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情緒壓力;個人信息回避;混合方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4.11.005
〔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4)11-0037-15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帶來信息過載和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用戶需求呈現出復雜、動態和多維等特點。截至2023年6月,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量達10.79億[1],據統計,我國68%的數據存儲在個人手機、電腦、移動硬盤等設備中,個人數據存儲量約是行業機構數據的2.1倍[2]。然而,面對信息數量增多、異構多元和持續的信息技術壓力,個體可能產生信息焦慮和壓力,從而回避、忽略或拒絕威脅性信息,避免因知道太多而造成心理不適[3]。信息回避表現為個體主動遠離可能暴露信息的人或者信息源,亦或是通過分散注意力去避免理解信息內容,更有甚者可能會遺忘信息。合理的信息回避可以緩解過載,減少焦慮和不確定性[4],但是不合適的信息回避可能剝奪人們了解風險和采取預防措施的機會,不利于創新和交流[5]。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境和個體認知能力對信息重要性進行判斷,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優化信息管理決策。
信息回避是一個跨學科研究問題,已經引起學界高度關注。已有研究通過揭示信息回避行為前因后果,為深入理解信息回避行為、探討合理的信息回避機制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交媒體[6]、健康信息[7]、虛假信息[8]、學術科研[9]、團隊知識交流合作[10]等情境,對碎片化、非結構化個人信息管理情境中信息回避行為過程及影響機制缺乏系統性解釋。現有關于信息回避研究大多采用單一的定性或者定量研究路徑,定量研究側重于影響關系路徑的驗證性分析,定性研究側重于現象的描述和解釋。為了對個人信息回避行為進行強有力的深入分析,本研究采用IS領域提倡的混合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回答解釋性和驗證性研究問題。個人信息回避行為是個體與信息互動過程中應對風險壓力和緩解負面情緒的反應,數字化信息時代人們如何對個人信息進行合理有效地管理是當前國內外信息管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本研究將具體研討如下問題:個人信息管理中信息回避行為的產生過程是什么?個體面對壓力源的應變以及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影響機制和作用路徑如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討個體在個人信息管理中面對壓力源的應變和心理機制,研究1運用扎根理論構建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產生過程的理論模型,從觸發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壓力源出發,分析個體情感狀態變化及應對反應變化;研究2基于定性分析結果和壓力源—應變—結果模型驗證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等的觸發機制和作用路徑。本研究豐富了特定情境下用戶信息行為研究范疇,為深入了解個人信息回避行為提供新的理論研究視角,為減輕用戶信息處理負擔、優化信息管理工具使用體驗、提升個人信息管理和利用效率提供參考和建議。
1相關研究與理論基礎
1.1信息回避行為的相關研究
作為信息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回避涉及個體與信息之間的復雜互動,引發心理學、經濟學、傳播學和圖書情報學等不同領域學者的關注[6,11-13]。為了減少不恰當、過載信息引發的焦慮,人們會回避與其認知相違背的信息,信息回避行為是個體應對風險和緩解負面情緒的手段和策略,具體表現為忽略信息、轉移注意力、推遲獲取信息、否認信息和遺忘信息[14]。學者們運用選擇性暴露、認知失調、風險厭惡等理論框架解釋信息回避行為的動機,分析信息回避行為的影響因素,以此深入了解人們在信息獲取、處理和傳遞中回避信息的原因和過程,并據此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主要包括:①個人因素。在認知負荷方面,人們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減少認知努力,傾向于避免接受信息[15-16]。負面情緒是驅動信息回避的主要因素[17],研究指出個體面臨信息過載會產生倦怠、焦慮、失控、憤怒、失望等負面情緒,進而引發信息回避[18-19]。由于缺乏應對能力、難以緩解恐懼情緒,病患會抗拒獲取醫療信息[20]。另外,個人特質差異也會影響信息回避,學者指出拖延癥群體有較高的信息回避傾向[21],高心理彈性者能更好地應對壓力、焦慮及風險等[18-19];②信息因素。研究表明信息過載[22]、信息質量[23]、信息價值不確定[24]等會帶來壓力,為了減少抑郁和焦慮等負面情緒,個體會放棄、拒絕和回避某些信息[21,25]。個體由于隱私擔憂也會導致信息回避[18,23],如產生數字廣告信息回避意愿[26]、智能推薦信息回避行為[27]等;③情境因素。人們的不確定性反應會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已有研究圍繞醫療健康[15,28]、學術科研[9]和社交媒體[6,16]等情境的信息回避展開。研究指出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負擔會使個體產生信息回避行為[29],社會壓力和規范也會影響人們信息回避的態度和行為,個體會因害怕或受到排斥而回避某些信息,以符合社會預期[30]。
1.2壓力源—應變—結果模型
壓力源—應變—結果(Stressor-Strain-Outcome,S-S-O)是一個廣泛應用在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等領域的模型,用以解釋個體應對壓力因素的心理和行為過程。壓力源(Stressor)是個體所面臨的威脅性刺激,不同的壓力源會對個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應變(Strain)是個體應對壓力源所表現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動態變化過程,會因個人特質和應對能力而有所不同;結果(Outcome)是個體面對壓力源和應對應變后的行為表現。S-SO模型認為個體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壓力刺激,會引發生理或心理上的壓力應變,進而產生相應的行為反應[31]。學者們通過該模型分析不同壓力源對個體的影響,探討個體應對壓力的行為和情感反應,為深入理解壓力及應變對策提供了結構化框架[32]。該模型目前已被廣泛用于解釋社交網絡、健康信息搜索、短視頻等多個領域,研究內容包括間歇性中輟、過載和疲勞、信息回避等[34-37]。基于對已有研究分析和定性研究結果,本研究以S-S-O模型為基礎探討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和情緒壓力等的觸發機制和作用路徑。
綜上,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信息回避行為類型、內容、影響因素和行為結果等展開實證研究,研究情境也較廣泛,但在以下方面可以繼續探討。首先,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數字化場景更為普遍,泛在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管理需求發生變化,通過文獻梳理分析發現,目前對于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研究還有欠缺;其次,目前大多是從整體層面對信息回避行為成因進行研究,有必要從個體和信息互動的微觀層面開展細粒度研究;最后,相關研究大多是采用定量或定性研究路徑,較少基于混合方法論視角對信息回避行為進行深入解釋。因此,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對個人信息管理情境中信息回避行為進行深入解釋,從觸發個人信息回避的壓力源刺激出發,探討情緒的影響作用以及個人信息回避策略,從壓力/應對視角揭示個人信息回避行為影響機理,為信息管理工具優化完善和滿足用戶個人信息管理需求提供參考。
2研究設計
作為實證檢驗新興的研究方法之一,混合研究方法能彌補單一研究方法的不足,對研究現象提供更深刻的解釋,實現探索性和驗證性并舉,符合研究多元化的內在需求[38]。鑒于目前對個人信息管理情境中信息回避行為的產生過程和影響機制研究有限,本研究采用順序混合研究方法展開,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構建指導,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結果的檢驗推廣。具體來說,研究1的定性研究用于識別影響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關鍵因素,采用訪談法收集數據,基于扎根理論分析數據,歸納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產生過程的理論模型;研究2的定量研究進一步驗證個人信息回避行為影響因素的作用路徑,基于研究1的結果以及壓力源—應變—結果模型提出研究假設,采用問卷收集數據,通過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情緒因素和信息能力對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作用機制,從而得出相關結論。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3研究1:定性研究
3.1數據采集
研究1采用半結構化訪談對21位具有豐富數字化設備使用經驗的用戶進行調研,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分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訪談結束后及時進行轉錄,并進行人工校對修正,通過回訪反饋確認訪談記錄的準確性,整理出規范化文本資料。表1反映了訪談對象基本情況。
3.2數據分析
采用StraussA等[39]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論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式編碼提取出具有抽象化概念和范疇解釋,以便深入了解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影響因素。為了保證數據分析的可靠性,編碼共有2名研究人員獨立進行,通過組內討論對編碼進行核對,以最大化減少編碼差異。
3.2.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根據原始訪談資料,按照其自然狀態賦予詞語、句子或段落標簽,將資料打散、概念化,通過組合歸納促進范疇形成。為了編碼過程中減少研究者主觀偏見,盡可能使用受訪者的原始語句作為標簽和概念命名,最終提取了69個初始概念和15個范疇,具體如表2所示。
3.2.2主軸編碼
通過分析發現,開放式編碼提取的范疇之間存在邏輯關系,對15個范疇聚類和抽象后,最終形成6個主范疇。主軸編碼過程及范疇所體現的含義如表2所示。
3.2.3選擇性編碼及模型整合
通過對主范疇的分析和比較,梳理行為現象及其關系,最終形成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產生過程的理論模型,如圖2所示,并確立了主范疇之間的關系結構,如表3所示。模型中,個體在個人信息管理實踐中會遭遇信息過載(信息多樣化、信息碎片化、信息囤積)和信息技術負擔(信息技術更迭、工具可用性差)等壓力源,在與信息互動中會產生以情感負荷和矛盾情緒為主的消極情緒,導致個人信息回避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信息管理能力和積極情緒能夠有效地幫助個體應對壓力、緩解消極情緒。為了驗證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2通過定量研究探討影響因素的觸發機制和作用路徑。
3.2.4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是評價和構建理論的關鍵性環節,如果理論在概念上飽和,各部分之間建立合理的關系時,就可停止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隨機抽取3份訪談資料進行飽和度檢驗,重復上述三級編碼并與已構建模型對比分析,未得到新的概念和范疇,因此可認為范疇編碼和模型構建達到飽和。
4研究2:定量研究
4.1研究模型與假設
研究1發現,個體在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會受到信息過載和信息技術負擔的影響,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個人信息回避。個人信息管理能力和積極情緒可以有效地緩解壓力源產生的負面情緒,反映了個體面對外部壓力后如何通過應變產生行為結果。壓力源—應變—結果模型反映了壓力源對個體的影響,探討個體應對壓力的行為和情感反應,已經廣泛用于解釋用戶消極行為的產生過程。因此,本研究以壓力源—應變—結果模型為基礎,結合相關文獻,研究2構建了如圖3的研究模型,其中壓力源由信息過載和系統功能過載組成,是引起應變和結果的觸發因素,個體受壓力源刺激會產生情緒壓力,個人信息回避是個體應對壓力源的結果,心理彈性和信息素養起到調節作用。
4.1.1信息過載與情緒壓力
數字時代人們對信息的渴望愈加強烈,多元、異構和過載信息使得管理變得非常困難。本研究的信息過載是指過多的信息流輸入超過了個體需求和信息處理能力,給個體帶來認知負擔。研究表明,信息過載會對個體情緒和決策產生負面影響[40-41]。已有研究探討了信息過載和個體情緒的關系,ShiC等[40]、ZhangS等[42]指出,信息過載會給個體帶來疲勞、焦慮和無助等負面情緒;馮萍等[22]和PangH[43]驗證信息過載對負面情緒的影響作用。同時,前文的定性研究發現,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有限的,信息過載會對個體造成壓力并觸發消極情緒。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1:信息過載正向影響情緒壓力
4.1.2系統功能過載與情緒壓力
當信息技術超過個體處理限度,或更新后的系統功能高于個人需求會產生功能過剩,從而給用戶帶來壓力[42]。本研究的系統功能過載是指由于信息技術更迭或工具可用性較差,信息管理工具不能較好地提高用戶工作效率和提升用戶體驗。已有研究探討了系統功能過載和情緒的關系,劉婷[44]指出,用戶在不斷適應系統更迭功能過程中會出現負面情緒;王瑋等[19]、ShengN等[45]認為,復雜的系統功能會增加認知負荷,導致消極情緒。同時,前文的定性研究發現,信息技術進步給用戶帶來技術負擔,部分信息管理工具可用性較差,不能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引發消極情緒。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2:系統功能過載正向影響情緒壓力
4.1.3情緒壓力與個人信息回避
S-S-O模型中應變和結果是個體面對壓力源的心理和行為反應[40],情緒是影響個體感知和決策的重要因素[45]。本研究的情緒壓力是指個體在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消極心理反應,會影響個人信息的保存、組織和查找。隨著情緒壓力的產生,人們會主動遠離、忽略、拒絕或遺忘信息。個體對壓力源的反應會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王文韜等[17]和劉魯川等[18]指出,負面情緒是驅動個人信息回避行為主要因素;王瑋等[19]、馮萍等[22]研究表明,負面情緒會導致回避、轉移甚至放棄使用的消極行為。同時,前文的定性研究發現,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會導致個人信息回避行為。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3:情緒壓力正向影響個人信息回避
4.1.4心理彈性的調節作用
前文的定性研究發現,不同個體應對過載帶來的壓力時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積極情緒水平的差異反映了個體的心理狀態,高積極情緒水平的個體更容易有效地應對壓力并緩解消極情緒。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壓力、逆境或變化時,能夠迅速適應、調整和恢復的心理特質,具有高心理彈性的個體通常表現出更強的自我調整和應對能力,能夠更好地保持情緒穩定[46]。因此,在實證分析個人信息回避行為影響因素作用路徑時,本研究將心理彈性作為調節變量納入分析,指出心理彈性是個體在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愉悅體驗以及積極面對壓力的狀態。已有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在壓力源和情緒壓力之間存在調節效應,王瑋等[19]指出,不同的心理彈性者面對壓力的表現和反應不同,高心理彈性者更能順利地應對壓力;謝文心等[47]發現,心理彈性能夠調節情緒狀態;HuJ等[48]認為,高情緒彈性的青少年能將消極感知轉化為積極行動。這些研究成果支持了心理彈性在個人信息管理過程中應對壓力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4a:心理彈性負向調節信息過載與情緒壓力之間的關系
H4b:心理彈性負向調節系統功能過載與情緒壓力之間的關系
4.1.5信息素養的調節作用
前文的定性研究發現,個人信息管理能力涵蓋了個體對個人信息進行保存、組織和維護、再現和利用的知識技能,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緩解消極情緒。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應用,是個體通過對信息進行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49]。因此,在實證分析個人信息回避行為影響因素作用路徑時,本研究將信息素養作為調節變量納入分析,指出信息素養是個體有效保存、組織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有研究證實信息素養對個體的情緒反應存在調節效應,潘文靜等[50]、MontagniI等[51]指出,健康信息素養對于虛假信息接觸和感知威脅起到調節作用,健康信息素養低的人更容易陷入焦慮、恐慌之中;王宗軍等[52]發現,信息素養作為調節因素可以激發員工知識獲取的創新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5a:信息素養負向調節信息過載與情緒壓力之間的關系
H5b:信息素養負向調節系統功能過載與情緒壓力之間的關系
最后,性別、年齡和職業作為可能影響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人口統計變量已被納入研究模型作為控制變量。
4.2變量測量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和個人信息管理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潛在變量的測量題項,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被調查者根據對各個題項的同意程度來進行判斷,量表問項均改編自已有文獻,并結合個人信息管理情境進行修改和完善。具體地,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情緒壓力、個人信息回避、心理彈性和信息素養6個變量分別參考Karr-WisniewskiP等[53]、ZhangS等[42]、ShengN等[45]、周濤等[29]、王瑋等[19]以及張莉等[54]研究,并根據定性研究結果改編而成,依據預調研的反饋意見對問卷的部分題項進行修改,最終形成的量表如表4所示。通過問卷星制作和發布付費問卷,問卷發放時間為2023年6月12日—30日。回收問卷共計500份,去除57份填寫時間不足1分鐘或答案存在明顯規律性的無效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443份,有效率為88.6%,調查樣本基本特征如表5所示。
4.3結構模型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7.0進行數據預處理,通過SmartPLS3.0驗證研究假設。基于方差的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模型(PLS-SEM)更適用于研究目標為理論發展的探索性研究,不需要樣本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假設,可以同時對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進行分析,并且能夠以較小樣本量估計更復雜的模型[55]。
4.3.1測量模型有效性檢驗
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建模工具SmartPLS3.0的PLS分析來估計測量模型,以檢驗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表6的結果顯示,潛在變量Cronbach‘sα系數范圍為0.838~0.916,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范圍為0.885~0.937,均大于0.7的閾值,表示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所有題項的因子負荷值均高于0.7,潛在變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均大于0.5,表明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
由表7可知,對角線上所代表的潛在變量AVE平方根最低值為0.779,大于非對角線部分所代表的潛在變量與其他潛在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最高值0.76,表明測量模型具有充分的區別效度。
4.3.2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收集數據來自不同的用戶來源,以降低共同方法偏差帶來的影響。采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對潛變量數據進行Harman單因素檢驗,結果提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3個,最大因子方差解釋率為47.879%(小于50%)[56],可知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4.3.3結構模型結果
本研究所有因子的方差膨脹因子值(VIF)介于1.000~3.121,均低于閾值5,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結構模型分析結果如圖4和表8所示,模型的SRMR指標值為0.055,小于0.08的閾值,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符合PLS-SEM的適配要求。模型中路徑系數顯著性采用Bootstrap重抽樣方法檢驗,樣本數設置為5000,據此可得t值和p值。
p值在5%的誤差水平上,根據以上結構模型檢驗和假設檢驗可得以下研究結果: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顯著正向影響情緒壓力(β1=0.282,p<0.001;β2=0.549,p<0.001),支持H1、H2;情緒壓力顯著正向影響個人信息回避(β3=0.566,p<0.001),支持H3。心理彈性顯著負向調節系統功能過載和情緒壓力之間的關系(β4b=-0.162,p<0.05),支持H4b;信息素養顯著負向調節信息過載和情緒壓力之間的關系(β5a=-0.167,p<0.05),支持H5a。最后,在控制變量方面,年齡(β=0.156,p<0.01)對個人信息回避有顯著影響,而性別(β=0.033,p>0.05)和職業(β=0.080,p>0.05)并未對個人信息回避有顯著影響。綜上,研究模型中7條關系假設,5條獲得支持,2條沒有獲得支持。
4.3.4調節效應進一步檢驗
上述分析表明,心理彈性顯著負向調節系統功能過載和情緒壓力之間的關系;信息素養顯著負向調節信息過載和情緒壓力的關系。為了進一步解釋調節效應,本研究使用SmartPLS3.0進行簡單斜率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簡單斜率圖5(a)顯示,隨著心理彈性增高,系統功能過載對情緒壓力的影響越小;隨著用戶感知到的系統功能過載不斷增強,低心理彈性者的情緒壓力明顯高于高心理彈性者。簡單斜率圖5(b)顯示,信息過載對情緒壓力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積極和顯著的,但隨著信息過載和信息素養的提升,低信息素養者的情緒壓力明顯高于高信息素養者。
5討論與結論
5.1研究結果的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信息過載和系統功能過載如何誘發情緒壓力,以及它們如何進一步影響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研究1的定性研究從信息過載和信息技術負擔兩個維度,厘清個體產生消極情緒并影響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前因變量,探索性地歸納了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產生過程的理論模型;研究2基于研究1的發現和壓力源—應變—結果模型,驗證了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和情緒壓力對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還分析了心理彈性和信息素養對壓力源與情緒壓力的調節作用,結果支持了7個假設中的5個。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1)本研究證實了信息過載對情緒壓力有顯著正向影響。這一結論與認知負荷理論的結果一致,即當所需要處理的信息超過個體認知資源總量時,會導致學習或解決問題的效率下降并產生認知負荷[57]。同時,與相關學者的研究一致,信息過載作為壓力源會給個體帶來焦慮、失控、挫敗、憤怒和不確定感等情緒壓力[6,40]。結合訪談和數據分析結果,造成的原因是:泛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爆炸式增長,人們從被動接收信息變為主動傳播信息,過多的信息輸入大大超過了個體信息需求和信息加工處理能力,信息多樣化、信息碎片化、信息囤積加劇了數字信息繁雜程度,給人們帶來心理負擔并觸發情緒壓力。
2)本研究證實了系統功能過載對情緒壓力有顯著正向影響。這一結論與認知相符理論、功能衰竭理論的結果一致,即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往往是理性且有目的的,不必要的功能會分散用戶注意力并帶來負擔,使其感到壓力[58-59]。同時,與YeD等[36]和ZhangS等[42]研究一致,系統功能過載作為壓力源會給個體帶來焦慮、憤怒、挫敗和依賴感等情緒壓力。結合訪談和數據分析結果,造成的原因是:信息技術不斷更迭,數字化場景應用更為普遍,隨時隨地、海量存儲、便于協作分享的信息管理成為主要目標,人們需要利用高效的信息管理工具對個人信息進行組織管理。如果人們感知到工具功能過剩、操作復雜、難以學習、界面導航不清晰、缺乏容錯和幫助說明以及存在風險(如系統故障、信息丟失、隱私泄露及濫用等),消極情緒(如焦慮、倦怠、失控感、挫敗感、憤怒感、依賴感和不確定感)就會出現,這是一種極不舒服的心理負荷。
3)本研究證實了情緒壓力正向影響個人信息回避行為。這一結論與GuoY等[6]和王瑋等[19]研究一致,即個體會因受到情緒倦怠的困擾而避免或忽略某些信息,甚至產生中輟使用、抵制使用等行為;同時,SultanaT等[20]也認為,由于缺乏應對能力、難以緩解恐懼情緒,病患往往抗拒獲取有關疾病的信息。結合訪談和數據分析結果,造成的原因是:情緒是一種相對難以控制且影響個體行為的強烈情感,包括積極層面和消極層面。隨著情緒壓力(如焦慮、倦怠、失控感、挫敗感、憤怒感、依賴感和不確定感)的產生,個體會產生抵制、放棄和回避等行為避免消極的情緒體驗。
4)本研究驗證了心理彈性在系統功能過載與情緒壓力之間具有顯著負向調節作用。這一結論與謝文心等[47]的研究一致,即心理彈性對消極情緒有積極的緩沖作用,高心理彈性者通過維持控制感保護個體免受消極情緒的侵害;同時也與HuJ等[48]研究一致,高心理彈性者可以通過減輕困境的負面后果和提高生活滿意度來保持身心健康。結合訪談和數據分析結果,造成的原因是:系統功能過載會導致認知和情感資源耗盡,產生緊張、焦慮和疲勞等不良情緒反應,高心理彈性者在面對系統功能過載和情緒壓力時,能有效地減輕其負面影響,從而維持其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然而,心理彈性并未在信息過載和情緒壓力之間起到負向調節作用,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樣本大多是在30歲以下、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且具備豐富數字化設備使用經驗的群體,面對信息過載引發的情緒壓力,他們能根據個人經驗和信息能力進行處理,以緩解信息過載造成的情緒壓力。
5)本研究驗證了信息素養在信息過載和情緒壓力之間具有顯著的負向調節作用。這一結論與潘文靜等[50]和MontagniI等[51]研究一致,即健康信息素養對于虛假信息接觸和感知威脅起到調節作用,健康信息素養低的人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恐慌。結合訪談和數據分析結果,造成的原因是:信息素養是個體在信息社會具有的獲取、評估、使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夠幫助個體有效評估、整合和利用信息,減輕信息過載帶來的焦慮和不確定感,從而降低情緒壓力,維持心理平衡。然而,信息素養并未在系統功能過載和情緒壓力之間起負向調節作用,這一發現與之前研究結果不一致[49],原因可能是高信息素養者往往認為其具備面對信息技術壓力的能力,然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系統工具的使用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并且系統工具的可用性并不盡如人意,高信息素養者的情緒壓力也會更大。
5.2理論意義
數字化信息時代個體如何在與信息互動過程中應對風險壓力和緩解負面情緒是當前國內外信息管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本研究聚焦個人信息管理行為心理機制,基于心理壓力視角的壓力源—應變—結果理論框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系統深入地探討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產生過程和影響機制,彌補了以往采用單一研究方法對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研究的不足,豐富了特定情境下用戶信息行為研究范疇,實現了研究的完整性與延續性。通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解釋個人信息回避現象并驗證,系統地揭示了信息過載、系統功能過載、情緒因素、信息能力對于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作用路徑,進一步增強了結論的可靠性,為深入理解個人信息回避行為提供新的理論研究視角和實證研究證據。此外,混合研究方法通過多維數據分析豐富了對用戶信息行為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處理復雜社會現象、多層次影響因素,為相關領域信息行為研究提升廣度和深度提供參考和借鑒。
5.3實踐意義
泛在網絡環境下用戶信息管理需求發生較大變化,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們在數字化信息時代信息管理行為的變化,具有實踐層面的價值。對于用戶而言,一方面,信息素養可以削弱信息過載對情緒壓力的影響,數智時代個人信息管理越來越復雜,個人信息空間也趨于支離破碎,如何將信息合理利用并轉化為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亟需提高信息素養能力,培養良好的信息管理習慣,將個體有限的注意力資源用于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心理彈性可以緩解系統功能過載對情緒壓力的影響,積極情緒可以有助于思維開放,找到更多解決方案和想法,增強心理彈性是幫助個體應對信息管理壓力并保持良好心態的關鍵。對于信息推薦服務商和信息管理工具開發商而言,首先要考慮用戶習慣和使用情境,緩解用戶的心理抗拒和抵制使用;其次需要開發面向用戶需求的產品,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具體而言,一方面,信息推薦服務商應進一步優化信息推送服務,嚴格把控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結合個性化需求進行信息過濾,緩解信息過載對用戶造成的情緒壓力;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工具開發商應將可用性和用戶體驗視為工具設計開發的目標,基于用戶需求和反饋不斷優化產品,提升用戶的使用樂趣和參與感,在沉浸感、愉悅感和掌控感中吸引用戶采納工具并持續使用;同時要注重隱私保護,增強系統的穩定性、容錯性和兼容性,提升工具的易用性,緩解系統功能過載對用戶造成的情緒壓力。
5.4研究結論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對個人信息回避行為展開系統研究,運用扎根理論分析影響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關鍵因素,通過結構方程模型驗證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觸發機制和作用路徑。研究結果為個人信息回避行為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視角,同時也為信息推薦服務和信息管理工具開發提供參考,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用橫截面數據,未考慮隨著時間變化對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影響,未來可以通過縱向數據考慮壓力源對應變和結果的動態影響;其次,本研究只關注了過載因素對情緒壓力和個人信息回避行為的影響,未來可以進一步驗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用;最后,個體差異是影響個人信息管理行為的內在因素,本研究探討了心理彈性和信息素養的影響作用,未來可以進一步討論人格特質、習慣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