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中實施古典詩詞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然而,當前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古典詩詞文化的融入程度不高,亟待探討有效的融入策略。
古典詩詞文化融入中職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詩詞在演變中變革,在變革中傳承。傳承的恰恰是有價值的,需要有意識地在思政教學中加強古典詩詞教育。
一、有利于豐富中職思政課教學資源
中國古典詩詞文化蘊含著豐富資源,如理想信念、家國情懷、人文精神、人生哲學等,可以有意識地進行融合,豐富中職思政課教學資源。例如《哲學與文化》談歷史規律與人生目標時,可引用宋朝司馬光“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元朝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唐朝杜甫“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等,談歷史發展的規律,每個人都是歷史前進的參與者、創造者,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要立足專業,做一名有匠心、匠藝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道德與法律》談到恪守職業道德,清朝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有利于國家,哪怕是死,也要去做,愛國情懷、職業素養表現得淋漓盡致;《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在談到價值觀的意義時,可以談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士子的價值觀,從而深刻理解價值觀是一種內心尺度……作為新時代的中職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更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珍惜現有的大好機會,德技并修,成人成才。
二、有利于提高中職思政課育人效果
職業中學的學生學習的底子薄、學習的主動性較差,在課堂上不時地穿插中國優秀古典詩詞,讓學生體會思想政治課堂的獨特魅力,激發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習《哲學與人生》這一課時,如何體現“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哲學觀點,可以運用古典詩詞“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的鑒賞作為課堂導入,文雅而有內涵,既體現了教者的職業素養,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更加主動積極地去學習。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既可以讓學生們通過古典詩詞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又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也有利于加深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習效率。
三、有利于增強中職學生的文化自信
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歷史上的偉大詩人風格各異,他們用人格做底色,揮舞毫墨,創造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作品,留下了一段段歷史佳話。當今時代,風云變幻,我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在中職學生世界觀和人生態度形成的關鍵時期,用我們的優秀文化來完善自己,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將中國古典詩詞納入各科課堂教學中來,作為對學生思想教育起主要作用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尤其要如此”。
古典詩詞文化在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方面:古典詩詞掌握不實
中職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對古典詩詞掌握不實,主要表現在一是知道內容較少,已有基礎基本局限于小學、初中課本的內容,涉及課外閱讀的經典名篇少之又少;二是理解不深刻,有些詩詞即使會背了,但在內容理解、應用轉移等方面存在不足。對于思政課融入詩詞,同學們抱有期望,但同時也存在著疑慮,主要表現在一是中職思政課教學作為基礎課,相對于專業課而言,不太受到重視;二是擔心古典詩詞融入思政課堂會加重自身的學習負擔,在基礎課上花費精力過多。
二、教師方面:古典詩詞融入重視不夠
思政教學是一個常教常新的活動,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把古典詩詞有效融入思政教學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認識不足,認為古典詩詞的學習是語文教師的任務,沒有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結合起來,沒有把古典詩詞融入教學作為一個必修項目;二是素材積累不多,大部分教師的詩詞儲備還是學生學習階段留下的,加上中職思政教材跨度較大,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職業生涯、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教師需要花費大力氣學習古典詩詞;三是融入方法不多,在教學中融入,很多情況下集中在課堂的導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上,或者是課題的設計上,如何從課前、課中、課后有機融入,既能增加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又能真正實現思政教學的目標,尚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
三、資源方面:古典詩詞儲備途徑不多
《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將原來必修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和選修的《心理健康》調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四門課程,內容多,領域廣,學科教研組在研討教學內容方面很少把古典詩詞作為一個專題研究,思政課堂要有溫度、有深度,教師需要補充很多課外的教學資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當前,沒有結合課程建立相應的古典詩詞素材庫,導致在教學中增加了隨意性。另外,職業學校專職的思想政治教師偏少,部分課程由專業課教師或者學校領導干部兼代,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古典詩詞文化融入中職思政教學具體策略
一、加強學習研究,提升思政教師詩詞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古典詩詞融入中職思政教學有利于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要引導思政教師加強學習研究,提升思政教師詩詞素養尤為重要。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應用,豐富自己的知識層次,厚植文化引領的素養,在思想啟迪的征程上培養更多的愛國青年。
我校邀請校內外的專家、語文教師開設了《唐詩宋詞中的家國情懷》《詩詞與思想教育》等講座,組織詩詞朗誦活動,讓師生同臺誦讀經典詩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教研組組織了詩詞知識競賽,推動教師增加詩詞知識儲備,提高對詩詞的鑒賞和運用能力,為思政教學通過古典詩詞向學生傳達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了可能性。
二、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中職學生的理論基礎較弱,討厭說教式教學,學習上缺乏自信心,但他們興趣廣泛、富有創意、多才多藝、善于表現。新時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必須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結合當下國情與學生實際,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思政教學工作者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
教學中可以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入手,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方式。以《哲學與人生》第十二課“理想信念與意志責任”教學為例。課前,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搜集能夠體現“理想信念與意志責任”的詩詞,并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展現出來,進行評比。課中,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長采用了繪畫、朗誦、歌唱、情景劇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他們的天性得到充分地釋放,充滿著自信。在評比環節上,教師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同學間相互評比,引導學生深化對理念信念、意志責任的認識,感受詩人的家國情懷。在搜集、展示、評比的過程中,學生既預習了本課的內容,體會了不同時期、不同詩人的“理想信念”,感受了古人的“意志責任”,提升了思政教學的實效性。課后,思政教師與語文教師合作,引導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和時代特征進行詩詞創作,表達自己的理想信念。這不僅使學生的 “理想信念”得以升華,還發揮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的作用,提升了育人效果,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重視資料整理,搭建信息化的學習平臺
社會生活與文化圖景是詩詞最基礎的主題,詩詞中的社會文化也可謂豐富多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有著鮮明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中國古典詩詞雖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詩詞都適合思政教學。思政教師必須根據思政課程核心素養對古詩詞進行分類整理,搭建方便高效的學習平臺,才能將古詩詞更好地融入思政教學中來。
我校思政教師圍繞“古典詩詞文化進校園”這一主題,組織教師精心挑選了符合思政課程核心素養的古詩詞,編寫了《晨讀晚誦讀本》,為古詩詞融入思政課堂教學做好了基礎的準備工作。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不局限于文字形式的詩詞,還根據中職生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學校信息化教學平臺上設立了古詩詞學習鑒賞專欄,創建了學校的古詩詞微信公眾號。思政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傳精心制作的微課,學生在微課的學習中不僅學習了古詩詞知識,還接受了思政教育。在微信公眾號上,師生可以發表或轉發關于詩詞鑒賞的文章、短視頻,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詩詞教學資源,保證了我校古詩詞融入思政教學工作的穩步推進。
四、開展課后實踐,拓展思政課的教學空間
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在精心設計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深入體會、鞏固課堂知識,還能拓展視野,培養更加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創新思維,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做好準備。
每天早晚自習前十分鐘,各班值日班干帶領全班同學朗誦《晨讀晚誦讀本》。通過誦讀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詩詞儲備,為詩詞融入思政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思政教研組還依據《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聯合學校團委、政教處、語文教研組在全校組織了詩詞朗誦比賽、詩詞創作比賽、詩詞文化講座等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詩詞文化氛圍,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熱愛和欣賞能力。思政教師還和班主任一起帶領學生走出校園,組織參觀與詩詞相關的景點,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詩詞文化的歷史背景。學生在接受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詩詞文化,在學習詩詞文化的過程中進行思政教學,有效地促進了古典詩詞文化和思政教學的融合。
五、完善評價機制,完善融入的科學合理性
《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建立標準健全、目標分層、多級評價、多元參與、學段完整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要發揮好古詩詞潤物無聲的德育功能,提升思政課知識傳授、思想引領、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實效性,必須立足學生實際,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相結合,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確保融入的科學性。
在評價過程中,要認真貫徹思政課學業水平評價的導向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在評價方式上堅持以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為評價標準,進行多元主體評價。在評價中,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便捷性和開放性,發揮好學生、家長、社會等不同主體的評價作用,對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各階段、各環節的表現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推動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不斷優化,形成育人合力,將古詩詞融入思政教學不斷向前推進。
作者簡介:
馬全德,男,江蘇銅山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學;臧鳳義,男,江蘇銅山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學。本文系以下基金項目成果: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應用研究——以古詩文為例”(課題編號:ZYB487,主持人:馬全德、趙印)、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立項“‘三教’背景下提升中職混合式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H14-22-L093,主持人:高揚、馬全德)。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張集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