): 634-637.
SPECCHIO N, WIRRELL E C, SCHEFFER I E, et al.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epilepsy syndromes with onset in childhood: Position paper by the ILAE task force on nosology and definitions[J]. Epilepsia, 2022, 63(6): 1398-1442.
HAN J Y, CHOI S A, CHUNG Y G, et al. Change of centrotemporal spikes from onset to remission in self-limite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 (SLECTS)[J]. Brain Dev, 2020, 42(3): 270-276.
LI L, DENG Y, CHEN J, et al. Clinical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45 patients with neonatal seizures[J]. Neurophysiol Clin, 2023, 53(1): 102886.
孫祥喜, 袁文林, 王立陽, 等. 長程視頻腦電圖在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吉林醫學, 2023, 44(7): 1835-1838.
陳世彩, 段麗芬, 孫瑩, 等. 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認知功能與電臨床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 臨床兒科雜志, 2024, 42(3): 211-217.
曲冰倩, 毓青, 燕鑫鑫, 等. 應用基于局部一致性、低頻振幅、低頻振幅分數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對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認知功能的研究[J]. 癲癇雜志, 2018, 4(6): 473-479.
HULSHOF H M, KUIJF H J, KOTULSKA K, et al. Association of early MRI characteristics with subsequent epilepsy and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 Neurology, 2022, 98(12): 1216-1225.
沈晉斌, 軒昂, 高永舉, 等. 常規MRI陰性癲癇影像學相關研究進展[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3, 7(6): 4-7.
蘇魏魏, 魯亞蕊, 張曉楠, 等. 腦電圖和CT用于癲癇患兒診斷中的應用比較分析[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3, 7(3): 188-190.
牛迎春. 結節性硬化癥所致癲癇性精神障礙患兒的頭顱CT與MRI對比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 2023, 21(7): 63-66.
彭懷斌. MRI聯合頭顱CT在癲癇中的診斷價值[J]. 河南醫學研究, 2019, 28(15): 2816-2818.
蒙雪芳, 梁倩, 韋英秀. 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小兒癲癇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兒科藥學雜志, 2024, 30(4): 44-50.
秦凱芹, 朱立紅. 癲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及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 癲癇雜志, 2023, 9(4): 316-320.
岳璇, 劉曉鳴, 陳嬌, 等. 吡侖帕奈單藥治療伴中央顳區棘波的自限性癲癇療效觀察及安全性研究[J]. 癲癇雜志, 2023, 9(5): 388-392.
張貝, 涂強. 咪達唑侖治療兒童癲癇持續狀態的臨床效果[J]. 中國當代醫藥, 2019, 26(31): 72-74.
牛凱, 王小姍. 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J]. 癲癇雜志, 2021, 7(3): 241-245.
劉璐. 不同藥物治療伴中央 - 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對比研究[J]. 中國社區醫師, 2018, 34(26): 23, 25.
高亞茹, 李蕊, 渠蕊, 等. 伴中央顳區棘波的自限性癲癇患兒停藥后認知和行為功能的研究[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23, 34(11): 18-25.
趙斯鈺, 吳巖, 梁麗麗, 等. 拉莫三嗪與奧卡西平初始單藥治療新診斷BECT藥物保留率及療效研究[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21, 32(12): 1782-1787.
袁海, 李杏, 黃詩琴, 等. 左乙拉西坦治療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合并睡眠中癲癇性電持續狀態的臨床效果及對放電指數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23, 33(7): 85-89.
楊炯賢, 樊超男, 劉珺, 等. 生酮飲食治療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PICU病兒短期療效探討[J]. 腸外與腸內營養, 2023, 30(3): 129-134.
陳芳卿, 李躍軍, 朱海濤, 等. 迷走神經刺激對難治性癲癇腦功能連接的即時效應[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43(12): 1707-1713.
陳小橋, 曲奎堯. 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共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臨床特征及認知損害分析[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23, 31(4): 235-239.
李慧敏, 耿雨梅, 王夢瑩, 等. 伴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自限性癲癇臨床特征及共病分析[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23, 23(5): 447-453.
孫晴晴, 張亞男, 湯琪, 等. 癲癇共病睡眠障礙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解讀與評價[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20, 37(11): 1039-1042.
許夢佳, 孫超妃. 基于信息 - 動機 - 行為技巧模型的認知行為療法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焦慮狀況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24, 39(6): 977-980.
作者簡介:莫堯堯,2021級在讀碩士生,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兒童神經內科。
通信作者:黃月艷,博士研究生,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兒童神經系統及血液系統。E-mail:27971475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