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薩頓說:“我們的研究,是總結規律,然后發現特例,再去尋找特例背后的原因——這才是科學發展的內驅動力。”誠哉斯言:建立在規律之上的特例,即為試錯,此乃迷途中的燈塔,指引我們前行。
不可受經驗主義限制,破舊立新,探無盡之迷途。
經驗主義往往大行其道,言之曰“老馬識途”“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誠然,經驗是規律的總結,有其正確之處。但是人們常過分夸大經驗主義之功用,囿于經驗的怪圈,正如漫長世紀的“地心說”與“日心說”之爭;人類起源之大辯論等。經驗與試錯是大馬路上的分岔口,若是始終不質疑不破圈,固守經驗而行,或許只會在360度的大回環之后回到原點,永遠在經驗主義的怪圈之中循環往復,難以進步。
不可受樸素現實主義約束,學會總結,則事半而功倍。
心理學提出“樸素現實主義”一觀,乃是言世人常認為自己知道而不是不知道的現象。正如《那流逝的生命》一文中卡捷夫提道:一批小馬從不肯坐下聽完老馬的教誨,只有當自己成了老馬,才開始徒站在那兒,盼望自己的錯咎能給小馬一些方向。規律與經驗并非一無是處,若是小馬們只盲目相信自己的一切能力,不管不顧前人的整理研究,學不會站在巨人的肩上,還自以為是一鼓作氣胡亂“試錯”,可以說,這種拋開實驗前景而自以為功高震主地以宏大觀念試前輩之錯,亦為荒謬。
不可受社會贊許性奴役,靜水深流,切莫隨波逐流。
《1984》中言:“群為原罪。”當站在時代與大眾的風口之時,是非黑白被裹挾著統一了。正如從來是勝利的一方書寫歷史,是故只有勝利的一方才永遠是正義。試想,當大眾一擁而上,推崇某個觀念或想法時,從眾而跟風,去認可萬萬千千之口,極易迷失自我。等待大眾一哄而散,過往的所謂“試錯”便成了曇花一現,無人問津。何時大眾再群起而擁之,這種聲勢浩大都不過空中樓閣,且隨風而流,切不可取。
普魯亞士便總結:“人們總認為自己在思考,其實他們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見。”只有在規律與特例之中,二者并舉,不偏不倚,那被試之“錯”才有其價值,才堪登大雅之堂。至于在規律之中勇于邁向那個成為特例的“錯”,也將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作者簡介:
劉婧,女,作者單位:宜賓市翠屏區天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