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路徑及快捷的時效。在這種境遇下,一方面,新媒體為大學生的學習成長提供了高速且海量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也會借由新媒體對學生進行負面傳播。本文從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點出發,歸納總結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危害,在此基礎上,從學校、新媒體、大學生自身三個維度提出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下,歷史虛無主義借由新媒體以更為隱蔽且多樣的形式泛起,我們要依托新媒體,不斷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力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危害。
新媒體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征
一、傳播內容:歷史歪曲化且模糊化
在新媒體境遇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由于網絡信息過載和碎片化傳播的特點,人們更容易接觸到不同的歷史觀點和新聞,這就導致人們對歷史真相理解模糊。新媒體時代,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編輯、剪輯、操縱等技術手法拼接不同影視中的片段并配備夸張的文字混淆真相,誤導受眾。這種惡搞的方式將原本莊嚴嚴肅的歷史娛樂化,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此外,新媒體的即時性和短暫性也增加了歷史事件被淡忘的風險。
二、傳播主體:涉及廣泛化且多元化
新媒體為用戶信息傳播提供了便利的平臺。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無限制性,使得用戶在發布內容時更關注點擊量而忽略了必要的事實判斷,這就導致許多夸大、歪曲的歷史觀點在網絡上傳播。同時,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具有群體性。隨著科技的進步,社交媒體平臺的信息篩選和推薦算法技術越來越精確。它會根據用戶的興趣和偏好,選擇性地呈現內容。如果用戶表現出對某一觀點的興趣,那么系統可能會通過推薦類似內容來加深用戶的偏見,形成信息孤島。這種運作機制使得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更容易在群體用戶中傳播和被接受。
三、傳播方式:傳播迅速化且碎片化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極快。視頻分享平臺和即時通信工具的興起使得一段視頻或是一條推文幾乎可以瞬間被傳播。這種迅捷傳播的特點給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歷史事件持偏激、扭曲的態度,他們希望通過傳播這些觀點來改變人們對歷史的看法,而一部分缺少事實判斷的人在沒有充分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正好接受并信任這些錯誤的信息。此外,網絡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的特點。由于人們在網絡社交中接觸到的歷史信息是零散、復雜的,導致他們對歷史事件片面化和片段化的認知。新媒體平臺互動性強且用戶參與度高,這也導致用戶在使用這些平臺時被動地參與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中,進一步強化了虛假信息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時代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 " " " " "理想信念教育的危害
新媒體時代,歷史虛無主義偽裝成“去意識形態化”“解構馬克思主義”等面目出現,會干擾大學生對中國歷史,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革命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的認知。
一、扭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理性思考”“尊重客觀事實”的幌子,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企圖動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精神等方面的認識,如通過網絡論壇、抖音、微博等平臺傳播的一些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具有負面影響的言論,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傳播一些錯誤觀點,如質疑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民粹”等。這些錯誤言論以鮮明的政治態度、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等方式挑戰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高校學生心中的權威性。這就導致大學生不自覺地對共產主義信仰產生懷疑,對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產生質疑。
二、混淆大學生的價值觀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諸如“普世價值”和“歷史終結”等錯誤思潮。這些觀點在網絡的滲透,導致部分青年大學生價值觀混淆。歷史虛無主義利用這些平臺的影響力、煽動力,打著“重新評價歷史”“重新還原歷史”的旗號抹黑歷史英雄和優秀人物,無形中使大學生接受到錯誤信息。其次,歷史虛無主義也損害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由于借助新媒體獲取知識的渠道存在障礙,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學習中忽視了黨史、國史、軍史學習的重要性,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乘虛而入,消解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從而使大學生產生理想信念危機,沖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三、削弱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然而,歷史虛無主義卻充斥著對中國社會的誤導。這種扭曲思想荒謬地鼓吹“中國缺乏民主,只存專制”“中國改革皆為失敗”。這種謬論千方百計地歪曲中國歷史,詆毀自改革開放以來所獲偉大成就。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在于否定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的相互融合,而此二者融合恰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非凡成就的歷史邏輯所在。這種混淆黑白、混淆是非的做法,無疑損害了大學生對社會潮流的洞察與判斷,削減了他們對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認同感。
新媒體時代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危害的對策
網絡是歷史虛無主義泛濫的主戰場,借助網絡平臺,歷史虛無主義從虛擬走向現實,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危害要從學校、媒介、學生三方面入手。
一、學校:創新教學方式,加強人文關懷
首先,以思政課程為主導,加強教育教學改革。當前高等教育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存在教學實效性較低、教材偏向政治宣傳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效果不佳。為解決這些問題,高校教師需要夯實專業理論知識,轉變理論灌輸模式,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模式,如專題教學、實踐教學、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等,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辯論與討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和理論,通過多方位對比與評估,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歷史觀念,幫助學生審視歷史觀念,了解歷史是多元并不斷演變的,讓學生能夠形成較為客觀、全面的歷史認知。
其次,以實踐教學為抓手,讓學生感受鮮活的歷史。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歷史思辨和研究能力,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關鍵途徑。高校應鼓勵學生成立歷史研究小組進行社會實踐,通過參加紅色實踐,親身走訪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和參觀革命戰爭遺址,將課堂所學的理論還原到現實歷史情境中。同時,還可以通過“三下鄉”“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等服務基層的實踐活動,讓青年大學生了解社會現實,辯證分析當前國家與社會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二、媒介:堅持輿情引導,還原客觀歷史
首先,媒介載體要加強行業自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網絡不僅是信息獲取的途徑,也是輿論傳播的平臺。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網絡輿論話語權中的主導地位,不斷掌握輿論發展的最新動態,敏銳地關注網絡熱點輿情,并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網絡輿情引導。新聞媒介應當堅持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確保媒體報道與信息傳播符合歷史事實。
其次,媒介載體應努力成為還原、傳播客觀歷史的主力軍。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自媒體輿情引導中的歷史書寫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自媒體輿情引導中,我們要依據可信的史料和研究,客觀分析歷史事件,關注歷史背后的深層次動因,避免斷章取義或將歷史事件個人化,以確保歷史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用辯證思維看待歷史事件,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區別,將歷史虛無主義公之于眾,避免片面看問題、將問題簡單化,以了解歷史事件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再次,加強對媒介載體的監督管理,夯實其正確的價值取向。近年來,個別媒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節目存在脫離歷史、超脫現實的問題。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網絡監測和分析機制,及時了解網絡輿論的動向,捕捉歷史虛無主義的苗頭,以便盡早采取針對性措施。網絡監測要借助先進的智能技術和工具收集輿情數據,實時跟蹤各社交平臺上關于歷史話題的敏感論點,確保監測的全面性和及時性。同時,要充分發揮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協同作用。各方可以共享數據資源,加強信息交流,形成更全面準確的輿論監測與分析體系,共同應對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潛在威脅。
三、學生: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提高抵御風險能力
首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強調辯證分析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能夠幫助我們識別歷史虛無主義觀點中的矛盾和錯誤之處,從而增強對歷史真相的敏感性和辨別力;馬克思主義強調歷史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歷史事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從而避免輕率地對歷史事件進行歪曲或否定,促使我們能夠更加珍視歷史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歷史觀;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要認識到自己作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到弘揚真實歷史、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行動中來。
其次,加強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學習,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危害,就要全面理解歷史學習的重要性。黨史國史是民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引現實發展、弘揚愛國精神的寶貴資源。
再次,在多樣化的學習途徑中,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一方面,大學生應通過廣泛閱讀、深入研究獲取多元的歷史資料,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形成對歷史事件綜合全面的認知。通過參與學術討論、研究項目以及歷史考察活動,拓展對歷史問題的理解深度和廣度,減少信息被篡改的風險,從而辨別虛假,保持對歷史真相的清醒認知;另一方面,在信息時代,數字素養也至關重要,大學生應學會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歷史研究。借助新型數字化工具和大數據技術,更深入地挖掘歷史資料,還原歷史場景,準確呈現歷史面貌,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脈絡與發展規律,揭示虛無主義觀點的荒謬之處。
作者簡介:
劉旭倩,女,河南洛陽人,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系西安郵電大學創新基金項目(編號:CXJJYW20220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