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抓住數據發展新機遇、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將數據增列為生產要素。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積極培育未來產業,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數據要素×” 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強調, 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此優化資源配置, 發展新質生產力。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數智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性生產要素, 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因此,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和創新引擎作用,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圍繞“數據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這一主題組織了4篇文章。《內生增長理論視域下數據要素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探討》一文基于內生增長理論, 結合數據要素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征, 從技術、人才、資本、創新4個方面闡述數據要素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邏輯,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規劃相應路徑,提出應以技術創新突破為關鍵、數字人才建設為重點、資源整合利用為手段、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等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對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作用。《新質生產力與科技人才培養的耦合邏輯及實踐進路》一文利用歷史研究與理論研究方法,分析新質生產力的深層內涵及歷史規定性的定位,探討其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關聯邏輯,提出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選擇的基本權利,從培養理念、管理制度與課程結構層面切入,實現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結構的彈性及靈活性,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理論素養與基礎能力以及跨學科視野。《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挖掘研究》一文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講話和論述,運用百度大語言模型對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全文本進行挖掘,并運用知識圖譜技術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進行可視化分析,揭示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及結構關系,研究結果表明,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首要任務, 高質量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追求和目標導向, 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首要核心內涵; 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是驅動新質生產力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代表新質生產力主要內涵,作為關鍵載體承載著新質生產力的躍升式發展;人才資源和綠色發展可視為新質生產力核心內涵的重要外延,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需求和本質屬性。《推動數據要素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政策邏輯探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一文按照“政策主體—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的分析框架,對政策如何推動數據要素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邏輯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中央政策主體較為分散, 數字經濟發達的地方政府推動作用明顯;供給面政策工具和環境面政策工具是主要政策工具,“ 數字創新”“ 數據應用”“數據交易”和“數據治理” 為主要政策目標; 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標的布局上存在一定差異性; 未來可優化“ 主體—工具—目標”體系, 以及普適性政策工具和特殊性政策工具的組合, 提升政策效率。
邱均平 丁敬達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