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激活文化生命力的關鍵,也是回應時代需求的重要措施。老子思想作為道家學派的杰出代表,在中國哲學史上獨樹一幟。“無為”思想是老子哲學的重要范疇,“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為,而是一種要求人們做到不妄為、順自然和尊重個性的工夫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將老子“無為”思想融入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之中,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當代教育理念的革新與拓展,有助于培養具備高尚品德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行不言之教”:“無為”的德育特征與價值
一、淺隱:德育目的之“無為”
在老子的“無為”思想指導下,德育應采用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而非直接灌輸規則。這種“無為”強調遵循發展規律,通過學生交往和參與活動來引導,而非刻意強調規則。教育者應巧妙隱藏德育意圖,關心并與學生交流,營造自然和諧的教育環境。老子的“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通過言傳身教和積極氛圍,培養學生的自省能力,使道德規范內化并遵守,實現“有為”。同時,隱性德育應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學生自然成長并內化道德規范。
二、迂回:德育方法之“無為”
顯性德育方法如授課、討論等,具有強制性,但可能不適合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老子的“無為”教育觀倡導順應學生自然發展,采用間接、迂回手段,避免過度干預。優良品德需要道德認知與情感體驗結合,隱性德育通過啟發式、探究式方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創造積極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我約束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垂范:教育者之“無為”
教育者在教育中起關鍵作用,不僅傳授知識,更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老子的“無為而教”強調教育者應從領導者變為引導者和促進者,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教育者在實際行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具有深遠影響,能喚醒學生的主體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育者需以身作則,通過自身道德品質引導學生自省。同時,德育應融入學生生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老子的“慈”“儉”“敢為天下先”理念也啟示教師強化愛生意識,淡化物質欲望和個人功利性競爭,以智慧的愛引導學生,超越名利,謙讓不爭,給予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
四、體驗:受教育者之“無為”
“無為而教”強調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德育的核心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動參與。傳統德育忽視受教育者體驗,效果有限。因此,要發揮受教育者主體地位,培養其親身體驗和自我反省的積極性。“無為”教育貼合受教育者特性,尊重其自然發展規律和內在動力,讓其按自身節奏成長。受教育者應挖掘潛能,保持寬容平和心態,自由探索實踐,提升內在修養。教育者應減少過度干預,給予學生自由。
“無為”視域下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內容的單一導向
當前高校德育內容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實踐性,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需求。德育局限于道德準則傳授,過度強調規范性內容,缺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忽視學生心理健康和個體差異。這種單一的德育方式難以深入學生心靈,降低德育實效。因此,高校德育需改革,以更多元、開放和實踐性的內容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二、德育活動的被動迎合
傳統的道德教育是一種顯性教育,往往更多地依托于課堂。當前高校德育課程的規劃往往基于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上級的指示,卻鮮少考慮受教育者的興趣、價值觀和內化態度;在方式上過于側重理論灌輸和道德宣講,這會導致學生對于德育活動的被動迎合。學生對德育活動的參與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或應付檢查而參與。這種做法不僅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更忽視了學生作為主體的情感參與和內心共鳴。因此,我們需要轉變德育策略,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互動,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內心的體驗與感悟,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三、評價體系的功利導向
評價體系的功利化問題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評價不僅是衡量教學效果、激勵教師改進教學手段,更是洞察學生學習狀況、引導其自我完善的關鍵途徑。然而當今高校德育中在評價體系中過度追求功利性指標和表面數據,忽視了德育的深層次內涵和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在學生評價體系層面,當前高校德育評價體系往往過分倚重于量化指標和表面數據,如學生成績、綜測分數等,但這些量化的分數并不能切實地反映學生的品德、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如此功利化的評價體系容易誘使學生形成應試心態和功利主義傾向。學生可能為了追求好的評價結果而采取應試性的學習方法,從而降低了學生對于德育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以高校的志愿者時長為例,多數學生在綜測加分或規定時長的外在驅動下參加志愿者活動,而不是內心真的愿意參加。這就導致在參加志愿者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敷衍了事,遲到早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會導致片面性,并不能了解學生品德素養的真實情況,導致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
在教師評價體系層面,部分高校在立德樹人教育中過于追求短期成效和表面效果,將德育目標簡化為就業率的提升和榮譽稱號的獲得,而忽視了學生全面發展和人格素養的培養。這種唯結果論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長期性和綜合性的發展,也容易導致德育工作的標準化和僵化。對于教師個人而言,現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復雜性要求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而片面的、不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會加劇教師的焦慮情緒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風,不僅會導致德育工作者和學生關系的緊張,還削弱了德育的深層次影響。教師如果還分身于其他追名逐利的事情,則可能敷衍塞責或過度透支身心。
“無為”思想對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現實啟發
一、“貴柔無為”:構建隱性教育模式
“隱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目標,在受教育者周圍設置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味,潛移默化地接受到影響的教育。”隱性教育模式具有目標的隱蔽性、方式的間接性等特點,在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扮演著獨特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老子提倡“貴柔無為”,即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事物,而是順應自然規律發展。“無為”也是一種“柔弱”的表現,因為“柔弱”的人不會過度干預他人的事務,而是采取一種溫和、包容的態度。老子認為柔弱和無為是合于道的,能夠帶來和諧、生命的力量。借鑒“貴柔無為”的理念,隱性教育注重創設平等和諧的師生互動方式,兼顧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建立起親和力和信任感,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這種師生關系不僅能夠減少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主性,還使大學生產生共鳴,才會自覺地踐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
在教育方式上,“情景教學”“實踐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教學方式都蘊含著“貴柔無為”的智慧。教育者應當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從認知和情感上認同道德。大學生只有內心真正認同道德,才愿意主動調節和約束自身的道德行為。此外高校應精簡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直擊人心的活動為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優良的氛圍,努力培育和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與學風。
二、“無為自化”:尊重個性,增強道德體驗
在治國理念上,“無為自化”意味著執政者應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去管理國家。執政者應當保持自身的端正,不煩擾民眾,讓民眾自然教化自己。在人生哲學上,“無為自化”強調的是一種自然、寧靜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們遵循自然法則,不過度追求物質利益,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實現自我完善和提升。“無為自化”思想深刻闡述了個體自主發展及道德內化的重要性,為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中尊重個性、增強道德體驗提供有益啟示。“無為自化”思想倡導通過自我體驗和內在修養實現道德自覺。在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教育者應樂善施教,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引導學生反思、體驗、感悟,使正確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不斷完善大學生的人格。課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陣地,需要教育者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使價值層面與知識層面相互促進,使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更接地氣、更具實效。
三、“上善若水”:加強師德建設
老子云“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思想承認人的價值,是對人個性的發揮,因此在師生關系方面,教師應一視同仁,善于傾聽、理解并關心學生,以溫和的態度與言行使其在溫柔、包容的環境中耐心引導其成長,從而取得更佳的教育成果。教師要有持續進取的精神,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應善于運用智慧和方法,以柔克剛,化解矛盾和問題,并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為教育事業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創造力。
在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教育者的人格力量所發揮的教育作用尤為有效,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尤為重要。在師德建設中,教師應學習“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學生放在首位,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全心全意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教師應該保持謙遜的態度,積極參加師德培訓活動,深入理解師德的內涵和要求,增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意識。同時,教師要樹立長遠的教育觀念,明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能急于求成,對于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風進行自我糾偏,摒棄功利心態。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關心和支持,定期開展教師心理疏導,幫助教師緩解工作壓力,對違反師德規定的教師進行嚴肅處理。
四、“道法自然”:探索立德樹人教育規律
“道法自然”思想中在順應自然、貼近生活、注重個體發展等方面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探索和把握教育規律,推動立德樹人教育事業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道法自然”思想提倡順應自然。自然界萬物生長發展都遵循著自己的規律,而這些規律通常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這種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也應順應學生自身發展規律,若教師強制干預,往往會引發學生的抵觸心理。這意味著教育者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興趣、能力等因素,針對大學生每一個成長階段的不同特點,循序漸進、針對性地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和課程內容,不強求、不逆反,讓學生在自然、舒適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成長。
因此,在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應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推崇具有個性化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以此推動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引導學生認可、內化,最終外化為自覺行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目標。
老子“無為”思想的內涵和外延極其廣泛,其中順應規律自然發展、不妄為不強制、不爭虛靜的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智慧,與立德樹人強調德育為先的思想相契合。它提醒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自然成長規律,順應教育規律,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老子“無為”思想具有豐富的辯證思維與人文關懷,有利于打破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也讓德育工作者意識到教育工作的真正價值在于為學生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應繼續深入探索老子哲學思想中的精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與發展,挖掘其中對于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啟示意義,使教師潛心育人的信心底氣更足,不斷開創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新局面。
作者簡介:
豐曄,女,江蘇張家港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政、高校學生管理教育。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高校應對“Z世代”青年亞文化挑戰的策略研究》(課題號:2023SJSZ0090)成果。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