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可持續發展的進程推動了時尚產業變革,時尚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從廢舊運動包袋的升級再造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調研法,敘述升級再造設計的概念在廣義上與在時尚語義中有所不同,分析在時尚語義中的特征。然后,通過市場調研法分析不同視角下包袋升級再造設計案例,從個人自發的改造,到具備商業流程的包袋升級再造設計案例,總結出包袋升級再造設計的規律與方法。最終通過創意設計實踐,融合新的時尚藝術風格,解決當下青年群體面對消費主義模式下,廢棄包袋過多無法處理的問題。讓升級再造成為可持續設計的新思路,塑造消費者可持續的生活理念。本文旨在探討升級再造設計的張力與延展性,為設計師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與創新可能性。
關鍵詞:可持續時尚;回收利用;升級再造;運動包袋設計;可穿戴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9-0112-04
引言
隨著社會化進程不斷深入,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人們對于物質產品的快速消費、使用和廢棄造成資源大量浪費。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追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尋求一種環境層面、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在面向2030 年,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3 個維度的發展問題,提出了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等17 個發展目標。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創新設計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關鍵要素。可持續設計(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源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設計界對經濟發展與環境、社會等要素之間關系的理論反思,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尋求變革與轉型的設計實踐[1]。伴隨著可持續設計理念的不斷演進,其設計方法由單一的語義逐步轉向多元化,形成了豐富的設計研究與實踐積累。
時尚產業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設計理念不斷影響著時尚產業的轉變。盡管時尚業不斷為可持續設計所批判,但時尚業也反映商業形式的多元美學,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相互平衡的可持續發展重要因素。時尚可持續是在可持續設計理念下,踐行可持續設計策略,在滿足人們時尚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并能加以引導時尚消費對需求的持續滿足。面臨時尚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可持續需要回歸時尚業的底層邏輯,從時尚產品回收重復使用、升級再造(Upcycling)等技術創新的角度,為時尚界的可持續商業模式打下基礎。
一、升級再造設計的概念和內涵
(一)廣義的升級再造:廢棄物升級再造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青銅器制作過程中通過熔煉廢舊青銅器,獲取有價值的金屬材料。古埃及人回收金屬廢料再次熔煉鑄造成器皿。古代文明的升級再造源于人們對于廢棄物處理方式的反思,具備廢棄物回收利用的自發意識。焚燒、填埋成為其他廢棄物(如紡織品等)的宿命,這種方式浪費資源、占用土地、污染環境。到19 世紀末,人們開始意識到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從理論層面探索廢棄物升級再造。
升級再造的概念最早由1994 年德國學者Thornton Kay 在《Salvoin Germany-Reiner Pilz》中提出“升級再造是舊產品被賦予更多的價值”[2];1999 年“ 藍色經濟” 的首倡者Gunter Pauli 與Johannes FHartkemeyer 合著了首部以《升級再造》為名的著作,他們認為應該以自然為模型,從整個經濟系統的角度確保不產生廢棄物,并在材料的每個利用階段都創造價值[3]。2002 年William McDonough(威廉·麥克唐納)和Michael Braungart(邁克爾·布朗嘉特)在《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中認為,以工業品、生活用品的循環再利用或升級利用為手段改造現有產品設計和生產方式[4];《牛津詞典》在2014 年將升級再造定義為“重復利用廢棄物品或材料,以創新出比原有產品質量或價值更高的產品”;在實踐過程中,升級再造的應用極為廣泛,其中包括工業產品、服裝服飾、建筑建材等,尤其是工業產品領域,無論是汽車工業還是家居產品,都運用了升級再造的設計方法。
伴隨著可持續設計理念的不斷深入,廣義的升級再造設計不局限于以完成產品功能修復為主的設計方法,不斷演化為從功能到外形,從結構到材料全方位的設計思維。2022 年,劉新,張軍,鐘芳等教授在《可持續設計》書中認為升級再造的核心是發掘產品與材料內在的特性和潛力,將被視為無價值的物品,打造成更美且更有價值和全新用途的物品。綜上所述,升級再造是在產品被廢棄后,通過研究廢棄材料、部件在屬性、形態、結構等方面特性,挖掘其內在潛力,可以重新制成二次原材料,用來打造新的產品。
(二)時尚語義中的升級再造:時尚品牌的升級再造開啟于上世紀末。1993 年,瑞士Freitag 兄弟創立同名品牌,利用廢棄卡車篷布等廢棄材料制作成時尚包袋。而同時期國內人民的物質條件比較匱乏,最初的升級再造以重復使用的形式為主,其工作形式以廢棄紡織品修復為主,這樣簡單粗暴的被動策略無法兼顧創意設計。與重復使用相比,國外升級再造的品牌面向時尚界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更能受到消費者的追捧。重復利用和升級再造的模式極為相似,它們都涉及通過手工或其他技術修復原始廢棄的服飾品,為廢棄產品賦予新的生命力[5];不同之處在于,重復利用只需要進行單一的維修工作,而升級再造是基于產品功能修復,創造出遠比回收材料更高的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時尚產品升級再造并不是以完成產品功能修復為主的方式,這種方式所得產品可持續價值較小,無法兼顧審美趣味。時尚升級再造設計是針對產品重復利用的修正策略,是基于功能修復的基礎上以創意設計為主導的設計方法,從廢舊產品的風格、面料、結構、材質、色彩等多個方向重新設計,主觀發揮設計師的作用,打造具有個性化、藝術化的產品風格,在拓展產品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滿足消費者追求藝術性的審美趣味,提高產品的使用效率與頻次,減少浪費。
韓國品牌RE;CODE 是升級再造設計的代表。以循環再生設計為理念,從過季單品和廢舊面料(包含戶外服、帳篷、降落傘等)著手進行解構重組。SS2022 春夏系列(如圖1)利用柔軟與挺括的材質結合把對立的元素重新解構,輔以女性化的柔軟量感,打造個性產品。FW2022秋冬系列(如圖2)利用往季滯銷的男性大衣重新設計成女裝,簡約的廓形使原衣服的細節痕跡被巧妙地保留利用,增強日常穿戴效果。
RE;COD 衍生出多元化的配飾系列(如圖3),將庫存服裝面料拆解后改造成各種配飾單品。比如,將庫存夾克單品上的袖子拆下來,與廢棄的上衣、帽子的零部件重新組合成包袋。還嘗試收集被丟棄的汽車座套、安全氣囊等,打造工業材料制成的配飾系列。
品牌還開設名為RE;COLLECTION 的專業定制服務(如圖4),通過預約模式與客人溝通,記錄下服裝的故事、尺寸細節、再制過程等細節,將過時無法再穿但有紀念價值而不舍丟棄的衣服進行重新設計,定制成截然不同的嶄新衣物。
此外,品牌方定期舉行線下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推廣其可持續理念,(如圖5),通過講座宣傳塑造品牌的核心價值觀;并不定期開設再生工作坊,教導民眾改造舊衣物,吸引更多消費者接受品牌價值和文化,成為忠實會員。
RE;CODE 品牌的設計理念、風格驅動成為可持續時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通過設計師對廢舊面料的潛力挖掘,完成“升級再造”產品的創意設計。此外,品牌方舉辦線下活動,鼓勵大眾助力廢舊服飾品升級再造,這將各利益相關方都囊括到設計過程中并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有助于消費者塑造可持續生活方式。
二、包袋升級再造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一)包袋升級再造設計案例研究:在當下極具個性的時代,時尚達人大開腦洞(如圖6),主觀動手改造身邊的廢棄面料,踐行對時尚可持續的理解。這種個人自發性的小規模改造活動,能夠完成部分廢舊面料的再利用;但從可持續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屬于個人行為,并不具備推廣性,如果實現廢棄產品升級再造,簡單改造還不夠,必須形成升級再造設計方法,形成小規模性并傳達出設計理念,完成廢舊產品升級再造的閉環流程。
國內品牌SSSUN 三日皮具的“牛仔改造計劃”(如圖7)通過回收廢棄牛仔褲面料,進行清潔、裁剪,經過統一包袋板型設計,完成升級再造。從審美角度來看,品牌在牛仔面料的基礎上搭配具有品質感的皮革面料,呈現一種復古精致的時尚風格。相對于個人的創意改造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形成固定的設計風格。雖然設計師對廢舊面料具備一定的改造反思,但缺乏對于創意設計把握,無法全部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個性。
瑞士品牌FREITAG(如圖8)是升級再造設計的旗幟。利用廢舊卡車防水布為包袋的主要面料,用廢舊汽車的安全帶制作背帶或提手,通過收集、拆解、清洗、設計、縫制等步驟有效減少材料浪費,詮釋升級再造的設計理念。在包袋設計時,對卡車帆布面料的圖案幾何分割,有意識地避免紋樣重復,確保每款包袋都具備不同的圖案,不僅形成了品牌自身的設計規律與方法,也盡可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趣味。將規律性的設計方式與單獨的個性創新相結合,這是設計師基于升級再造設計理念下應對商業挑戰的重要參考。
(二)包袋升級再造設計方法:時尚為消費者展示個體所具有的身份,又將個體與廣泛的社會群體聯系在一起,更具個性化與歸屬感。時尚產品消費以外觀是否個性化、藝術化、潮流化等成為重要衡量,有時甚至大于產品的功能舒適性。在包袋升級再造的設計階段,如果設計師缺乏認知并介入,那難以發揮升級再造設計的價值。
廢棄包袋的升級創新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包袋的創意設計應選擇適合的面料。在包袋的創意改造過程中,要選擇具有改造價值的廢棄面料,種類統一、簡潔的廢棄材料,有利于包袋創意設計發揮更大的想象空間,避免在裁剪和縫制新包袋時浪費。還應根據材料的生命周期進行綜合分析,回收材料要易于清潔、拆解,對材料壽命、回收次數等進行標識記錄,最后通過升級再造設計來實現材料再生。
2. 包袋的創意設計應把握產品規律。賦予被丟棄包袋新的生命,需要持續實現整體廢棄產品的長期循環,通過研究分析包袋的板型結構、材質面料、風格特征等設計要素,深入挖掘廢棄包袋的潛力,形成相應的改造規律。如上述品牌FREITAG 利用統一的包袋板型,將回收面料裁剪,形成廓形統一、風格相近的包袋產品設計規律,并取得大眾消費者所認可。
3. 包袋設計要注重個性化的創意風格。設計師要主觀入手,依靠對廢舊材料的感知力,通過創造性思維使新產品形成新的藝術風格。這需要結合全新的時尚流行趨勢,基于易拆卸、易識別、易清洗的原則,合理規劃設計元素,轉化為具有新功能價值的包袋,滿足不同時尚消費群體的個性化、藝術化的審美趣味,實現升級再造,這是設計師在可持續設計理念下合理應對商業挑戰的重要思路。
綜上所述,在時尚語義中,升級再造設計方法要求設計師合理選擇具有價值的面料,考慮到包袋升級再造設計規律,即從包袋的廓形特征、板型結構、材質面料等尋求產品的設計方法,保證產品再設計風格統一,形成批量化的再造模式。創意設計是包袋升級再造的重點,融合全新的時尚流行趨勢,為包袋設計注入全新風格理念,讓廢舊材料以新產品的方式重新進入循環周期。此外,要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思考包袋升級再造的設計流程,避免流程設計中某環節的浪費,將升級再造設計推向更具可持續價值的方向。
三、運動包袋設計實踐研究
(一)運動包袋升級再造的可行性分析:本次實踐利用廢舊運動包袋回收進行升級再造設計研究。實踐所用的廢舊運動包袋回收來自筆者堅持3 個月收集從朋友圈、二手平臺等回收5 只包袋,以及工廠殘次品中回收服裝5 套,廢棄產品均呈現八成新。(如圖9)
回收的運動包袋從設計元素的角度來看,廓形、板型、材料、制作工藝等都會成為影響廢舊包袋升級再造的因素。在廓形方面,以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幾何形為主,廓形規整統一,相對于不規則形態的包袋利用率更高。在板型方面,運動包袋板型簡單,其面料拆解后能夠得到相對完整的大面積材料,便于設計的創意發揮。在材料方面,運動包袋面料主要以尼龍、滌綸為主,面料耐磨耐用,成本低好打理,卻回收率較低,廢棄后難以降解,回收利用是更好的方式。在工藝方面,運動包袋在制作過程中縫紉工藝多,臺面的膠粘工藝少。大面積的縫制工藝有效減少了五金扣件的使用,少量的膠粘工藝避免了有害膠水的使用,有利于運動包袋各結構快速有效分離,提高廢舊運動包袋回收的拆解效率。
從用戶的角度分析,針對當下青年消費群體為目標用戶發放問卷調研(如表1),主要針對筆者所在學校身邊的同學朋友等(20-28 歲)年輕消費群體,收到有效問卷總數為105 份;問卷調研到年輕的消費群體面向可持續消費具有積極正向的回應,消費者購買包袋量大,閑置周期長,廢舊包袋能夠相對保存完整,方便廢舊包袋回收利用。運動休閑包袋以風格百搭成為青年群體追捧的服飾產品,回收利用的包袋所使用的場景比較簡單明確,多為戶外休閑、都市通勤等場景。
(二)設計概念:基于包袋升級再造的設計原則,在創意設計時應該考慮合理利用廢舊包袋、服裝的裁片進行有效組合與拆解。依據回收的廢舊服裝配飾品,本系列靈感來源于對包、服裝和人三者之間關系進行深入的思考。時尚設計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物”的概念,而是一種穿戴方式正在革新人們的時尚生活方式。隨著功能與審美不斷融合,人們更加追求“美”的特征。時尚可穿戴設計[6] 更注重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基于藝術化、個性化的表達,滿足消費者審美趣味性需求。
本系列設計將回收的包袋面料進行重新解構,搭配回收廢舊服裝的前幅、后幅、下擺、帽子、袖子等結構,來表現時尚穿戴方式層面上的變化。意在引導一種“新穿戴方式”,在設計過程中嘗試多功能拆卸包袋和具有趣味性的插扣附件,滿足人們在穿戴過程中的衣服與包袋不同的功能變換需求。其中利用舊回收的廢舊面料撞色拼接,再設計成包袋內置隔層或內置小包,方便服裝拆解與包袋組合,最終將多種包袋款式與服裝進行相互融合搭配,滿足不同的審美趣味,讓廢舊包袋重新轉變為功能趣味性的穿戴設計。
(三)設計方案展示
1. 背包采用與服裝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搭配,體現衣服與包融為一體的思路,其中穿戴方式具體的穿戴是,將背包的肩帶設計成可拆卸的方式,當不用背帶的情況下,用四合口和磁扣連接,與衣服成為一體,同時,脫下衣服時又能作為一款實用型背包;本方案的改造對廢舊面料可利用率的規劃是90% 左右(如圖10)。
2. 思考服裝背后的帽子的作用,當帽子作為防護性能時,可以直接與身體佩戴,將帽子的板型進行一定的調整,構成一個閉合的空間,將帽子裝上背包的背帶,并且裝上五金拉鏈等,這時可以作為一個背包的形式出現,當帽子進行一定的折疊閉合后的包款,可作為棒球高爾夫球等球桿背包;本方案改造的過程中,對廢舊面料可利用率的規劃是80%左右。(如圖11)。
3. 通過對包袋板型與服裝版型二者之間的相互思考,將胸包的版型重新打散,按照功能分散在相對應的服裝板型的結構上,在包袋不使用的情況下,可作為服裝搭配的某個口袋,在使用的條件下將包袋各板型進行組合,變成一個實用型腰包或者胸包進行使用。本方案改造對廢舊面料可利用率的規劃是90% 左右。(如圖12)
4. 基于服裝與包袋相互融合穿戴的思考,用衣服的下擺進行拆解設計,服裝下擺使用廢舊包袋面料進行改造兩只口袋;將衣服的下擺拆卸下來的時候,服裝只剩上面,這時下擺可作為一只斜挎包,服裝的腰帶也可作為包袋的背帶,將下擺衣服進行左右對折,也可以折疊為一個手包;本方案改造對廢舊面料可利用率的規劃是85% 左右。(如圖13)。
5. 將目標放在回收的衣服袖口進行思考,衣服的袖子是服裝的重要部件,將拆解下的袖子板型按照包袋版型設計,包袋兩面的部位又可以作為袖子重新安裝在衣服上,使得衣服上結構完整;同時將袖子拆下來也可作為電腦手提包使用;本方案改造的過程中,對廢舊面料可利用率的規劃是80% 左右(如圖14)。
從最初的廢舊面料比例來計算包袋的實際使用面料,通過剩余面料的尺寸來進行比例換算,兩者相互占比計算能得出相應的回收利用效率。本次系列實踐作品整體對廢舊面料可利用率是85% 左右。剩余的面料由于時間原因沒有利用,如果將剩余面料進行改造,預計升級再造設計方法能發揮廢舊面料更大價值。通過實踐論證,調研問卷用戶其中的30位對新產品滿意度高達80%。由此看出,在創意設計主導下的升級再造更能為大眾所接受。
結語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將目光落向生活中運動背包被大量廢棄、可用的優質材料被提前結束周期的消費現象。意識到與其等待新環保材料落地的未知時間,不如立刻行動,將已經產生的廢棄資源通過設計變成寶藏,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面對廢舊包袋從升級再造的設計方法出發,以設計師為主導,從設計規律方法與藝術設計風格的角度深入了解產品的生命周期,使得最大化利用廢棄包袋面料的裁片,提高廢舊包袋整體的利用率,通過創意設計的主觀能動性來讓廢舊產品實現以舊改“新”的目標。這是對時尚產品浪費問題的一個短期有效的解決辦法,為可持續時尚打下實踐基礎。升級再造設計不能僅局限于產品本身,更需要達到設計師思想上的變革,用系統的思維去審視時尚產品的整體流程設計,將包袋款式設計作為閉環中的重要環節而非單項的結果產出,從更廣泛的視角去解讀未來時尚可持續設計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劉新,張軍,鐘芳.可持續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27.
[2]KAY T.Salvo in Germany-Reiner Pilz[N].SalvoNEWS.1994-10-11(14).
[3]PAULIG,HARTKEMEYER J F. Upcycling[M].Munich:Riemann Verlag,1999.
[4](美)威廉·麥克唐納,(德)邁克爾·布朗嘉特.中美可持續發展中心譯.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84-106.
[5]Wu Duan,Zhuang Mingyu,Zhang Xinni,Zhao Yuheng.Towards Circular Fashion:Design for Community-Based Clothing Reuse and Upcycling Services under a Soci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J].Sustainability,2023,15(1):262.
[6]李海兵、李文欣.可穿戴設計結構情感語言表達及可視化教學[J].化纖與紡織科技,2022(01):228-230.
[7](英)凱特-弗萊徹,(美)林達 格羅斯著,陶輝譯.可持續性時裝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9:65-75.
[8]李海兵,鄒璐.進化的特征——由可穿戴藝術展引發的思考[J].服裝設計師,2020(06):91-98.
[9]Nathan Shedroff.(內森·謝卓夫)劉新覃,京燕譯.設計反思-可持續設計策略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8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