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中華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重要的育人價值。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通過環境的營造、實踐活動與課程的開展、家校社聯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傳統節日,有利于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能夠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中華傳統節日 幼兒園教育 全環境育人
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載體之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節日包含了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關。教師將中華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教育,有利于幫助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更好地感知傳統節日,了解節日起源,認識節日習俗,感知節日背后的文化意義,從而幫助幼兒形成對于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初步認知,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幼兒尊老愛幼、關愛家人、團結合作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對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教育的育人價值
1.啟蒙幼兒傳統認知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相結合,有利于最大程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功能,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增強幼兒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民族與國家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力和獨特性。中華傳統節日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之一。幼兒期是兒童人格塑造、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將中華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教育,對于從小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了解和尊重民族的傳統文化,培養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奠定良好基礎,落實新時代教育全環境立德樹人的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2.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傳統節日背后是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基因,傳統節日的習俗、起源等蘊含了中華民族許多傳統的價值觀念,例如孝順、友愛、勤勞、誠實、團結、愛國等,這些傳統美德對于促進幼兒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將中華傳統節日全面融入幼兒園教育,幼兒在了解節日起源、感知傳統習俗等過程中受到這些美好價值觀念的浸潤與熏陶,有利于培養幼兒相關的價值觀念,引導幼兒學會關愛家人、愛護朋友等,從而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價值取向。
二、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現狀分析
1.缺乏長效性
在目前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將傳統節日融入幼兒教育得到了較高程度的重視。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幼兒園只是偶爾在一次節日舉辦一個活動,并且主要集中在中班和大班,幼兒園缺乏一套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建設機制,導致節日一過完幼兒們又忘記了相關的內容,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的教育缺乏長效性,缺乏長期持續性的規劃。此外,傳統節日活動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對傳統文化背景、意義和內涵的深入探索,無法深刻影響幼兒的認知和理解。
2.缺乏全面性
除了缺乏長期性的頂層設計與規劃外,幼兒園的傳統節日教育還缺乏全面性。一是缺乏相關的課程規劃與設計,幼兒園的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往往根據某一節日進行臨時的游戲設計,開展游戲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缺乏相關實踐活動。二是缺乏相關的專門區域建構,主要是在要開展游戲時進行環境布置,缺乏專門性的游戲區域規劃,沒有意識到幼兒園的環境布置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三是主要關注春節、端午節這種節日,對于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涉及相對較少。綜上,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在融入的形式、融入的環境、融入的內容等方面都比較單一,缺乏全面性,影響了傳統節日全面融入幼兒園的教育效果。
三、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實踐路徑
1.環境育人,潤心潤德
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節日融入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文化認知和情感體驗,在無聲中促進幼兒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增強幼兒文化自信心。環境育人,即要打造一個宣傳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良好氛圍,實現環境育人的常態化,將傳統節日的相關元素滲透到幼兒日常生活之中,讓幼兒沉浸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熏陶,以隱形的文化氛圍育人。
我園通過以下策略營造傳統節日全面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環境:活動室裝飾設計。通過在幼兒園的活動室、走廊、活動區域等地方布置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裝飾物品,如燈籠、對聯、剪紙、粽子等,隨時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將孩子最常接觸到的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圖片、兒歌呈現在樓道間各種形狀的框架內,并留下一定的空白空間,供孩子通過繪畫、手工創意作品、兒童海報等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我園還巧妙利用幼兒園墻面、走廊、樓梯間等空間位置,提供了大量易于幼兒接受的具有濃厚民族氣息的傳統文化兒童海報、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各種傳統民俗手工作品等,根據幼兒心理認知特點進行陳設、擺放,讓幼兒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更多的興趣和認知。
兒童海報主題墻。除了常見區域的裝飾外,結合幼兒身心特點設計傳統節日兒童海報主題墻,如“知清明,感春天”“端午節日我知道”“探秘大暑”“玩轉六一”“暢說元旦”等主題內容,孩子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久而久之,會不自覺地加深對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相關認識。
活動室閱讀區設計。在班級閱讀區中放置一些有關傳統節日的圖畫書、繪本故事等,供孩子們自由閱讀。
借助節日或是不定時播放一些有關傳統節日的趣味宣傳片、童謠、兒歌等,讓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浸潤幼兒心靈。
2.課程育人,厚植情懷
課程育人,即要開展一些具有專題性質的傳統節日文化課程,幫助孩子們更深層次地認識與了解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課程育人可以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系統性深入了解傳統節日。我園結合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四大傳統節日,將最容易受忽略的元宵節、寒食節、重陽節、臘八節這種小眾節日也納入了園本課程設計范圍,設計幼兒園“傳統節日園本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注重連貫性,例如3月開學組織“我會剪窗花”,4月清明節組織“清明吃青團”,5月沒有節日,我園組織與清明節或是即將到來的端午節相關的活動,如“傳統故事我會講”等活動,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多彩的傳統節日。在課程內容上,以傳統節日為出發點設計了故事會、創意手工、繪畫活動等多種學習內容,開展創新性主題游戲過程,將傳統節日與其他傳統文化相結合,增強幼兒園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教育的長效性,有效改變傳統方式節日一過完,孩子們立刻遺忘的弊端。在園本傳統節日課程的基礎上,我園幼兒還與家長一同制作了傳統節日的口述故事書,通過幼兒講述繪畫、家長文字記錄的方式按照不同年級裝訂成冊,供幼兒們自由閱讀,了解傳統節日。
3.立足節日,抓住契機
幼兒的經驗來自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傳統節日流傳幾千年,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都會慶祝傳統節日。每當傳統節日到來,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上,都充滿了濃郁的節日氛圍,孩子們也容易對身邊這些多樣化的、多彩的節日氛圍、節日習俗等產生很多疑問。因此,教師要立足節日,抓住教育契機,融入傳統節日教育,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與認識傳統節日。以端午節為例,孩子們腦海中會充滿“什么是端午節”“什么是粽子”“為什么要吃粽子呢”等各種疑問,教師可以抓住教育契機,立足節日開展多樣化的游戲活動來引導幼兒認識傳統節日,感知傳統文化。
例如,我園借助端午節的到來,結合園本傳統節日課程組織了端午節主題活動,在活動中,組織了如下環節:設計了 “根據圖片猜節日”“根據習俗猜節日”的活動,以豐富有趣的方式促進幼兒參與。設計了“劃龍舟”“包粽子”的活動,引導幼兒結合實際生活的體驗。將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游戲活動等有效結合起來,既能激發幼兒參與興趣,也能有效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勞動能力。在增加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的同時,有效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從而提升幼兒綜合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4.活動育人,多元體驗
活動育人,即要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幫助幼兒在實踐中感知傳統文化,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領悟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并將其蘊含的優秀文化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也可以促進幼兒身體協調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交流溝通等能力的發展。各具特色、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例如,我園結合中小幼銜接“全環境育人”活動,組織了清明節緬懷革命先輩活動,帶領幼兒參觀革命烈士墓,既讓幼兒知道清明節不僅是懷念親人的、還是懷念那些為國家而犧牲的烈士的,知道清明節對于中國人的特殊意義。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幼兒既可以了解清明節對于中國人的傳統意義,還可以借此緬懷革命先輩付出的鮮血與犧牲,實現傳統節日與現代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我園還與所在社區一起舉辦了“迎端午,祝安康”端午節主題活動,孩子們在了解了端午節的習俗后,將親手制作的小粽子送給社區老人。此次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了端午節的習俗。通過活動育人,幼兒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在心中種下文化自信和尊老愛幼的種子,塑造幼兒的價值觀,引導其將良好的道德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5.場域聯動,協同共育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基本的行為規范、塑造幼兒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家園緊密合作,才能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社會則是幼兒成長的廣闊天地,在幼兒園階段,教師和家長要積極整合利用社會資源,發揮社會資源促進幼兒成長的積極作用。通過家園社育人協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首先,在家園合作上,我園首先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向家長們宣傳了傳統文化節日的重要性、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通過親子繪本閱讀、創意手工制作等多種趣味化的方式滲透傳統節日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方法等,提高了家長們的專業教育水平。其次,我園利用幼兒園公眾號、視頻號及班級群等方式定期向家長介紹幼兒園所開展的相關活動,引導家長結合幼兒園近期活動,結合幼兒和自身實際情況定期開展一些其他類型的補充學習游戲,及時加深幼兒的相關認知。最后,我園還通過“親子活動日”組織了“包粽子,樂游園”“小小湯圓我來包”“我們一起做月餅”等親子活動,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們既能充分認識傳統節日的相關習俗及文化意義,也能進一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次,是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園作為濟南市家園社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借助實踐基地建設,不斷擴大社區資源的開發,并探究了家園社協同育人活動模式,在新的協同育人模式中,制定了家園社活動配檔表,通過開展多樣家園社共育活動,加深幼兒的傳統節日認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例如,在重陽之際,我們邀請社區黨員小組的爺爺奶奶走進幼兒園為大家講述動人的“二十四孝”故事、抗日小英雄王小二的故事,帶孩子們重溫紅色歷史;在中秋節我園和社區開展了“愛心義賣”活動,孩子們在家長和教師的陪同下來到社區環衛站,利用“義賣”所得慰問了辛勤的環衛工人,給他們送去了滿滿的愛和溫暖,愛心義賣活動得到了家長及社區工作人員的支持和贊揚,也培養了孩子們關愛他人、樂于分享的優良品質;我園還請社會上的非遺手藝傳承人進入幼兒園,指導孩子們學習剪窗花、寫春聯等多種類型的家園社協同活動。我園通過探索與實踐家園社協同育人新模式實現資源共享,有效加深了幼兒對于傳統節日的相關文化習俗的認識,也帶給幼兒多樣化的實踐體驗,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實現了家園社的場域有機聯動,充分發揮了多方協同的有效作用。
《幼兒園指導綱要》第二部分社會領域內容和要求中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蔽覀冃枰裱變旱恼w認知特點,在教育中有選擇地借鑒運用到幼兒園教學中,并將各個教育因素有機整合。讓幼兒在創造性學習、主動研究、共同探索、充分體驗中獲得良好習慣,實現各種能力的協調發展,在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整合的完整性教育中形成完美人格。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們了解、認識傳統文化的起點。作為國家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幼兒園有必要將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教育中,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在不斷提升自身有關傳統文化基本素養的同時,也要不斷探索將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工作的有效策略,讓傳統節日浸潤幼兒的心靈,啟蒙幼兒傳統文化認知,激發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引導幼兒樹立對傳統文化堅定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賈盼《傳統節日走進幼兒園的實踐探索》,《安徽教育科研》2024年第10期。
[2] 樊亞慧《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年第3期。
[3] 李慧慧《基于幼兒本位的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3期。